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一位老友在微信群里一顿猛问:“怎么回事?我儿子去上海出差,高烧去医院,急诊大厅全是排队的新冠病人,专家说别慌,可我怎么能不慌?”一句话像石子一样,砸进了许多人的心里。
前几天,一位老友在微信群里一顿猛问:“怎么回事?我儿子去上海出差,高烧去医院,急诊大厅全是排队的新冠病人,专家说别慌,可我怎么能不慌?”一句话像石子一样,砸进了许多人的心里。
焦虑、恐慌、不确定,三种情绪混合在一起,像锅里翻滚的水,咕嘟咕嘟地烧着。上海的新冠急诊患者真的又多起来了,这不是个别医院的事,也不是听风就是雨。
可问题来了,专家说“情况正常、无需担心”,但不少人心里却七上八下,甚至还在问:“现在还有特效药吗?都够用吗?”
急诊病人排长队,是“新冠”又来了吗?
如果你近期在上海生活或者工作,或多或少听说了这个消息:“急诊室又开始排长龙了。”不少人自动联想到了2022年底那一轮“阳过潮”,甚至还有人在朋友圈发出动图,“这熟悉的味道又来了”。但咱们得把话说清楚——不是所有排队的都是新冠患者。
医学上讲,呼吸道疾病在春夏交替的时候本来就容易高发,尤其是上海这种湿热交替的城市。再加上今年气温忽高忽低,“倒春寒”+“回南天”套餐一起上,导致许多老年人、小孩本身抵抗力弱,一中招就症状严重。医院里的发热门诊、急诊自然就人满为患。
新冠确实也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近期上海市疾控中心和多家三甲医院都证实,新冠感染者数量有回升趋势,但远不如2022年底那波凶猛。这一轮更多是以轻症、复阳、慢性病人群叠加感染为主,并没有大面积重症化。
专家说“没事”,那他们到底在看什么?
很多人不理解:“专家是不是‘报喜不报忧’?”其实不然,医生说“没事”,不是说“没人感染”,而是说目前医疗系统还能稳住局面。这句话的分量,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从病毒本身说起。目前流行的毒株主要是XBB变异株及其后代系,虽然传播力强,但毒力比早期毒株降低不少。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目前重症率和住院率都远低于去年同期。
从人群免疫水平来看,咱们大多数人已经接种过疫苗,甚至不少人已经感染过一到两次,体内多少有了“免疫记忆”。即便再次感染,症状也大多是低烧、咽痛、乏力,三五天就能缓解。这跟当初“阳一回像被车撞过”的体验已经大不一样了。
第三,医院的应对能力也比之前强了。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分级诊疗+远程指导+社区协同”的三层网络,紧急情况能转运、普通情况能分流,避免了资源挤兑。
所以专家说“没事”,并不是对公众“敷衍了事”,而是基于现有数据和医疗承载力的稳态判断。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而是要理性看待、科学应对。
“特效药够不够”这事,真的得说清楚
咱们中国人讲究“药到病除”,一听说“特效药”,眼睛都亮了。但在新冠的治疗上,其实没有什么“一吃就好”的神药。
目前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冠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中成药三大类。比如老年人和高风险人群早期感染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用于干预病毒复制过程。但这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并不是“人人都能吃、吃了肯定好”。
至于“够不够”,据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药监局发布的数据,目前市内各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储备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也就是说,高峰期也不会出现“药品荒”的局面。但这也提醒大家,不要听信“囤药”小道消息,更别跟风抢购。
现实中很多人焦虑的不是“有没有药”,而是“我能不能及时用上”。这一点确实值得关注。大医院急诊排队、社区诊所转诊慢,这些问题并非“药物不足”,而是医疗资源调度的效率问题。也别光盯着“药”,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更快地看上病、用上合适的治疗方案。
“复阳”是不是旧病复发?为啥总有人反复中招?
前阵子一位年近六旬的阿姨来门诊,咽痛、咳嗽、低烧,抗原一测阳了。她一脸疑惑地说:“我去年阳过了呀,怎么又来了?”其实这是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要明确一点,“复阳”≠病毒潜伏。很多时候,所谓的“复阳”其实是再次感染,是因为当前流行的毒株和你之前染过的不是同一种。病毒每次变异,都像换了一套“马甲”,你的免疫系统可能还要重新识别和应对。
不少人“阳”了以后并没有形成足够强的免疫反应,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这类人群的抗体水平下降得更快,自然更容易“中招”。
还有一种情况是,新冠后遗症没彻底恢复,比如咳嗽、疲乏、注意力涣散等症状持续存在,一旦再被轻微感染刺激,就会被误以为“又阳了”。这类患者其实更需要的是系统的康复管理,而不是一味吃药压症状。
你看,这事说到底,关键还是在于个体免疫力。这也是为啥我们反复强调:别以为“阳过一次就百毒不侵”,更别盲目自信“我年轻就不怕”。
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应对?口罩、社交、锻炼,一个都不能少?
说实话,每次疫情小高峰一来,就有朋友问我:“到底要不要戴口罩了?是不是又得憋在家?还能健身吗?”我一般都会笑着说:“你问得太好了。”
戴口罩这事,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科学行为。尤其是在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比如地铁、电梯、医院、商场,戴口罩依然是最简单但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别小看这层布,它挡住的,不止是病毒,还有不少“尴尬的飞沫”。
社交活动不是不能有,而是要适度。聚餐、聚会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频率”和“人员复杂度”。如果你最近刚阳过,或是家里有老人、孩子,就更要慎重安排,尽量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
再说锻炼。增强免疫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坚持运动。哪怕是在家跳跳操、搬个哑铃、练练瑜伽,都比长时间躺着刷手机强一百倍。疫情期间不锻炼,才是真的“养病养出病”。
结语:专家说得对,但你要学会听“完整的话”
咱们今天绕了一大圈,说了一堆,其实核心就一句话:现在的新冠感染风险是存在的,但整体可控,不用慌,但也不能放松。
专家不是“说风凉话”,而是站在数据和实际情况上讲科学。但你得听得懂,也要听得全。别只听“没事”,也要听“做好防护”、“合理用药”、“注意高危人群”。
我们普通人要做的,不是去预测疫情的走向,而是做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健康监测、情绪调节。别让焦虑主导判断,也别让侥幸代替理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春季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报告[R]. 2025-04-30.
[2]李红,王晓军. 新冠病毒XBB变异株的临床特征与防控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3): 201-205.
[3]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本市抗病毒类药品储备与供应情况的通报[R]. 2025-05-1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普护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