粤讲越明——东莞粤语文化推广侧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7:34 2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肯定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代雅言的演变和广府地区的语言特色,在历史的传承、族群特征的体现、岭南文化的发展等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提起粤语和普通话的差别时,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这样一句话:

粤讲越明

——东莞粤语文化推广侧记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肯定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代雅言的演变和广府地区的语言特色,在历史的传承、族群特征的体现、岭南文化的发展等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提起粤语和普通话的差别时,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作为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大都市,推广普通话确实是东莞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推普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粤语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物种的重要性,毕竟粤语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记者调查发现,东莞作为粤语文化盛行的城市,最近也在推广粤语文化,如文化周末演艺中心的《粤语文化的前世今生》演讲活动在莞城西正厅举行,知名导演和演员与东莞观众见面,探讨粤语的传承与发展;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先生做客“莞图周末开讲”的第五讲“旧梦留痕——杨宝霖讲莞城已消失的名物”也在讲座再次为粤语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提供论据……我们正在不断增强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此时,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也应该给粤语足够的保护,这不但有利于岭南文化和最古老的普通话的研究和保存,同时也有利于粤语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

东莞文史泰斗再次为“活化石”提出论据

关于粤语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的论证,相信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先生的拥趸一定记得他在那场名为“东莞沿革”的东莞地方文史专题讲座所举的论据——他以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第十五首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例说明,这首诗入选了初一语文课本,流传极广,但几乎所有工具书,都没有对“个”字作出解释。杨宝霖认为,这个“个”字和东莞话中经常说的“个样啊”的“个”意同,都作“那”、“那样”解释。就像我们东莞方言经常说“个(GUO)个人”同样的用法。而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一个果因复句,意思即为“因为愁有三千丈那样长,所以白发也有三千丈长了。”,这古诗如果没融入粤语的语境便无法准确理解诗句要表达的意境,这也为粤语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

9月21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十分,杨宝霖老师再次作客“莞图周末开讲”,为在场近百名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旧梦留痕——莞城的牌坊”的东莞地方文史专题讲座,讲座在讲莞城的牌坊历史,讲座中,杨宝霖老师向大家吟咏了数首描写盂山公园八景的诗,生动细致地逐一讲述了八个景点的旧时风光,景美,诗美,意境美。现场观众专注听讲,在讲座尾声,不少人纷纷踊跃向杨老师请教讲座中的疑问。其中杨老师又指出东莞话作为粤语的一种,它是一种古语,人们读唐诗宋词时,跟东莞的口语音联系一下便会更深切地领会到古诗词的意境。

