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放弃本国也要保住伪满洲国,东北为何对日本如此重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21:30 2

摘要:1945年二战进入最后时刻,日本越来越朝着“一亿玉碎”的方向发展。但在这最后关头,日本政府竟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维,认为想要保住日本必须保住满洲,东京可以被炸得稀烂,满洲必须保持完整。

1945年二战进入最后时刻,日本越来越朝着“一亿玉碎”的方向发展。但在这最后关头,日本政府竟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维,认为想要保住日本必须保住满洲,东京可以被炸得稀烂,满洲必须保持完整。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日本本土都面临美军威胁时,东北地区仍然保持有百万关东军。众所周知,东北说到底还是中国的一部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跟日本本土还是有本质区别。日本到底看中东北的什么?

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觊觎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古代天皇时期,为了仿照中国的朝贡关系,日本天皇谎称高句丽、新罗、百济都是日本的藩属国,其势力范围包括朝鲜半岛、东北这一广大地区。为了把这一谎言变成既定事实,日本在隋唐时期就开始不断向朝鲜半岛渗透,最终在公元663年与唐朝爆发了“白江口之战”。

东北地区

在此后的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再次侵略朝鲜希望以此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但这一企图再次被明朝阻止,这便是万历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到德川幕府时期,发生了震惊日本的“黑船事件”,日本社会除了掀起一波励精图治的浪潮外,还有一批人希望通过占领朝鲜和东北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明治维新时代,由于中国的衰弱,日本对于东北的觊觎逐渐开始具体化。日本关于发展内政,还是对朝鲜、满蒙扩张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争论。日本著名鹰派山县有朋在甲午战争前就提出,随着中国的衰弱,沙俄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会对东北进行侵略,如果要保证日本的安全必须要争夺东北。这就是著名的“军备意见书”。

黑船事件

此后,日本的战略方针就是按照这一路线规划的。198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廷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出兵平叛,但此时的日本在没有受到邀请的情况下强行出兵朝鲜,最终“甲午战争”爆发。

清军比损失北洋舰队更悲惨的实际上是整个淮军的覆灭和朝鲜、辽东的丢失。淮军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以来建立的所有近代化军队完全被摧毁。战后,沙俄为了维护自己在东北的利益就有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除了没有得到东北外,已经到手的朝鲜也不安稳。成为日本傀儡的朝鲜国王不甘心受日本摆布反而开始亲俄。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俄军并没有回国而是在东北留了下来。这时绷紧神经的日本内阁终于受不了了,1903年日俄谈判无果于是在第二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后,日本获得了南满铁路的经营权,顺带着就把整个南满划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甲午战争

此后,日本在东北扶持了奉系军阀,尤其是经历郭松龄事件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张学良接手东北后,日本在东北的权益并没有减小,反而因为“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的惨败让日本对于完全殖民东北感觉有了进一步的可能。

1931年9月18日,日本终于还是打响了全面侵占东北的第一枪。此时在东北的局势完全不利于东北军。由于东北军主力开进关内帮助蒋介石平定石友三叛乱,东北地区总计部署兵力为 15万,具体到沈阳仅有1.5万人,其中最为精锐的就是王以哲的第七旅。

在整个辽宁省东北军分散部署在各地,其余三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旅想要支援沈阳,以东北军的集结速度起码要三天以上。黑龙江和吉林的省防军并不是张家嫡系且装备较差,张学良根本指望不上。但此时日军在南满拥有兵力共计2.8万人,且这些兵力大多部署在南满铁路沿线,在九一八事变当天就有13列军车向沈阳进发。

如果按照后来整个东北军与日军的战损比来看,双方战斗力差距在1:10。而且刚经历中东路事件的东北军士气低下,对于对抗日军完全没有信心。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张学良做出了退出沈阳的误判。

从后来的战斗来看,此时东北各级军官已经被日本人渗透个干净,在此后的锦州、热河保卫战中,即便拿出东北军主力也难以阻挡日军进攻。在此后的长城抗战中,即便云集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晋绥军各路主力仍然以“塘沽协定”收尾。如果想要保住东北,以当时的态势各路诸侯必须要拿出后来长城抗战的决心才能在热河或者锦州这样的战役中有所作为。

但此时的蒋介石忙于内战,且东北、华北根本不是他的地盘,在当时抗日呼声还不算激烈的档口根本不可能出兵东北。所以,东北的丢失可以把责任算到张学良身上,毕竟他是东北王。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1928年北伐军在济南城已经“打过样”了,蒋公能做得的事其他军阀为什么做不得。

张学良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开始在东北投资经营。正是在日本的全面经营下,东北地区在1937年日本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后,反哺日本的物资是不可替代的。

1943年日本把进驻东北的昭和钢铁等数家公司合并为满洲钢铁公司,当年这个满洲钢铁公司就生产出了170万吨的生铁和50万吨的钢材。东北地区也是全中国唯一可以生产飞机的地方,满洲飞机公司可以年产1200架教练机。与此同时,东北还可以生产汽车、坦克和轮船。

截止到1944年,日本从东北地区获得煤炭9800万吨、各类金属8600万吨。东北地区一直以来就是稻米的重要产地,从1942年至1944年共获得970万吨。这一粮食供应远大于朝鲜和华北。这一时期朝鲜和华北总共才供应200万吨大米。在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背后是170万千瓦的发电容量,这在全中国都严重缺电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东北地区除了供应大量的物资外,还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持。伪满当局仅仅在1944年就像关东军提供了34亿元的军费,伪满能有如此大的财政支出能力,其基础是每年超过7亿元的收入。正当东京在美军的轰炸下变成一片废墟时,东北地区的工业正在开足马力为关东军提供充足的资源用于建设各类防御工事。

此时伪满洲国的GDP(根据历史学家折算)甚至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土。东北的后勤供应能力,让日本当局认为即便放弃日本本土也可以以东北作为基地做最后的抵抗。

东北除了重要的工业和财政价值,地理位置也相当重要。正如前文所讲,在日本一直有一个说法,也就是朝鲜是日本的屏障,东北是朝鲜的屏障。如果要保护日本就被需要占领东北。在苏联崛起后,日本当局就认为必须占领东北作为缓冲区,以防止共产主义南下渗透进日本。

长春新京

而且,东北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面环绕,这一地理环境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保险箱。所以,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就成了北进苏联、南下华北的重要支点,1944年日本的一号作战计划其起点就是东北地区,企图在中国大陆打出一条横贯南北的交通线把整个东南亚给盘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又被赋予了日本大后方的任务。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日本当局没有把所有资金给到日本本土反而调拨给东北,他们希望东北可以以一个大后方的身份为日军提供后勤物资。于是就有了前文伪满洲国GDP反超日本的反常现象。

所以,击垮日本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的不是美军的两颗原子弹,而是百万关东军被苏军完全击败,东北彻底丢失。

来源:冷热军事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