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2日,《中国文化报》B1-B12特刊发表《深圳宝安以融合之力探索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深度新闻报道,聚焦宝安以“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城市能级跃升,持续释放大湾区文化创新动能。以下为全文:
5月22日,《中国文化报》B1-B12特刊发表《深圳宝安以融合之力探索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深度新闻报道,聚焦宝安以“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城市能级跃升,持续释放大湾区文化创新动能。以下为全文: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时代的交响。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展会,文博会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承载着特殊的使命,预示着新的发展契机。同期举办的文化强国高峰论坛,更是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路径、新方向,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智慧与力量。作为此次文博会举办地的宝安区,恰似一艘满载文化瑰宝的巨轮,锚定时代坐标,破浪前行,积极拥抱这场文化盛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粤港澳大湾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关键布局,承载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宝安,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核心,占据着前海“扩区”后的重要版图,成为前海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不仅是大湾区交通枢纽城区、湾区会客厅,更是贯通区域发展脉络、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节点,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科技创新作为激活文化产业的关键变量,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化产业从“量”到“质”跃迁的核心动能,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内容创作、智能科技革新传播场景、创新生态重塑产业格局,实现文化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升级,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当文博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展示窗,这种从“量”到“质”的跃迁得到具象化呈现。走进本届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13号馆的宝安馆,开放式展厅内光影与艺术交织,前海冰雪世界冰砖晶莹,机器狗表演吸睛,裸眼3D呈现文旅新场景,电竞俱乐部打卡区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据展区负责人介绍,本次宝安展厅围绕“新篇章、新智造、新文旅、新文创”四大区域,以“再造一个新宝安”为主题,突出“冰雪+”“科技+”元素,宝安区22家涵盖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参展单位,携151件文创精品,尽显产业创新活力,全景式展现“文化+科技”的融合硕果。以深圳F518创意园、滨海艺术中心为代表的9个分会场,同步推出数字艺术工作坊、VR文旅体验舱、AI文创设计挑战赛等互动项目,将前沿科技融入艺术策展与文化消费场景。这些科技“因子”与文化“细胞”的深度融合,不仅让静态展品成为动态体验,更在展区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科技场,让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可触可感。
走进主展区“新篇章”区域,宝安中心区文化会客厅“8+1”文旅新形象璀璨登场。宝安区体育中心如城市活力的“能量核”,以国际赛事与全民运动点燃激情;深圳书城湾区城、欢乐港湾欢乐剧场等八大文化地标,从书香浸润到艺术展演,织就覆盖全龄层的精神文化网络。九项工程同频共振,恰似九弦共奏时代华章,既是宝安文化产业破局突围的冲锋号,更是一座城市向文化高地攀登的奋进足音,在湾区热土上激荡出创新发展的澎湃回响。
当文旅新形象搭建起城市精神的灯塔,新质生产力正为宝安文化产业注入创新灵魂。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交融,全新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影石创新以VR全景技术革新视觉体验;洲明科技凭借 LED 显示技术为文化活动增添绚丽色彩;绘王在数字绘画设备领域持续突破,推动数字艺术创作升级。
“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大赛”获奖作品《水韵伞影》
