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下岗后钻研老品种花生 妻子埋怨浪费时间 去年收获一亩地卖8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8:37 1

摘要:李叔是我们村边上小煤矿的老工人,干了二十多年,知道煤矿的每个角落。那天他下班回家,和平常一样,先在门口的水桶里洗手洗脸,把身上的煤灰冲干净。

李叔是我们村边上小煤矿的老工人,干了二十多年,知道煤矿的每个角落。那天他下班回家,和平常一样,先在门口的水桶里洗手洗脸,把身上的煤灰冲干净。

他刚踏进门,就听到收音机里县里广播站在说什么煤矿重组的事,没太在意。桌上放着早上剩下的馒头和咸菜,他坐下来,倒了半杯昨晚的剩茶。

“早上杨嫂带了点红薯过来,”李婶从厨房探出头来说,“说是他家地里刚挖的,甜得很。”

李叔点点头,嚼着半冷不热的馒头。

一星期后,煤矿贴出通知,矿要关停并转,除了几个技术骨干留用外,其他人统一安排下岗,每人发三万块钱补偿金。李叔就是其中之一。

“怎么办?”李婶问。他们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面前是一棵开了十几年的老桃树。李叔的脸在树影里,看不清表情。

“不知道。”他答。

桃树下有个纸箱子,是他们儿子小强上大学时装书的。现在小强毕业去了省城,工作挺好,箱子却一直空放在那。李叔忽然从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烟盒,从里面抽出半截铅笔头大小的东西,走过去放进了箱子。

“这是啥?”李婶好奇地问。

“花生种子,小刘给的。”

小刘是煤矿的会计,年轻人,家里是种地的。前几天听说李叔要下岗,给了他几粒花生,说是他爷爷留下的老品种,现在没人种了,口感特别好。

“你拿这个干啥?”李婶皱眉头。

“种着玩呗。”李叔抬头看了看院子角落那片空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李叔下岗后的第一个月,只出了两次门。一次是去镇上领了下岗证明和补偿金,另一次是去县城农业局借了几本关于花生种植的书。

“你真要种这个?”李婶看着他在院子角落挖地,忍不住问,“咱们家就这么点地方,种点菜不好吗?”

“试试看。”李叔把小刘给的那几粒花生种下去,又在旁边插了个木牌,上面写着”老品种 3月12日”,字迹歪歪扭扭。

李婶摇摇头,转身进厨房去了。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响着,那声音盖过了她的叹息。

院子墙角有个破水桶,李叔每天清晨用它给花生苗浇水。水桶上贴着个模糊不清的标签,写着”禁止饮用”几个字,那是李叔在煤矿工作时从矿上带回来的。

花生苗长出来了,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李叔蹲在地上,盯着它们看了半天,然后起身去屋里翻书。

电视里正播着《焦点访谈》,说的是什么农民创业致富的故事。李婶切着青椒,头也不抬:“小强来电话了,问你最近在忙啥。”

“就那样呗。”李叔头埋在书里。

“他说下周末回来看咱们。”

“嗯。”

书页上布满了铅笔道道,那是李叔做的标记。有些地方他看不懂的,就在旁边画个问号。桌上还放着个旧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花生品种的特点和生长条件。

那本笔记本原是小强上高中时用的,封面已经破损,上面还贴着一个”高考必胜”的贴纸,只是”必胜”两个字已经模糊了。

村里人开始议论李叔。

“听说老李现在天天研究种花生,”王大爷在村头的榆树下抽着烟说,“下岗了,人也糊涂了。”

“可不是嘛,”张婶接话,“那点院子能种多少花生?还不够塞牙缝的。”

“要我说啊,”刘婶一边织毛衣一边加入谈话,“他应该去县里找个保安什么的,起码有个稳定收入。”

李婶路过,听见了这些话,脸色难看地走开了。

她回到家,李叔正在院子里查看花生苗。那些花生苗已经长到了半尺多高,叶子葱绿。

“王大爷他们都在笑话你,”李婶忍不住说,“说你这是瞎折腾。”

李叔抬起头,脸上汗水混合着泥土的痕迹:“那你觉得呢?”

李婶沉默了一会儿:“小强下周回来,你准备怎么跟他说?”

李叔没回答,继续埋头查看花生苗的根部。他手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塑料喷壶,喷嘴已经裂了,用胶带缠了一圈又一圈。

那天晚上,李婶收拾小强的房间,准备他回来住。床头柜上放着小强小时候的照片,那是李叔在煤矿发奖金那天,特意带小强去县城照的。照片有点发黄了,镜框上落了一层薄灰。

她看着照片出神,忽然听见院子里有声音。透过窗户,她看到李叔打着手电筒,在花生地里仔细检查着什么。

月光下,李叔的背影显得格外孤单。

小强回来那天,特意买了一大堆东西。什么省城特产的糕点、保健品,还有一台新电视机。

“爸,这是我第一个月工资买的,”小强兴奋地说,“以后咱家就能看高清电视了!”

