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自长春向西沿珲乌经铁科高速,驱车近两个半小时,记者来到了这个闻名已久的地域——吉林省农科院沙碱地旱田改良与利用研究团队在这里深耕盐碱地治理20余载,大遐已闻名遐迩!田边远望,气吸式播种机在连片的耕地间开足马力往返作业。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随着机械臂有规律
五月中旬,松嫩平原已是万木吐绿,生机盎然。乾安县大遐畜牧场8万余亩的耕地上,春播已进入尾声。
清晨,自长春向西沿珲乌经铁科高速,驱车近两个半小时,记者来到了这个闻名已久的地域——吉林省农科院沙碱地旱田改良与利用研究团队在这里深耕盐碱地治理20余载,大遐已闻名遐迩!田边远望,气吸式播种机在连片的耕地间开足马力往返作业。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随着机械臂有规律摆动,金属轮毂划过改良的土地,一排排均匀的地垄跃然显现,间距精确到厘米的玉米种子、滴灌管与肥料如琴键般次第落入垄间,浅埋入土……1台农机、2名操作员默契配合,播种如行云流水,每天可完成300多亩地。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在春光里悄然苏醒,书写着沧海桑田的传奇。
科技赋能,为这里的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革。
“要在以往,这片地得上百号人锹挖镐刨,现在只需要两三个人即可完成。”大遐畜牧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启雷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时更新的地温、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一目了然,“田间管理更轻松,过去20多人忙不过来的活,现在1个人盯着监控就能搞定。”
“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这里的耕地全部换上了‘ 新行头’。”站在田埂边,刘启雷望着眼前的作业场景,难掩自豪。他表示:“这套系统等于给土地装了‘智能大脑 ’,以前巡田磨破鞋,现在动动指尖就能给农田‘把脉问诊’。”
“水肥一体化技术刚刚启用时,很多人不相信这样能高产,不想流转土地。我便和周围农户打了个赌,约定秋收后用产量说话。结果秋收测产时,产量比传统地块高出近30%。”刘启雷表示,如今,看到了新技术的好处,村民不仅拿出土地流转挣到了租金,还可以来农场务工、年底分红,户均年增收可达2万元,走出一条“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新路径,曾经分散的“小块田”变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粮田”。
盐碱地改良示范区还在演绎着动人的蜕变。
在刘启雷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不远处的省农科院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田,十几个人正热火朝天地用设备粉碎秸秆,然后埋入地下。“这样土壤就会变得疏松透气,实现培肥改良。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配合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对轻、中度盐碱旱田进行改良,从而摆脱‘低产’困境。”刘启雷指着田间的墒情监测传感器说。
感受着科技为现代农业赋能发展的美好前景,让采访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近中午。陪同采访的省农科院研究员高玉山邀请记者到省农科院乾安实验站和那里的示范田看一看。
实验站位于赞字乡父字村,由当年的旧村部改造而成。就是在这里,团队成员历经20余载,筚路蓝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盐碱地治理的辉煌成就。
在距实验站不远的一处试验田,成片的农田已播种完毕,一座抽水房在田边静静矗立,里边装有水井泵和配比精准的氮磷钾溶液混肥罐。
技术人员为记者进行了一次“现场教学”。
只见他快步走向抽水房,轻点手机,里边的设备立即传来轰鸣声。“地下水经双重过滤后,会与混肥罐的肥料融合,顺着主管道流向田间,再通过支管、滴灌管,均匀浸润到每一颗种子,每一株幼苗。”高玉山蹲下身,指着湿润的土壤介绍说:“这就像给作物‘打点滴’,按需供给、精准吸收。”我省西部地区十年九旱,这套系统让这里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40%,化肥用量减少30%,亩产从1200斤跃升到1600斤,2024年平均垧产更是突破了2.3万斤。
汩汩清流裹挟着充足的庄稼生长必需元素,沿着蛛网般的管网奔涌,最终化作千丝万缕的甘霖,精准滴入农田,让科技变革的涟漪在田间荡漾开去,也使得更多的老“庄稼把式”成为智慧农业的“铁粉儿”。
勤耕沃土勤耕梦,不负农时不负春。
天上有卫星、地面有墒情传感器、地下有管网,构成了一幅让人充满想象的现代立体农业图景。如今,省农科院与大遐畜牧场合作集成的“滴灌水肥一体化+密植导航精播+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已被总结成“大遐模式”,正从松嫩平原向吉林西部旱作农业区辐射推广。随着2025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向880亿斤目标迈进,可以预见,这片被科技重新定义的土地,必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创造新奇迹。
来源:吉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