东莞话是粤语的一种,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杨老师在讲座一开头便再次证实——“我上次讲到道家山,沿着道家山的墙篱往前行,东莞人说‘篱’,‘篱’称‘壁’;‘隔壁’也称‘隔篱’,在唐代、宋代仍然是讲‘篱’,例如: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东莞人亦称为‘隔篱’,今称之为‘壁’,‘壁’是今天的语言,古代不用‘壁’,而用‘篱’。”杨老师在讲座开头如此说。事实上,按杨老师的说法,“篱”是古代的语言,而粤语至今都还有“隔篱邻舍”的说法,即普通话中“邻居”的意思,粤语还真的保留着很多古代的词汇、发音,这也直接说明粤语真的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除了语言的的古老,东莞的风俗也在传承,杨宝霖举了东莞人把扫墓叫“挂纸”为例。杨老师指出,“挂纸”不是东莞人自创的,在宋代有一本书,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所谓岭外(注解:既是岭南,也称岭表,是广东和广西两个部分),他记载的风俗,其中有一段提到“挂纸”,说到,岭外的人每次去扫墓都在坟前上压上几块纸钱,就叫做“挂纸”,就是挂一块纸在那里。这个风俗到今仍然是这样做的,凡是去扫墓之后,就会把这些溪钱压在坟头上,然后有一些泥土压住溪钱,等到下次再去“挂纸”的时候,这些溪钱本原有点偏黄色的,由于经过风吹日晒,全部都变成白色。今看到祖坟上面压住白白的那些纸钱,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东莞的风俗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背后,我们东莞人仍操着这种仍然保留有九种音调的古老语言,精彩地生活着,粤语本身就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她所特有的古香古韵,随手拿出一首中唐古诗用粤语念出来,味道就已经很不一般了,粤语能保留古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广东人一直以来对自己语言文化的坚守。对于粤语是古音,读古诗用粤语读能更深切地领会到古诗词的意境杨老师在讲座中也有提及——“你读唐诗宋词,这个字音,跟东莞的口语音联系一下,你马上就会发现很多有兴趣的事。有一些字,东莞音有两种音,这两种不是说普通话、广州音,也不是东莞音、厚街音、水乡音,人人讲的时候都有两种音,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人人都有的。书面的语言是今音,现在的音,口头的语言是古音。如‘壁’,口头语言不读‘bi’,读‘bie’,‘挨篱凭壁’,动宾动宾,由两个动宾词组结合在一起,‘挨’即是‘凭’,‘篱’即是‘壁’,这个音是城内解决的,不是单独的,在此再延伸一些的词汇,如‘辟邪、劈柴、雳霹、炙姜、尺牍、咫尺天涯’这一类是今音;口语音,古音读‘辟(bie)邪、劈(bie)柴、雳(bie)霹、炙(zhe)姜、尺牍’、‘尺’的口语音非常流行,反而读书音少人读,就是说,东莞的口语音就是古音,总之你读诗也好,读文章也好,是东莞人的就利用东莞的方言结合起来,自然就找到规律。”杨老师指出,他研究东莞的方言,研究东莞的语音,以及词汇都很难找到参考书,甚至是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书,要研究它们就多从读音上进行联系研究。于此而言,中文本來就是很古老的语言,粤语作为古代雅言的“活化石”其音节多,语言内容生动多了。

杨宝霖也曾叮嘱年轻学子:保留粤语、粤曲等地方文化,发扬、继承传统,有其深远意义,在他看来,粤语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开放进步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两难的选择,在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粤语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着外来语,人类正在不断增强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此时,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也应该给粤语足够的保护,这不但有利于岭南文化和最古老的普通话的研究和保存,同时也有利于粤语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

借助各种艺术形式推动粤语文化的发展

9月21日,文化周末演艺中心的《粤语文化的前世今生》演讲活动在莞城西正厅举行,知名导演和演员与东莞观众见面,探讨粤语的传承与发展。《粤语文化的前世今生》演讲活动的宣传单指出——《广东九章》开篇说:“在中国,也许很难再找到一个地方,像广东这样充满争议。不仅普罗大众意见纷纭,就是经典大家也看法各异。这些意见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已经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争议结。”争议的焦点之一,便是通行在这里的粤语。

在这场著名专家导演与东莞市民交流粤语文化的讲座中,讲座将现场全程使用粤语沟通交流,探讨粤语文化的发展,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策划总监、制作,国家一级演员刘铁刚与东莞话剧爱好者分享话剧艺术的赏析心得。同时,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著名导演陈敢权,广东知名导演、资深编剧思诺也出席该讲座与东莞市民分享粤语文化的发展与推广经验,除了邀请思诺和陈敢权两位来自广东和香港的知名导演外,还邀请到广州著名演出经纪人、制作人张志强,以及东莞历届动漫策划人,东莞本土“栋笃笑”表演第一人,囧面小子作者梁晓智作为嘉宾,这是一场广州、香港与东莞本土三地粤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讲座活动,体现着东莞希望借助各种艺术形式推动粤语文化的发展。

讲座由东莞本土“栋笃笑”表演第一人,囧面小子作者梁晓智作主持,梁晓智在讲座开始时详细地讲述了粤语文化的发展状况,并指出粤语文化对他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前,我们一家人一起看TVB电视台,总感觉家人的心连在了一起!”梁晓智如此回忆,他指出粤语作为东莞文化的一个载体,改变语境会妨碍交流和表达,并在当天向出席该次讲座的母亲建议:“以后多看看TVB,一家人的心更容易连在一起!”同时,梁晓智指出,广州有1200万人,800万是户籍人口,粤语观众占近70%,可见粤语市场巨大,而东莞有1000万人,户籍人口180万,占20%不到,近年来东莞很多活动实现用普通话,自己身为广东人,在很多活动都向主办方争取粤语主持,让国语观众也逐渐融入广东文化。

