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宝妈群,一位妈妈的哭诉地说:“孩子才8 岁,一生气就砸东西,摔完还躺在地上打滚胡闹。不给手机玩就绝食,周末连床都不起”
有些孩子的脑子,真的像“坏掉了”。
昨天刷宝妈群,一位妈妈的哭诉地说:“孩子才8 岁,一生气就砸东西,摔完还躺在地上打滚胡闹。不给手机玩就绝食,周末连床都不起”
这感觉都已经不单单是孩子的调皮行为,更像是一个“上瘾的大人”。
突然之间,一个危险的词在我脑海炸开——脑腐。
这不是我们以前说的中二、沉迷幻想,而是孩子们的大脑,里面的某些正常的功能,正在慢慢“失控”。
这导致孩子情绪像爆炸按钮,动不动就炸;离开手机就烦躁,甚至不说话;对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
像极了我们常说的:大脑坏掉的感觉。
那什么是“脑腐”呢?
脑腐这个词虽然听起来像玩笑,其实是心理学和神经学都已经关注的现象。
它的本质,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依赖,导致部分功能紊乱。
如果发现以下三种迹象,那么孩子可能已经“脑腐”了。
1、孩子动不动就崩溃,有着情绪小火山
我家孩子最近就像一座随时会爆发的小火山。
有一次,我让他自己收拾玩具,他却大哭大闹,怎么哄都不行。我真是又生气又无奈。
后来我才知道,孩子的情绪失控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绪失控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就像我家孩子,他可能觉得收拾玩具很麻烦,但又不知道怎么和我说,所以就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但是我们如果忽略这简单的“脾气大”,就可能发展为情绪调节能力受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指出:
长期沉迷短视频、动画或情节刺激过强的内容,会导致孩子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前额叶皮层的控制能力下降。
简单说就是:他们的大脑太容易被激活,却没能力控制。
现实中,这些孩子可能表现为:
情绪不稳,一点小事就爆发。无法等待,总想立刻得到满足。抵抗批评,说不得、讲不得。
如果我们不引导,不介入,这种情绪“短路”会持续下去,变成长期问题。
2、手机依赖
孩子像中毒一样,离不开屏幕,这是典型的多巴胺驱动依赖。
大脑有一个奖赏机制,当孩子通过玩游戏、刷视频获得愉快体验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但分泌多了,大脑就会“失调”。
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叫做多巴胺疲劳:大脑习惯了高强度刺激,就再也无法忍受“无聊的现实”。
所以你会发现:他不再喜欢画画、拼积木、下棋。他抗拒写作业、洗澡、打扫卫生。他不想聊天、不愿外出,什么都无聊。
这不是懒,是他的大脑真的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力。
3、巨婴式依赖
朋友家上初中的女儿,书包永远是妈妈收拾,作业完成情况要妈妈打电话问老师,什么都要妈妈手把手教。
什么是依赖行为?说白了就是:他不靠着某种东西,就活不下去。手机、剧情、人设、角色、游戏……
但当他无法脱离某个场景时,就是大脑在路径依赖,戏剧性地讲也叫“巨婴式依赖”。
神经学上,这叫神经连接过度集中:孩子的大脑被某个活动持续刺激,相关神经回路越来越强,其他通路被冷落甚至退化。
你会看到:思维单一,不会举一反三。
行为僵化,离开熟悉领域就卡壳。缺乏创造力,照搬游戏和动漫台词说话。
1、降低“刺激阈值”,让大脑重新感知真实快乐
我给他安排“安静时间”:每天必须有半小时,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只做慢而真实的事:如拼拼图、写日记、画画...
大脑需要脱敏期。刺激降下来,快乐才会重新出现。
2、情绪陪伴,而不是情绪压制
当他情绪崩溃时,我不再说“你怎么这么不讲理”。而是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烦,我陪你一起呼吸三次。”
大脑的情绪中枢需要“安全感”来恢复功能。陪伴,就是孩子的修复剂。
3、内容设限
我不再一味封锁内容,而是筛选替代内容:
不再让他看某些快节奏、情绪爆炸的动画,转而推荐内容积极、节奏适中的节目。
看完让他动脑回顾,主动把故事讲给我听,而不是被动吸收。
我知道,他的大脑,在一点点恢复“健康”的样子。
我们常以为孩子是懒、作、任性,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刺激过度、情绪失控、大脑系统紊乱。
你看到他在大哭,你看到他离不开手机,你看到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别责怪他,先修复他的大脑。
我们是妈妈,我们不是专家,但我们可以成为他们大脑健康的守护者。
孩子的未来,不是靠“治好他们”,而是陪他们走出脑腐的深渊。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