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他们的儿子性格开朗、自信乐观,身边的朋友都喜欢他。大学时他还组织同学做公益活动,像一个小太阳一样温暖他人。然而,毕业后的生活给了他沉重一击。求职受挫后,他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家人交流,情绪变得暴躁易怒,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咨询人是一位29岁男生的父母。他们描述了儿子从阳光开朗到抑郁躺平的过程,以及在心理咨询师刘莹老师及其督导小组的帮助下逐步走出困境的经历。
曾经,他们的儿子性格开朗、自信乐观,身边的朋友都喜欢他。大学时他还组织同学做公益活动,像一个小太阳一样温暖他人。然而,毕业后的生活给了他沉重一击。求职受挫后,他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家人交流,情绪变得暴躁易怒,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确诊之后,儿子彻底“躺平”,不再工作,沉迷于手机游戏,对父母充满敌意,甚至将他们拉黑。有一次,他砸碎了全家福的相框,冲着父母大吼:“滚,不要让我看到你们,我恶心!”这让父母心如刀割。
五年来,儿子一直无法振作,家庭关系也陷入冰点。母亲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欢笑,如今却仿佛消失不见。为了帮助儿子,她四处求医问药,甚至去寺庙烧香祈福,但都无济于事。直到朋友介绍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她才终于看到了希望。
第一次见面时,老师耐心倾听她的倾诉,然后说了一句让她震撼的话:“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终将成为心底的黑洞。”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和丈夫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情感回应。他们不擅长表达感情,觉得男孩就该坚强独立,常常压抑儿子的情绪表达。比如儿子害怕时,他们只会说“别矫情”;儿子难过时,他们也不给予安慰,反而要求他懂事听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配合进行家庭心理治疗。老师分析了他们家庭存在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情感回应长期缺失,其次是陪伴不足,再次是控制欲过强,最后是家庭冲突频繁。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自责和压力,最终导致心理崩溃。
老师建议他们通过以下方式改善亲子关系:
第一,建立信任关系。在咨询师营造的安全环境中,儿子逐渐打开心扉,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
第二,引导情感表达。使用绘画、沙盘等方式帮助儿子释放压抑的情绪,同时鼓励他写“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感受。
第三,开展家庭治疗。父母一起参与,学习积极沟通技巧,学会倾听、肯定和尊重儿子的想法,重塑家庭互动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的情绪逐渐稳定,不再沉迷手机,也开始愿意找工作。某天吃饭时,他主动拿出手机问父母:“这份工作怎么样?我想去面试。”听到这句话,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父亲也红了眼眶,拍拍他的肩膀说:“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支持你。”
这场因错误教育引发的心理危机,在经历了漫长的挣扎后,终于迎来了转机。一个曾经失去笑容的孩子,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方向。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