而政策赋能与产业培育的双螺旋结构,为新质生产力厚植生长沃土。宝安深谙科技创新需要土壤培育的发展逻辑,以政策创新为播种机,以资金扶持为营养液,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孵化体系:即将出台的《深圳市宝安区关于推动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如同为产业升级量身定制的创新蓝图,用制度设计打通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任督二脉;近3年7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精准滴灌,让266个创新项目从幼苗长成大树;300亿元意向投资额的强磁场效应,吸引影石创新、腾讯文化传媒等链主企业“筑巢”宝安,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政策育苗、资金施肥、市场培土”的立体化培育模式,让新质生产力在宝安的产业沃土上扎根生长,形成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赋能与资源整合中,宝安文化产业交出亮眼答卷。据介绍,宝安区现有9000余家文化企业、528家规上企业,凝聚成产业集群,以硬核实力书写文化强区新篇。为激活产业新动能,宝安组建专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紫荆文化深圳总部大厦破土而起,勾勒总部经济与文化创新交融的新图景;前海冰雪世界项目加速推进,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崛起,不仅填补深圳冰雪文旅空白,更将以“冰雪+”模式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彰显城市文化产业的创新力量。
从文体项目到产业载体的“科技渗透力”,见证新质生产力的立体生长。当紫荆文化深圳总部大厦的桩基打入地底,当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在前海勾勒轮廓,宝安正在用科技笔触重新绘制城市天际线。而在产业载体的微观层面,F518创意园的“艺术科技转换器”,则像一个个微型创新单元,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渗透到文化产业的神经末梢。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2024年,301家规上数字创意企业贡献全市10.2%的增加值,文体娱规上企业工资总额增速达23.1%,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科技为文化产业注入的生长因子,让传统产业焕发出年轻态。
品牌活动的科技跨界术,让新质生产力从产业舞台走向大众生活。在宝安,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更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文博会宝安展馆年均吸引20余万人次共赴文化盛宴;连续五年举办的深圳设计周之宝安文创设计大赛,推动19款产品实现市场转化,创造经济价值约4000万元;宝安文创“宝盒”的常态化展示,则像一个“文化科技便利店”,让市民在触摸VR书签、智能非遗手作中,感受新质生产力的温度。
从展馆内的科技秀场到城市中的产业地标,从政策端的顶层设计到民生端的体验升级,宝安始终以新质生产力为画笔,在文化产业的画布上书写着“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滋养城市”的时代命题。这里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文化表达的新维度,每一个产业项目都是创新生态的新支点,每一场品牌活动都是科技普惠的新场景——当新质生产力如同血液般融入文化肌理,宝安正在向世界展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传统与现代的选择题,而是科技与人文的乘法题,唯有以创新为笔、以科技为墨,才能在时代卷轴上绘就文化强国新图景。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宝安主展馆
城市文明的厚度,既体现在地标建筑的高度,更蕴含于基层服务的温度。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需要在高度与温度的双重维度上破题:以地标集群构筑文化共识的精神支点,以基层脉络打通民生联结的神经末梢,形成刚柔并济、古今交融的融合矩阵。
宝安区的地标建设始终锚定湾区核心的战略定位,以文化地标与湾区枢纽的复合思维打造城市名片。在湾区文化版图的区级实践中,宝安正以地标性项目为支点,不断托举起城市文明的精神海拔。在这片总面积仅39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493处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74.53万平方米,人均0.16 平方米)如明珠散落,13091片体育场地(总面积 949.18 万平方米,人均2.06 平方米)似繁星闪耀,共同编织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体生活圈”。从区级图书馆的智慧书架到社区健身苑的晨曦剪影,从剧院里的交响乐章到公园里的广场舞韵,文体设施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城市文脉的容器、民生幸福的刻度。
其中,“8+1”文体组团项目,正以宏大布局勾勒城市文化新图景,成为湾区文化版图中亮眼的民生标杆。宝安区体育中心作为核心枢纽,涵盖五大运动场馆,承载着城市运动活力与市民健康期盼。8个支撑项目各展风采——深圳书城湾区城竣工待启,13.11万平方米的知识殿堂,将书香与民俗文化相融;欢乐港湾欢乐剧场建设进入冲刺阶段,国际演艺大幕即将拉开;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以“三馆合一”创新构型,见证着历史与艺术的对话。宝安工人文化宫、中心图书馆等项目,从职工服务到文化科普,全方位满足市民精神需求。而紫荆文化总部大厦、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等则立足湾区,搭建起文化交流与品牌传播的桥梁。这些项目各自奏响独特韵律,和谐共鸣成动人乐章,共同点亮湾区文化天空,让文化惠民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