李叔点点头,嘴角勉强扯出一丝笑容。

吃饭的时候,小强问起李叔最近在干什么。李婶抢先回答:“你爸啊,整天研究种花生,院子里种了一小片,跟个宝贝似的。”

小强有些惊讶:“爸,你对这个感兴趣?”

李叔放下筷子,第一次说了这么多话:“小刘给了我几粒老品种的花生种子,说是他爷爷留下的。我查了资料,这种花生叫’金龙王’,五六十年代很流行,后来因为产量不高就慢慢少人种了。但它口感特别好,含油量高,用来榨油特别香。”

饭桌上一时安静下来。

“就这院子里那点地,能种出啥名堂来?”李婶忍不住说。

小强看看母亲,又看看父亲,插话道:“我觉得挺好的,爸有研究的劲头,比整天闷在家里强。”

李叔眼睛亮了一下,又低头吃饭。

饭后,李叔带着小强去看他的花生苗。夕阳下,那片绿油油的植物像是一小块翡翠。

“爸,你真的很喜欢这个啊,”小强说,“我看你连笔记都做了这么多。”

李叔的笔记本上画着各种花生的生长状态图,旁边是密密麻麻的观察记录。有一页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标题是《“金龙王”花生曾是华北地区的”金字招牌”》。

“喜欢,”李叔说,声音很轻,“这比在黑咕隆咚的井下舒服多了。”

这是他第一次提起煤矿的工作。

夏天到了,李叔的花生长势很好。他决定扩大种植面积,向村委会申请了村东头的一块荒地。

“你疯了?”李婶听说后大吃一惊,“那块地荒了十多年了,都是石头和杂草,你种啥不好,非要种这个?”

“已经申请下来了,”李叔平静地说,“一年三百块钱租金,我用下岗费付。”

李婶气得摔了手里的盆:“就你这样折腾,钱迟早花完!到时候咱们吃啥?”

李叔沉默着,没有反驳。他拿起一个旧军用水壶,里面装着自制的生物菌肥,去了村东头的荒地。

那块地确实很荒凉,杂草丛生,还有不少建筑垃圾。李叔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清理,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停歇。村里人路过看到了,都摇头叹气。

“老李这是钻牛角尖了,”赵大爷评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这个,图啥呢?”

“可怜他媳妇,”李大娘说,“听说天天在家抹眼泪。”

只有村医老张偶尔会带着茶水来看看李叔。

“你这花生真有那么好?”老张问。

李叔直起腰擦汗:“等结果了你尝尝就知道了。”

老张笑了:“那我等着。”

汗水顺着李叔的脸颊流下来,滴在刚刚翻过的土地上。他的裤腿上沾满了泥土,袖口还有昨天的血迹。

一只落单的蝴蝶停在了李叔肩上,橙色的翅膀在阳光下特别显眼。李叔停下动作,静静地看着它,直到它飞走。

初秋,李叔院子里的那片花生先成熟了。他小心翼翼地挖出来,一颗一颗地检查。花生荚果饱满,外壳呈现出淡淡的金黄色。

他取了一部分,洗净晾干,用锅炒熟,装在一个旧饼干盒里,带去了村头。

“来,尝尝,”他对正在下象棋的几位老人说,“我种的花生。”

王大爷半信半疑地拿了一粒,剥开壳,放进嘴里。刚要说话,忽然眼睛亮了:“这花生…真香啊!”

其他人也纷纷尝试,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老李,这花生味道真不一样,”赵大爷说,“比咱们平时吃的香多了!”

李叔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这是老品种,现在市场上买不到的。”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第二天,就有人敲李叔家门,想买些花生尝尝。李叔院子里那点收成很快就卖完了,每斤卖了30元,比市场上普通花生贵了好几倍。

李婶惊讶地看着桌上的钱:“这么贵,还真有人买啊?”

