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考那年的我聊天”:趟过时间之河,诉说成长的回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21:31 1

摘要:一位小红书用户在视频中对话7年前正在准备高考的自己,称担忧的事情没有发生,而当年所期待的梦校、出国、旅行等都已经实现。以此为模板,网友们纷纷开始分享自己与过去的隔空对话。

「重新和“18岁的自己”对话,是在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和高考那年的我聊了个天”

近期,这样一条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

一位小红书用户在视频中对话7年前正在准备高考的自己,称担忧的事情没有发生,而当年所期待的梦校、出国、旅行等都已经实现。以此为模板,网友们纷纷开始分享自己与过去的隔空对话。

在这场“对话高考时的自己”的讨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感叹“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人却歆羡青春的生猛勇敢,也有人表示高考像一场潮湿的雨季在人生里留痕。

我们常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穿过时间的风诉说回音,为的其实是让今天的自己听见。

在对话中,我们把“过去-现在-未来”串联成一条线,用回首来确认在场,锚定当下的坐标,也以“18岁的自己”为镜描绘属于自己的成长叙事。

回首:确定性的渴望,“我可以”的承诺

“和高考那年的我聊了个天”首先是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视频中“担心的事不会发生”、“想要的一定实现”的话语一方面缓解了高考生的焦虑情绪,同时也给其他身处生活不确定性中的网友们提供了情绪价值。

就像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我天生好命”、“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的自我暗示,这类视频也在践行相似的“吸引力法则”。因此,评论区出现大量“接好运”的反馈。

“幸运符号”的表层之下,这样的回首是人们写给自己的一封告白信。可以看到在视频中,18岁的自己通常是“自卑的、担心的、迷茫的”,而现在的自己则更从容更丰厚。用这样的对比,人们诉说着成长的不易,勾勒出从稚嫩到成熟的更迭。

(网友们与“高考那年的自己”对话

@SJ逆袭日记@Niki爱学习@金明同学)

我们在信里确认——我们曾经真诚地害怕失败、渴望成功,也曾努力炽热地梦想和生活。今天无论走到了哪里,都是那个18岁的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结果。

除了致自己的情书,为什么这样的对话也引发网友们广泛的共鸣?

通过把成长转化成一个个可视的里程碑,这样的叙述打造了“我可以做到”的确定性承诺,给处于生活洪流中的网友们提供了一块“精神浮木”。

在如今的社交媒体平台和现实生活中,“上岸”成为流行的祝福语,大家都迫切地想听到一个许诺、看见一个稳定的导向。

(@图南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可以做到”的承诺是自己建立的“岸”

在高考之前,我们的人生存档于一套固定的模板,我们的“成长”也是由外部权威定义的——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认可、考试的成绩等。

高考之后,人生路径开始分散,我们得以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重新定义自己,再在多年后回看,重新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和18岁的自己对话”本质上是在为青春找到一个落点,也为当下的自己找到一个锚点。

锚定:重建成长叙事,确认当下坐标

在“和18岁自己对话”的叙事中,有两个主角,“18岁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

在我们的语境里,“18岁”和高考密不可分,而高考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是“命运的分水岭”、是“家庭希望的集中”、是“十年寒窗磨一剑”。

于是各种各样的仪式被加入到语境的打造中,比如百日誓师、高考横幅等等,以此给考试营造一种重大的神圣感。

(高考横幅)

在这样的语境中,个体很难找到一个自己的落点,个人化的情绪和声音被放大但又被边缘

视频中,网友们对高考时的自己诉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很担心”,其实是在以一个更强大更成熟的自我在为当时的自己找到一个安放

隔着时间的山谷,多年后产生的回响当年的自己是听不到的,真正需要这声回响的其实是此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也需要一个新的、独特的成长叙事。

可以看到,发布这个视频的大多是在上大学或是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在通过这样的对话试图锚定自己当下的坐标,从而获得“在场”的确认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在高度流动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难以维持稳定的身份认同

人生路径看似更加多元,外部评价也变得更加分散,我们很少停下来确认自己的位置:我是谁?我在哪?我正在向哪里走?这样的问题不再像考卷一样有着标准答案,但又必须要每一个人亲自回答。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城市中过于丰富的人生样本和选择让人抓不住生活的轴心,因而人们更迫切地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

怎样寻找?转向过去。通过创造跨越时间的内在对话,年轻人们为自我编织了连续的成长故事,通过时间的见证、与过去自我的对比证明成长价值。

或许我们对过去的记忆进行了修饰,我们对当下的表达也未必全然诚实,但这段“隔空对话”却像一部小小的自传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编剧、导演和主角,自己来决定突出哪些变化,淡化哪些挫折,呈现哪些印记。

(电影《死亡诗社》)

在这条“过去-当下-未来”的叙事中,“18岁”变成了一个符号,代表起点、改变、纯粹、懵懂、未被规训的生命能量或是隐秘的生长疼痛。

每个人都在“18岁的自己”那里想要找到镜像的对应。镜像照见的不只是过往,还有通向未来的路径。

在与“18岁的自己”对照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路径,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成长并非是线性的,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有获得就有失落

18岁的我们被告知“上了大学就好了”、“长大就好了”,成年后的世界被赋予了太多的光环

成人的世界的确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却也变得更加复杂,学生时期的标准答案和一套更暧昧的社会规则之间产生缝隙。纸上的答题卡提交后,我们落入一张更大的、命名为“生活”的试题,不知从何下笔。

网友们评论“最理想的长大状态只出现在高中的日记本里”、“亲爱的,其实高三的你很幸福”、“我和我远隔万水千山”。

这时“18岁”反而成了稳固的坐标,像一块被封存的化石永久地停在记忆里。网友们在与18岁的对照中,倾诉着当下生活的苦恼。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怀念高中时的自己)

人们在追问过去的自己“我是你想成为的大人吗”的时候,是在向现在的自己发问“我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们在青春时刻建立起的价值观、梦想体系和情感逻辑,并不会在成人世界中自动失效,而是潜伏于心底,成为我们评价自己生活的隐秘标尺。

荣格提出的“个体化”是走向完整自我的过程,将有意识和无意识整合起来,与内在自我重新连接。而与过去的自己进行对话,恰好是将过往的自我整合入现在的整体的过程,以此来认识和接受更完全的自己。

(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镜像不只是回望的方式,更是一个识别的动作。我们与过去对话,是为了认清“我们是谁”,更是为了提醒自己“我们愿意成为怎样的人”。

也许时间并没有让我们走到理想的彼岸,但我们至少可以自己写下成长的叙事,然后带着过去的自己一起,继续在风浪中与自我、与世界周旋。

穿越时间的河,我由我自己雕刻。

来源:知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