在区级地标擎起精神海拔的同时,宝安以“文化毛细血管”工程打通大湾区融合的神经末梢,让岭南文脉与湾区风情在基层末梢共振。其中,航城文化中心的投用如火种落地,沙井街道文体中心57%的建设进度里跳动着基层文化的脉搏,西乡碧海文化艺术中心等7个项目的加速推进,让文化触须深入城市肌理,构建起“区级引领、街道协同、社区渗透”的文化立体坐标系。全民健身事业更见民生温度:2处街道级全民健身中心如活力枢纽,9处小型社区体育公园似健康驿站,350个便民设施星散成运动星河,404片足球场与949.1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织就“15分钟健身圈”,让汗水滴落的不仅是运动轨迹,更是城市对健康生活的温柔托举。
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文体场馆总分馆体系如蓬勃生长的根系,让文明触须穿透城乡壁垒,用温度连接湾区,不断向城市肌理深处延伸——全区193家图书馆总分馆星罗棋布,从城区地标到社区街角,让书香触手可及;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更以“1+10+124+16+3”的立体架构(1 个区级总馆、10 个街道分馆、124 个社区服务点、16 家社会特色主题馆、3 家文艺社团),将岭南文脉融入市井烟火,让传统戏曲、非遗手作等文化养分渗透至城市神经末梢。
宝安的文明交融不仅是空间的全域覆盖,更是大湾区历史文脉的当代转译:在文化传承上,宝安以“系统守护”筑牢文明根基: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为31处文保单位系上“安全绳”。凤凰古村与清平古墟等248处不可移动文物,坚守文化根脉。传统街巷的青石板上,既回响着岭南古韵的悠长余韵,又激荡着时尚消费的时代节拍,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美美与共的鲜活样本。
当文化地标竖起城市的精神骨架,宝安更以运营创新激活文体设施的神经末梢,激活融合效能,让城市空间“活”起来。2024年4月成立的文体场馆社会化运营专班,如一把“制度密钥”,为市场化运作打开治理新境界——系列政策文件筑牢运营基石,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在文体服务领域握指成拳。
新安文体中心与新桥体育中心、航城文化中心、石岩龙泉体育园的专业运营团队入驻,为场馆注入“青春因子”,新理念让空间功能迭代升级;航城文化中心与石岩龙泉体育园完成招标的“待启篇章”,预示着公共文体服务翻开“专业运营”的崭新书页;区体育中心与欢乐港湾欢乐剧场的方案优化,则在细节处打磨着服务精度,让每个场馆都成为市民“愿意来、留得下、还想来”的精神驿站。
“湾区之眼”深圳书城湾区城
纸质书籍的墨香、数字场馆的荧光、文物典藏的厚重、艺术展览的灵动……当文明如同空气般弥漫在湾区的每个角落,宝安以运营创新为支点,撬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域升级,建立起全链条的文化服务体系,构筑起一座让市民精神有寄托、生活有诗意、未来有期许的文化家园。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融合为底色的实践,为大湾区成为 “人文湾区”“活力湾区” 提供了生动范本。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升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语境下,粤港澳大湾区以岭南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传播为纽带,书写着 “从街巷烟火到国际舞台”的文化融合答卷,为民族精神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双重动能。
作为文博会举办地,宝安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紧紧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主线,以文博会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文化交流互鉴的立交桥、文化惠民共享的连心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湾区文化品牌活动,成为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力量,奏响文体旅融合乐章。
以2024年为例,从非遗展演到国际艺术巡展,从湾区青年文创大赛到市民文化嘉年华,宝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本土叙事转化为世界语言,让湾区故事成为人类共同情感的载体。
当诗词化作湾区明月,当粤剧敲响时代鼓点,宝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明对话。“2024湾区诗话——共赏一轮明月”活动邀三地名家以诗会友,让千年平仄穿越伶仃洋,在灯火里酿出共同的文化乡愁;宝安承办的深圳大型文旅发布活动——“深圳有可能”夏日文旅暨“湾游记”音乐生活周,用旋律串联山海,数十万人次参与,既是对深圳文旅的热力投票,更是城市魅力的立体宣言。
“2024湾区诗话——共赏一轮明月”在宝安欢乐港湾举行
在宝安,艺术从不是橱窗里的摆件,而是流动的生活艺术。“临廊满目”行走艺术汇把数字剧场搬上街头,让行人在写字楼间或可撞见敦煌飞天的光影秘境;“艺术盲盒接力计划”用即兴展演激活城市神经,宝中片区的咖啡街角、地铁通道,随时可能邂逅行为艺术的惊喜突袭。
2025年广东省“四季村晚”活动暨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活动现场
在宝安市井烟火中,全民参与的场景构筑起文化认同的最大同心圆。宝安的文化发展不是精英的独唱,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开演——文艺四季SHOW”打造了不设门槛的“百姓才艺大舞台”,将舞台灯交给外卖小哥、退休教师、创业青年,3000张百姓面孔在聚光灯下绽放,该活动获评第21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2024年宝安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印证着文化最本真的力量:不是仰望,而是参与。