“味道好嘛,”李叔说,“而且是纯天然种植的,没打过农药。”

李婶第一次对李叔的”花生事业”有了一丝期待。

村东头那块地的花生还要再等一个月才能收获。李叔每天早出晚归,精心照料。他在地里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下雨天就住在那里,防止有人偷摘。

棚子里只有一张简易行军床,一个煤油灯,还有几本农业杂志。有时半夜醒来,李叔看着满天繁星,会想起以前在矿井下的日子,那时从不知道星星有这么美。

十月中旬,村东头的花生终于成熟了。李叔请了村里几个闲着的人帮忙收获。一亩地的花生,收获出来比预期的还要好。

“老李,你这花生卖给谁啊?”帮忙的张大爷问。

“还没想好,”李叔回答,“先收上来再说。”

那天晚上,李叔接到小强的电话。

“爸,我听说你种的花生特别好?”电话那头,小强的声音里带着兴奋。

“还行吧,”李叔谦虚地说。

“我跟我们公司的食品部门说了,他们很感兴趣!想要尝尝你种的花生,如果好的话,可能会收购!”

李叔握电话的手微微发抖:“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我们公司正在做健康食品开发,老品种正是他们想要的!”

第二天,李叔精心挑选了一些最好的花生,快递给了小强。

三天后,小强又打来电话,声音激动:“爸!公司食品研发部的人都说好!他们愿意高价收购你的花生,而且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品种的信息!”

李叔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飘过的云,觉得一切像做梦一样。

一周后,小强带着公司的采购经理回到了村里。采购经理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戴着眼镜,一副专业人士的样子。

她仔细询问了李叔关于”金龙王”花生的种植方法、历史由来,还拿出专业设备测试了花生的含油量和营养成分。

“李叔,这花生真的很特别,”她最后说,“我们愿意以每斤8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而且希望明年能继续合作,面积再扩大些。”

李叔和李婶都愣住了。

“八十?”李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斤八十?”

采购经理笑着点头:“是的,我们会将这批花生作为高端健康食品的原料,市场价值很高。另外,我们还想请李叔作为技术顾问,帮助我们推广这个品种的种植。”

当天下午,合同签订完成。一亩地的花生,总共卖了8万多元。

村里人全都惊呆了。

“老李这是走大运了啊!”王大爷感叹。

“谁能想到啊,他折腾的那些花生,竟然这么值钱!”张婶说。

李婶站在院子里,看着丈夫和采购经理交谈的背影,眼眶湿润了。她想起这大半年来对丈夫的不理解、抱怨和嘲讽,心里又愧疚又骄傲。

晚上,村委会主任亲自来访,提出希望李叔能带领村里发展特色农业。

“明年我们可以划出更多土地,”主任说,“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李叔点点头:“可以试试,不过需要大家一起学习。种这个花生,技术很重要。”

主任离开后,李婶端来一碗热茶,小心翼翼地放在李叔面前:“你早就知道会这样吗?”

李叔摇摇头:“不知道。我就是觉得,人总得有点事做。矿上干了大半辈子,下岗了,总不能就这么算了。”

他喝了口茶,望着窗外的月光:“其实我也怕,怕失败,怕大家笑话。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我宁愿试试。”

李婶坐到他身边,第一次仔细打量丈夫的脸。那些被太阳晒出的皱纹,那双曾在煤矿工作的粗糙大手,突然显得那么可敬。

一年后,李叔的”金龙王”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十亩。村里跟着他学种花生的人有七八户。小强的公司与村里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以高价收购符合标准的花生。

县电视台来采访李叔,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没啥秘诀,”李叔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就是不服老,不认命。”

记者又问:“您有什么话想对其他下岗工人说的吗?”

李叔想了想:“人这辈子,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下岗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自己。我觉得啊,只要还能动,就别嫌麻烦;只要还能学,就别怕困难。”

采访播出后,县里的下岗工人协会请李叔去做报告。他站在台上,紧张得手心冒汗,讲了自己这两年来的经历。

台下有人问:“李师傅,如果当初那几粒花生种子没长好,或者卖不出去,您会怎么办?”

李叔沉默了一会儿:“那我可能会换别的品种再试试吧。反正地就在那里,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来,只要人不认输,总能找到出路。”

会场响起了掌声。

回家的路上,李婶挽着李叔的胳膊,轻声说:“老李,跟了你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你还能说这么多大道理。”

李叔笑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可能这些话,一直在心里,只是没机会说出来罢了。”

天色渐暗,他们走过村口的老槐树,那里坐着几个老人,正在纳凉。

“李叔回来了!”有人喊道,“快来跟我们说说,明年还种不种花生?”

李叔放慢脚步,朝他们走去:“种啊,为啥不种?而且我最近又找到一种老品种的红薯,听说口感特别好…”

李婶在一旁笑着摇头,心想:这老头子,怕是又要折腾出新名堂了。

夜幕下,村庄渐渐安静。李叔院子里的那棵老桃树今年结了满树的桃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树下,那个曾经装过小强书本的纸箱子里,现在整齐地码放着各种种子和农业书籍。

有时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或许是一片黑暗,或许是满天星光。重要的是,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