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21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生命科学大会在广州举办。大会以“生命科学——新格局、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汇聚了多位一流科学家、学者和行业专家。大会特邀生命科学大会主席、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中山大学
12月21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生命科学大会在广州举办。大会以“生命科学——新格局、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汇聚了多位一流科学家、学者和行业专家。大会特邀生命科学大会主席、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何晓顺教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四级调研员邓梅女士、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郭天欢主任致开幕辞。何晓顺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吴小剑教授、清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中心执行主任兼生殖中心主任陈彩蓉教授、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教授、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朱伶群教授现场作主题报告。
这场有关生命科学和生命健康的对话,探讨从生命科技的前沿进展到未来发展方向、从医疗创新源头的突破到临床应用实践。
生命科学的新质生产力未来或在这个技术的突破
“器官医学是建立在体外或体内独立维护器官活力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医学。”何晓顺教授说,“由于当前离体器官养护技术的局限性,针对‘中观层面’——器官水平的研究显著滞后,而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恰恰是在器官内部展开。”
他认为,未来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关注器官维度研究,主张从器官水平上认识器官功能与疾病,尤其是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如何在疾病发生和治疗方式中的改变。“如果在离体器官养护技术上取得突破,将为生命科学开辟全新赛道与产业蓝海。”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全球首创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外单独研究器官功能的障碍。世界首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系列创新成果更实现了技术输出,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先后开展了“无缺血”移植技术,中国器官移植技术迈入了全球领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无缺血肝脏灌注系统
在何晓顺教授看来,器官医学研究的目标不仅是治疗手段革新,更是外科工具学革命。结合工程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技术,将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伴随离体器官养护技术的突破,何晓顺教授提出的“器官医学”理念,已成功开辟了从器官层面研究和治疗疾病的医学新赛道,并实现了在八个领域的应用拓展。这将有利于精准治疗,带来疾病诊疗新策略。他认为,当前,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系列先进新质生产力医疗成果转化落地,惠及更多患者。
何晓顺教授接受媒体专访
基础研究 为医疗创新奠定基础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是新平台、新药物、新疗法不断涌现的基础。前不久,一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在广东诞生——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复活”了一个“死亡”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何晓顺教授在报告中表示,该研究成果为心跳骤停抢救提供了新策略,未来有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并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平台。
此外,本次大会也特别关注了精准治疗话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教授提出,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现有肿瘤靶点临床应用率低,通过构建多模态大数据的中国人群肠癌数字图谱,建立结直肠癌类器官药筛大平台,用肠癌类器官作为”替身”为患者”试药”,有望实现结直肠癌精准治疗。
精准治疗技术在临床方面也已取得成功实践。2023年,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肾隔离保护治疗,通过介入技术使靶器官的血供与人体隔离,只针对患病器官进行保护并治疗,实现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过去,肿瘤化疗往往是“伤敌八百,自损三千”,器官隔离治疗则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目前,该技术已在大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完成了三例临床成功探索,在治疗中仅对患病器官进行精准治疗,避免其他器官不受药物副作用影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陈彩蓉教授深入探讨了干细胞与外泌体的应用研究。她提出,干细胞治疗是通过将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的体内,修复和替代受损或死亡的细胞,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未来可应用在多种重大疾病治疗。在临床实践方面,目前已建立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技术及自体人毛囊干细胞库,打造GMP干细胞转化平台,同时开展了MSCs-Exos应用研究。该技术的应用将在治疗骨关节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等疾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标准新技术带来医学实践新范式
在生命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赋能,带来新的基础研究、医疗实践与教育传播范式。
近代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依赖于临床肿瘤学、影像诊断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放疗技术从粗放式的常规照射进入了精确放疗年代。但常规的光子放疗即使采用IMRT技术,放疗副反应仍是大问题。
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朱伶群教授认为,未来放射治疗方向,应考虑增加治疗比,提高肿瘤靶区剂量,提高局控率,从而达到提升疗效的目的。“质子束具有“布拉格峰”的特性,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剂量学优势,是放疗的“利器。我国质子重离子治疗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质子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胸腹部等肿瘤,特别适用于儿童肿瘤患者” 。
生命科学发展基于研究者方法学的更新,也与新技术标准体系的搭建息息相关。例如,在器官移植领域,在过往,移植医生评估供体器官是否达到临床移植标准,更多依赖主观经验。“可以说,在全世界都缺乏这样一个客观标准和指引。”
据悉,何晓顺教授该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肝脏体外机械灌注临床应用指南》和《腹部常温区域机械灌注在心死亡器官捐献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正式发布,有利于推进器官保存、质量评估、临床预后形成科学指引,让移植器官保存与修复有据可循。
广州交通电台记者谢彩雯,通讯员科记协报道。
来源:广州交通电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