宝安深耕岭南文化根脉,以创新手段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粤来粤有戏”第三届湾区粤剧荟聚9城20院团,让百年水袖拂过“Z世代”的弹幕,10场演出场场爆满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讲坛六度开讲,考古学家用碳十四数据解码五千年文明,让宝安市民在沙井蚝壳墙与殷墟甲骨文之间,找到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深圳交响乐团的40场“湾区之音·乐响宝安”,将贝多芬的月光与珠江的潮声共谱,让高雅艺术走出殿堂,成为城中村凉亭里的热议话题。
数据是最静默的见证者,却流淌着最生动的民生温度:35150场文化活动、3966万人次的参与、8.6次的人均服务频次,勾勒出宝安“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景地图——图书馆里的非遗手作课、文化馆外的广场舞教学、博物馆夜间的考古盲盒体验,让文化服务从“8小时供给”延伸至“全天候浸润”。
宝安的文化国际化,不是简单的送出去,而是在全球语境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让岭南根脉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养分。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推出“湾区国际戏剧生活季”等7个艺术品牌,获评2023年“年度影响力剧院”荣誉。其上演的《剧院魅影》创下票房奇迹,创多项深圳音乐剧市场历史新高。当主角在“虚拟镬耳墙”间咏叹,西方经典获得东方美学的重新诠释。45岁的出租车司机王先生带着10岁的女儿看完演出后说:“原来音乐剧不是外国的月亮,而是咱们家门口的星光。”
国际化传播的破圈实践,让宝安成为文化交流的“湾区窗口”。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湾区杯”围棋大棋士赛等国际赛事落地,塑造城市“蓝色坐标”与 “智慧名片”;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上演的《剧院魅影》创下票房奇迹,让音乐剧成为“家门口的星光”;“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大赛”汇聚80余所高校作品,以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艺术语言,诠释大湾区的共生理念。宝安用岭南记忆的 “根”,嫁接世界语言的“魂”,在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国自信。
在这片文化创新的沃土上,文化艺术创演成绩斐然,以“艺术星火”点燃时代之光:新观粤剧《谁是文龙》联动深港文化交流,让百年粤韵在现代叙事中焕发新生;“名家宝安行”邀24位知名艺术家创作56件大湾区主题作品,用画笔勾勒城市群的精神图谱。省级赛事4金8奖、深圳少儿艺术花会9金领跑,鹏城文艺精品“双第一”的成绩单,印证着这片土地对文艺创作的滋养——这里不仅是制造业强区,更是孕育文化精品的摇篮。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宝安以创新破圈激活消费密码:四季主题文旅盛宴吸引155万人次国庆打卡,144小时过境免签产品链接世界,让国际游客在宝安既能体验打年糕等民俗活动,也能参与电子音乐嘉年华,独特体验堪称一天阅尽千年,一夜玩遍世界;瑞吉酒店等高端业态点亮城市天际线,欢乐港湾4A级景区与《风动宝安》宣传片让品牌声量破圈出海。
宝安用文化之根、体育之魂、文旅之韵,书写着一座城市在新时代的文明自觉与活力宣言。宝安始终相信:文化的繁荣,不在殿堂的高度,而在市井的温度;文明的力量,不在典籍的厚度,而在传承的效度。
前海与宝安,因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凭借地缘与产业互补优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前海约三分之二区域位于宝安,使其成为前海制度创新的承载地与成果转化阵地,依托制造业根基推动现代服务业动能向高端智造转化。二者以创新驱动构建协同模式,依托宝安制造业根基,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智造转化,在产业、文化、城市建设等领域协同发力。
当文博会的艺术引擎再度响起,宝安携手前海以“无界”之名共谱文化交响。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开幕,“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作品展”同期亮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楼连廊。展览设“潮生”“共生”“新生”“云生”四大单元,涵盖数字艺术、雕塑等跨媒介作品,以多元艺术语言诠释融合共生理念。宝安区作为深港文化共融的起点,依托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地缘优势与政策动能,以“艺术无界”为纽带,在2023年、2024年文博会和文化强国高峰论坛期间,成功举办了“无界——深港澳青年艺术大展”,今年更是联动前海扩大辐射范围,以“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大赛”汇聚全国80余所高校672件作品,其中《水韵伞影》等获奖作品深度融合科技与人文,既展现客家文化的当代转译,也呼应宝安和前海“文化+科技”的产业导向,成为文博会期间唯一的专业级户外艺术大展,为三地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交流平台,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艺术盛宴。
深圳宝安“湾区之光”摩天轮