对于粤语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与推广,张志强指出“往往都是游击队打赢正规军”,他表示,粤语文化艺术的市场是可以培养的,粤语话剧大有作为!而集编剧、导演于一身一向给自己作品起名都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诺则在讲座中分享了她在创作、推广方面的一些经验,她举例其舞台悲喜爆笑剧《幸+惨》大量运用了心理、悬疑相结合的故事手法,把每两个相关人物间的心理斗争用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这部爆笑剧的命名也是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命名,毕竟“幸+惨”用粤语读起来跟粤语“冚家产”同音,而“冚家产”在粤语里则是骂人的话,但《幸+惨》则是一部爆笑剧,这让观众的心理更加充满戏剧性,而它在推广上也轻易实现了。“这算是一次无心插柳的创作吧,但粤语文化的精神就在于创作!”思诺如此说。

《幸+惨》究竟怎样为之人生的“幸运”和“悲惨”?这部剧在不同的场景中把完全不同人的命运对比在一起,令观众跟随着故事的发展展开思考……

思诺还介绍,继《幸+惨》之后,思诺又推出她的第4部作品《当梁山伯爱上潘金莲》,这部被思诺形容为“非传统、假正经、懒有型”的新作又有极大突破,不仅选题上大胆颠覆梁山伯、潘金莲等历史人物形象,极具争议性,形式上也加入了大段新鲜热辣、极具可看性的舞蹈。一贯的舞台“混酱”风格,也难怪有媒体将她命名为‘混酱剧之母’。

此外,思诺还讲了她的一部在全国上映的《老虎都要嫁》的爱情电影,用粤语进行命名的电影,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关系,该片在开始之初被认为只是“拍给广东观众看的”,但她信心十足地在全国上映。并不担心在全国上映的该片到了北方会“水土不服”,“因为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大环境都是一样的”。

出席这次演讲活动的嘉宾还有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著名导演陈敢权,陈敢权是亚洲少数集编剧、导演、舞台设计、戏剧教育和舞台管理专才于一身的戏剧艺术家。他创作的剧本数量丰富,目前为止,连改编及翻译的有90多出,导演作品64出,舞台设计13个。他曾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导演系及编剧系主任。这位投入剧场世界已近五十载的著名导演则指出粤语文化的精神就在于敢于创新,一种方言的消失往往带来某些文化的消亡。不管是方言还是文化,我们应该提倡它的多样化。据介绍,由法国著名剧作家乔治·费杜初创的经典喜闹剧《沉默是针》,早在1992年就被香港话剧团成功上演,而近年陈敢权再把该剧翻译及导演,并用粤语演绎,在香港一演就是20场。

在讲座结束前,一潮汕籍的市民唱了刘德华的粤语歌曲《一起走过的日子》给演讲嘉宾和观众们听,并向演讲嘉宾请教如何学好粤语,可见,粤语对东莞这个城市的人们的情感和重要性。

据了解,《粤语文化的前世今生》演讲活动是文化周末晚会今年特别策划的话剧月系列活动之一,文化周末晚会在2013年特别策划话剧月系列演出,为了普及话剧知识,特别与文化周末演艺中心整合、联动,延伸出“话剧觉醒艺术普及活动”。除了本讲座之外,还有已在9月14日举行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彭梓桁戏剧表演工作坊”,和将于10月12日举行的“我们身边的艺术”—中国话剧艺术的分类与赏析,共三场活动。希望通过该系列活动加强东莞市民对话剧的认识以、推动话剧在东莞本土的影响力,提升话剧表演艺术,传承推动粤语表演艺术的发展。这活动也预示着“文化周末”除在舞台表演之外,还将尝试以更多的艺术渠道去向观众展示多彩的文化魅力。

记者 任猛

来源:晋茂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