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的霍元甲故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向游客们讲述霍元甲单刀赴会义和团、吓跑外国大力士的故事。他是作家王洪海,笔名晨曲。他的家与霍元甲故居在一条胡同。4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写下《正说霍元甲》《霍东阁传奇》等4部著作,被誉为“霍元甲文化活字典
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的霍元甲故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向游客们讲述霍元甲单刀赴会义和团、吓跑外国大力士的故事。他是作家王洪海,笔名晨曲。他的家与霍元甲故居在一条胡同。4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写下《正说霍元甲》《霍东阁传奇》等4部著作,被誉为“霍元甲文化活字典”。
霍静虹带领“精武武艺研习会”的学员瞻仰霍元甲雕像。
而在霍元甲的祖籍地东光县,霍元甲玄孙霍乃荣正与东光武协筹划成立“沧州精武会”。天津体育学院的武术教室里,霍元甲玄孙女霍静虹正带着学生们练习“霍氏练手拳”,百年侠义精神就在一招一式间悄然流淌。
王洪海:用文字复活“津门大侠”
“霍元甲的故事不是虚构的武侠传说,而是一位中国武术家的真实经历。”75岁的王洪海抚摸着案头一部部有关霍元甲的著作感慨。
王洪海的家与霍元甲家比邻,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霍元甲以及霍家的故事。霍元甲从小体弱多病,霍父本不想让他习武,他却偷艺苦练,武功远在兄弟们之上。后来,霍父才悉心教他武艺。20多岁时,他到天津城北门外运河畔竹竿巷的怀庆药栈干活儿,能挑动千斤药材,力推两个大青石碌碡,成为天津卫老百姓口中的“霍大力士”。在怀庆药栈,他与革命党人农劲荪成为生死之交,对武术有了更多新的思考……
1982年,王洪海写出了史料翔实的《武术大师霍元甲》,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霍元甲》。此时,电视剧《霍元甲》横空出世。王洪海迟疑了:人们看了电视剧,还会看书吗?
就在这时,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两位编辑登门约稿。1984年,23万字的长篇小说《霍元甲》正式出版。这本书一版再版,印刷70余万册,还被文学刊物转载,并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讲。王洪海受到鼓舞,很快又完成了长篇小说《霍东阁传奇》。
写作的过程也是王洪海重新了解霍元甲的过程。他觉得,仅用文学的形式描写霍元甲是不够的,应该揭开霍元甲身上“戏说”的面纱,还原历史真相。为此,他深入各地采访霍元甲故事的知情人,力争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津门大侠、爱国武术家。
王洪海(左)讲述霍元甲的故事。
王洪海说,人们对霍元甲的关注,更倾向于他是如何挫败外国大力士的。而实际上,早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霍元甲就表现出了任侠重义的侠士之风。
在《新青年》1919年刊载的《大力士霍元甲传》一文中,他发现了这样的细节:在义和团运动中,霍元甲以短刀挟持首领韩某,救下数百名无辜的中国教民。韩某当时质问霍元甲为何要保护他们?霍元甲回答:“中国人不该自相残杀。”
而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刀王五奋勇杀敌、英勇就义后,为王五冒死收尸的,还是霍元甲。
更令王洪海动容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后,霍元甲迈出了传统武者很难跨越的两步:一是打破门规与家规,开始收外姓人为徒;二是改进家传武术迷踪艺,使其更具实战性。“他要让武术‘从家族走向大众’。”王洪海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武者胸怀。
在《正说霍元甲》《走近霍元甲》两部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籍中,王洪海特别考证了霍元甲与同盟会的关系。他说:“在农劲荪、陈其美等革命党人的帮助下,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以下简称精武会),提出了‘以武保国强种’的思想。这是中国武者从讲求传统武德向武术救国的思想改变。”
王洪海说,霍元甲曾写过一副对联:“与自家乡亲和气方为好汉,同外国民族争雄才是英雄”。这种既重和谐又敢斗争的精神,至今仍有时代价值。
霍元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洪海在史料中找到了霍元甲挚友农劲荪对他的评价:霍公平生好任侠,重然诺,济人如不及,誉人如不足,有德于人,终身不伐。负绝技二十年,不骄不馁,未尝败。及创精武会,其质朴如村农老圃,为笃原君子也。
这个形象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都不同,却更为真实动人。
霍乃荣:精武精神需要当代转化
在运河边的东光县油坊口村,霍元甲武术公园已成为一道人文景观。公园正中,霍元甲的雕像巍然屹立,其代表的侠义精神如滔滔运河水,长流不息。
“这就是我的高祖父元甲公。100多年前,他创办精武会,精武精神至今还在传承。”站在霍元甲雕像前,霍元甲玄孙霍乃荣告诉7岁的儿子霍天麒。