而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前海展区同样奏响“文化+科技”乐章。210平方米空间采用开放式设计,融入前海石元素装置,数字多媒体演绎创新实践。影石创新、“奶龙”“小黄鸭”等14家企业集结,以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展现文化产业活力与创新力。从本届文博会前海展区的创新成果,到前海热土上蓬勃生长的文化地标,“文化+科技”的基因正融入城市肌理。
去年10月至年底,一只20米高的巨型“奶龙”伫立在前海石公园桂湾段,吸引了无数游客来与这个巨大的“玩伴”合影留念,成为深圳新晋的文旅地标。前海眼下正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依托卓越·前海壹号、世茂大厦、嘉里中心等 7 栋重点楼宇(园区)推动文化企业集聚。孵化国民动漫IP“奶龙”的第七印象、国内广告行业龙头蓝色光标以及TVB王牌工作室先后来到前海发展。截至2024年,前海文创产业集聚区获国家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批准的影视、电子游戏、出版物等完成40部,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力作正从前海走向世界。
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前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已集聚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涉及广告、游戏、影视、IP设计等多个领域。此外,前海将以两大重磅项目为抓手,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规划中的前海冰雪世界,将打造集冰雪运动、主题娱乐、文化演艺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填补大湾区高端冰雪文旅空白;位于前海的湾区书城,是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一,旨在打造面向粤港澳、辐射大湾区的地标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粤港澳文化交流的新地标。两大项目与现有产业集群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前海,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伶仃洋畔,潮涌东方。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从一张白纸到湾区引擎。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2023年国务院批复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重大使命。
前海“扩区”后,宝安成为国家战略的主战场。2024年,前海宝安片区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达1334.1亿元,同比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78.8亿元,同比增长35.1%,全面落实方案、规划涉及宝安的111项任务清单。两地联合设立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国际数据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平台,与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共建全市首个区级“专精特新” 专板、入板企业137家。华为云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项目落地,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启用。此外,沿江高速桥下空间打造6公里运动休闲公园,新圳河桥等景观工程提升海岸带连通性,推动小前海与宝中片区融合。
2025年宝安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全方位承接前海扩区战略势能: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与空天等重点产业,与前海开展招商及政策联动,推动优质项目在前海宝安片区集聚;另一方面,对标小前海标准,提升宝安片区城市建设、市容管理等领域的规划衔接,打造与小前海浑然一体的滨海新城。接下来,前海与宝安将围绕产业升级与城市共融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1+1>2”的协同效应,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示范样本,书写深港合作与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宝安戏曲娃获国家级赛事全国区属第一
从产业集聚的澎湃浪潮、深港融合的温暖脉动、城市建设的精工匠心中汲取力量,前海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与宝安形成产业协同、空间互嵌、民生共享的深度融合格局。
从文化遗产的 “活着呼吸” 到国际赛事的 “澎湃心跳”,从科技赋能的 “产业突围”到深港融合的“制度破茧”,宝安以文博会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一座城区的文化能级,更是中国城市在文化强国征程中的创新勇气。这里的每一处地标、每一场活动、每一次联动,都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篇章”的深情作答——当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根”与“魂”,宝安的探索,铺就一条以文化自信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光明之路。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