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 |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产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7:31 4

摘要:产后尿潴留(PUR, 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根据国际上的不同诊断标准,发病率为0.2%~49.0%,差异较大。产后正常排尿的定义是指自然分娩或经阴道手术助产后6 h内或在剖宫产术后拔除导尿管6h内自主排尿。正常的膀胱排空是指

转自:麦澜德

1

临床背景

产后尿潴留(PUR, 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根据国际上的不同诊断标准,发病率为0.2%~49.0%,差异较大。产后正常排尿的定义是指自然分娩或经阴道手术助产后6 h内或在剖宫产术后拔除导尿管6h内自主排尿。正常的膀胱排空是指排尿后膀胱内的残余尿量

显性尿潴留被定义为经阴道分娩后6小时或剖宫产拔除尿管后6小时不能自主排尿、需留置尿管的状态,发病率为0.2%~4.9%;隐性尿潴留被定义为自主排尿后,膀胱超声或插管确定膀胱残余尿≥150 ml的状态,发病率为9.7%~47%;若产后拔出尿管仍不能自主排尿,称为持续性尿潴留,发病率为0.05%~0.18%。

产后尿潴留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膀胱壁内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逼尿肌的损害,导致重复性过度膨胀损伤,甚至可造成膀胱破裂。产后尿潴留可能危及生命但完全可预防,因此,积极预防、及时识别与处理尤为关键。

2

治疗现状

当产后尿潴留持续存在时,无论患者是否有症状,都应使用ISC(间歇性自我导尿)或留置导尿管,保持膀胱减压以防止膀胱进一步的损伤。留置导尿的优点是膀胱完全休息,无需ISC教学。但会增加感染风险。ISC的优点包括持续监测膀胱感觉、排尿量和PVR,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缺点包括需要追踪排尿日记,患者在执行ISC时存在的潜在困难和不适。药物治疗中氯化氨胆碱和坦索罗辛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胆碱能药物,用于治疗急性产后非梗阻性尿潴留,然而,评估氨胆碱治疗尿潴留的研究未能证明其疗效,且存在药物副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氨甲酰胆碱和坦索罗辛是否在母乳中分泌,因此不被常规推荐用于产后尿潴留的治疗。

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模拟生物电刺激肌肉、神经,激活受损神经细胞,恢复受挤压失去兴奋的神经细胞的活跃性,对腰骶部筋膜、神经、盆腔肌肉进行调整,保持盆底肌规律性地被动收缩,可明显缓解膀胱肌麻痹症状,改善局部内循环,提高产妇尿道括约肌和盆底括约肌的收缩能力;通过实施舒张、收缩运动,改善盆底肌水肿、充血状态以及局部血液循环,让其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近期,河南南阳油田总医院产科白录增团队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产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对产后尿潴留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为临床盆底康复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3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4月南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0例PUR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28.09±1.89)岁;孕周37~39周,平均(38.62±0.16)周;初产妇31例、经产妇19例。研究组年龄24~37岁,平均(27.95±1.92)岁;孕周38~40周,平均(38.71±0.19)周;初产妇33例、经产妇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

1) 均为足月、单胎妊娠者;

2) 产后存在排尿困难或无法自主排尿症状出现生殖道脱垂及膨出、脏器脱垂及膨出等临床体征;

3)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1) 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疾病者;

2) 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病历资料不齐全的患者;

3) 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者(糖尿病、高血压、严重前置胎盘等);

4) 精神系统存在严重障碍者;

4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患者在产后30min接受盆底肌训练。

(1) 接受训练前,通过抚触、语言等方式给予产妇安抚,对其心理情绪进行调节,缓解其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防止对康复训练与效果造成影响。

(2) 对产妇的腹部及臀部进行按摩,使肌肉达到放松的效果,每天2次。

(3) 指导产妇取平卧位,做深呼吸训练,先吸气5s并收缩肛门、尿道及会阴,随后呼气10s并使其恢复放松状态,指导产妇反复训练。

(4) 在训练过程中,使产妇大腿部肌肉保持放松,训练1组时间为重复练习10min,每小时练习2组。

(5) 练习产妇腹部肌肉,让产妇进行桥式运动,运动10s后放松,训练1组时间为重复练习5min,每小时练习2组。

(6) 当产妇掌握盆底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要点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康复师不定时监督,纠正其不规范锻炼,提高锻炼效果,根据产妇身体及恢复强度确定训练强度。

研究组实行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同对照组),具体如下,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指导患者取侧卧位,把两端正极电极片贴到耻骨联合上1cm处,两电极片保持1cm距离,把两端负极电极片分别贴在第五腰椎旁2cm处,两电极片保持1cm距离,将脉冲频率调整为 840Hz,调整脉冲宽度为0.5ms。在治疗前,将感觉强度、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患者,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强度,完成设置后,叮嘱患者平躺,使全身保持放松,治疗时间每次30 min,每天上午、下午各治疗1次。

观察指标:

(1) 盆底功能:治疗前后对两组盆底功能进行评估,在阴道中注入15mL气体,使用阴道压力气囊对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进行测量;使用 B 超对膀胱残余尿量进行测量。

(2) 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EF)评价,该量表共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活动,每个维度分值为 100 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 s 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研究结果

(1)两组盆底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提高,膀胱残余尿量减少,且研究组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 WHOQOL-BRE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 WHOQOL-BREF评分提高,且研究组 WHOQOL-BREF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6

结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改善盆底功能。分析原因,联合治疗能够让尿道、阴道及会阴部位的肌肉得到有效锻炼,提高盆底肌力,改善膀胱麻痹症状以及盆底肌肉血液循环,刺激膀胱括约肌和逼尿肌收缩,提高产妇排尿控制能力。此外,盆底肌肉受到低频电刺激,可加速恢复神经组织功能和神经通路传导,让长时间压迫而丧失活性或活性低细胞活跃度得到恢复,提高神经兴奋性,保证神经传导通路畅通,缓解盆底肌肉痉挛症状,防止出现膀胱充血水肿情况,从而改善盆底功能。治疗后,研究组 WHOQOLBREF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提示联合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的优势

对于产后尿潴留,临床上需对其予以重视,对患者实施积极预防与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模拟生物电刺激肌肉、神经,激活受损神经细胞,恢复受挤压失去兴奋的神经细胞的活跃性,对腰骶部筋膜、神经、盆腔肌肉进行调整,保持盆底肌规律性地被动收缩,可明显缓解膀胱肌麻痹症状,改善局部内循环,提高产妇尿道括约肌和盆底括约肌的收缩能力;通过实施舒张、收缩运动,改善盆底肌水肿、充血状态以及局部血液循环,让其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对产后尿潴留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同时实施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增强疗效,通过对盆底肌肉进行针对性刺激,带动尿道、阴道及会阴部等部位肌肉收缩及舒张运动,而且通过康复训练能够使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况,带动患者积极性,使患者心情得以放松,从而改善心理状况;通过进行自主收缩与放松盆底肌,能够减少膀胱体积增加对子宫收缩造成的影响,加速吸收炎症物质,改善膀胱黏膜水肿症状,促进膀胱反射性刺激提高,使产妇膀胱收缩能力进一步强化,加速恢复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通过生理、心理指标的改善,促进患者积极式回归社会,改善社会功能,且生理指标改善后,患者疼痛感、不适感减轻,心理压力得以缓解,能够积极回归正常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