霍乃荣说,历史上,霍元甲有三次和外国人比武的经历。其一,1901年,一个俄国人在天津摆下擂台,叫嚣“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知道后非常气愤,提出要与他决一雌雄。此人知道霍元甲武艺高强后,临阵脱逃。其二,1909年,英国人奥彼音在上海摆下擂台,讥讽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上海民情汹汹,众人敢怒不敢战。霍元甲应友人之邀赴上海比武。慑于霍元甲的威名,奥彼音逃之夭夭。其三,1910年,霍元甲和徒弟刘振声在上海战胜了前来挑战的日本柔道会数位高手。
这三次比武事关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脸面,虽然前两次没有比成,但都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霍元甲也从一名普通的武夫,成长为拥有民族英雄光环的武术家。上海更是掀起了习武热潮。当时各大学校纷纷邀请霍元甲及其弟子去传授武术。
霍乃荣(中)分享精武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中国精武会成立了。陈其美曾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那是为腐朽的清政府服务的。精武会要在上海训练出一支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革命新兵。遗憾的是,霍元甲41岁不幸去世,壮志未酬。陈其美后来也遭暗杀,这一愿望终未实现。
霍元甲去世后,他的次子霍东阁来到上海精武会任教。1919年,霍东阁应精武广东分会邀请,前往广州任教。1923年,霍东阁携侄子霍寿嵩前往印尼发展精武会。霍东阁审时度势,将精武会的内容拍成武术电影,在东南亚各地放映,所到之地广受好评,精武会也随之在东南亚各地纷纷建立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东阁积极组织抗日救国活动。1956年,霍东阁在印尼万隆去世。
而今,作为霍元甲迷踪艺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霍乃荣致力于传播精武精神。5月10日,在祖籍地东光霍元甲的雕像前,他带着儿子重温精武精神——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他说:“高祖父是霍家的骄傲,更是民族的英雄。东光是霍氏家族的根脉所在,这里承载着霍氏家族数百年的记忆。我们有责任在这里传承并弘扬霍元甲文化和精武精神。”
对于筹备中的沧州精武会,霍乃荣有更深的考量:“沧州是武术之乡,但传统武术不能困在门派里。迷踪艺文化不仅是拳脚功夫,更是修身、正义、助人的综合修养。”
这种理念与100多年前霍元甲改革迷踪艺的初衷一脉相承——让武术服务于时代需求。
霍静虹:让非遗武术走进现代生活
“高祖父在世时曾和人说‘有暇当以练手拳及各种技能纂刊行世,以启后学’。如今,我们正在把这句话变成现实。”在东光县霍元甲武术广场上,带着学生们表演完“霍氏练手拳”的霍静虹说。
霍静虹是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教师。每天早晨,她都会带着“精武武艺研习会”的学员们上早课,练习“霍氏练手拳”。霍静虹说,这套拳凝聚着霍家几代人的心血。
1910年,霍元甲创办精武会后,为了方便团体操练,他将迷踪艺的入门拳术练手拳带入精武会,并计划把练手拳谱绘成图解,刊印发行,以便让更多的人自行练习。然而,壮志未酬身先卒,霍元甲英年早逝。
霍静虹(右)与弟子鄢瑶瑶合影。
孙中山先生非常赞许霍元甲的这一行为,亲笔写下“尚武精神”,赠送给精武会。
1921年,在广东精武会任教练时,霍东阁开始绘制《练手拳图谱》。在自序中,霍东阁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先父始鉴于吾国之丧权失利,皆文弱所致。若能普及武术,方可振开民气也,遂有上海之精武会……鄙人自誓今后有机会当承先父未达之志,至今十有余年,未敢忘也……”
霍东阁有三子一女,长子霍雅亭就是霍静虹的爷爷。霍静虹从小习武,38岁时开始学习迷踪艺的入门拳——练手拳。2007年,在申请天津市非遗项目时,这一拳种被定名为“霍氏练手拳”,霍静虹是这一拳种的代表性传承人。
至今,霍静虹先后在天津商业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了“精武武艺研习会”,成员主要由各高校的学生们组成。这些学生大多不是武术专业。学习过程中,他们经常结合各自专业的特色,为推广练手拳、传播精武精神,贡献着各自的力量。新闻专业的孙彦一直在尝试用新闻传播的规律更大范围地宣传练手拳;大数据专业的朱鑫晟正准备为练手拳打造一个智能的武术训练平台……“曾祖父如果看到这一幕,定会欣慰的。”霍静虹笑着说。
5年过去了,学员们大学毕业后,把武艺带到了全国各地,有的学员还在当地成立了“精武武艺研习会”分会。霍静虹说:“我希望每个练习者都能通过拳法体悟到精武精神的内涵,那就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这次到东光,霍静虹专门带领学员到霍元甲武术广场上早课。晨曦中,一个个“00后”们在霍元甲雕像前压腿、踢腿、过招、练功。年轻的身影与百年前的武术宗师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武术文化与精武精神的时空对话。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