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的传说:躬访丰县牛聚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4:11 1

摘要:丰县大沙河镇的牛聚寺村,因牛而得寺名,因寺而得村名。旧时丰县的寺观较多,光绪县志记载县内就有六十六座寺观,实际远远不止这些。

文:季朗友

摄影:于世伟

“草绿耕牛健,村深侯鸟啼”这是苏撤的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乡村景象。

丰县大沙河镇的牛聚寺村,因牛而得寺名,因寺而得村名。旧时丰县的寺观较多,光绪县志记载县内就有六十六座寺观,实际远远不止这些。

天下寺院不可胜数,以牛命名的寺院少而又少。相传唐朝年间群牛常聚于此,舔犊、依偎、交脖、摇尾,这是一幅自然、悠闲、和谐的画面。

有一僧人路过此地,见群牛祥和自得,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随后四处化缘在此建寺,取名“牛聚寺”。

牛聚寺位于丰县城南五十余里,旧属铜山县,现属于丰县大沙河镇常庄行政村。牛聚寺传说建于唐代。

2025年3月17日,我与于兄世伟、文献收藏家秦峰躬访牛聚寺,寺院有弥勒佛石像、观音汉白玉雕像均在露天。

释迦牟尼佛高大慈详,端坐于莲花座上,神情庄严,目光平静而温和,微笑着俯瞰众生,仿佛在传递着智慧与慈悲。

为了保护大佛,做了临时一个高大的钢构亭子,周围用简陋透明塑料板封着遮风避雨。挂着匾额“大雄宝殿”,字体端正有力,落款沙门释普圣。

这座圣像本身就是一处文物,是2019年牛聚寺的心觉法师结缘于南京栖霞寺大殿内的佛像。

栖霞寺大殿重新修建,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华丽而庄重,内殿气魄磅礴,雕梁画栋立柱高耸显的空间广阔庄严。原来的佛像已不适合空间的布置,因而有幸结缘到丰县牛聚寺。

这尊佛祖像为晚清时期香樟木雕刻,高七米。由山东龙口网名“舍利子”夫妻折卸组装,二人是归皈居士。安徽砀山周寨一对跑大车的夫妻,无偿从南京拉到丰县牛聚寺。

这尊大佛光贴金箔就用了十二万元,工费三万,耗时大半年完工,心觉法师功不可没。

寺院初具规模,佛像有了,房屋还没有,东面是彩钢瓦板房,寺内空无一人,寺院停建中。

牛聚寺村因寺得名,三十年前村名登记为牛角寺,当时的村干部做事不认真,为了减少笔划、书写方便,敷衍成“牛角寺”,这一变,有天壤之别,破坏了牛聚寺原来的意思。

这里多说两句话,丰县有些村名、人名在1990年代初登记时不够认真,直接去复杂化,如单楼乡刘靛池村写成刘电池,城西南赵河崖村写成赵河也。

牛聚寺在村东北角,我采访了与牛聚寺西邻一墙之隔的李祥升老先生,

他兄弟三人,老大配一个哑巴,无后人;老三没有对象,他们的老家是沛县河口,老奶奶住娘家,已迁牛聚寺三代。

牛聚寺建国后已是村小学,用庙产改为学校,布瓦青砖,堂屋五间,东厢房五间,西厢房三间。

1971年,学校不在原庙址教学了,当年的五间东厢房,被姚庄村扒了砖瓦,到姚庄建了学校。堂屋五间,被施集扒去建了村小学。

寺院在清代时有庙地近千庙,后来减为五百亩。李先生说从西北崔庄到东面姚庄,南到老黄河底都是庙上的土地。

李先生今年80岁,他小时刚记事的时候,庙上还住有一个住持与几个小和尚。解放后寺院被解散,小和尚不知去向。

主持俗名黄敬轩,据他说是丰县城北黄楼人,他坚持不回家,又不能公开的说守庙,就住在牛聚寺,在生产队当会计二十多年。公公正正,清清白白,他用另一种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守护他心中的牛聚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70多岁的黄敬轩去世,他无愧自己的信仰,守住了最后的神圣。他也是建国前牛聚寺的最后一任主持,生为牛聚寺,死守牛聚寺。

原来的牛聚寺地基较高,与北面的黄河大堤高度持平。

1957年兴起积肥运动,牛聚寺地面被起了三次土,都运到田地作了肥料。后来村民垫羊圈、猪圈也到这里取土,所以今天看着庙院较低。

李先生讲牛聚寺在民国时就多灾多难,两层的殿被耿聋子烧了一次。耿当时驻梁寨东新围子,怕牛聚寺里会藏兵,对新围子有威协,焚烧了此寺。

到建国初期,老黄河南的萧县东阁人李得进,怕庙里藏匿土匪,牛聚寺又被他烧了一次。

李先生说的两层大殿,应该是重檐大殿。牛聚寺有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三月十五的庙会非常热闹,各种小吃也在庙会上出现。

询问李祥升夫妇现在寺院建设情况?他们说寺院现在停建中。先前寺院主持是丰县人心觉法师,2022年,心觉去了徐州。

后来牛聚寺村的外甥、萧县郭套村的郭大桥师傅在此住了一段时间。今年正月初八,不少附近信士聚在牛聚寺。

牛聚寺现存有几段断的石柱,应是石牌坊的大立柱,存字“贝叶”、“尊负荷”、“飘来天曼”、“转出迦”等牌坊构件。院内还分布着破碎的小块残碑有“铜邑”等字。

在寺院西邻李先生的住宅上残存了三块石碑,寸尺宽度不一,应该是三统庙残碑。

我们用清水洗净,待碑干后叫李先生拿点面粉,敷上面粉字迹马上清晰起来,这是于世伟老师想的办法,我们笑侃称为:于氏发明法。

附残缺碑文一:

“道光十…”、“尝谓施德…”、“之所德行…”“暨邻菴伍…”、“为而为之哉…”、“余愧报耳复…”、“贻之本色监…”、“附堂谕五条…”、“盖闻莫为之前虽…”、“虽而㓜更钜也府城…”、“佛祖神像自师祖隆…”、“基益拓香水地约千亩…”、“寺地入官庙貌顷颓栖…”、“裂自分沟壑死矣幸赖…”、“诸护法并邻巷朴参应魁…”、“继蒙县尊陈断令…”、“行不是以兴起诸护法…”、“风雨固意中事耳今日…”、“之毛皆护法之德自非…”、“x历胆勒之贞珉以…”

残缺碑文之二

…持心舒勒石

“…未逮为有志焉徐州府铜山县西五乡旧有祖遗牛聚寺…”、“…其徒罹福寺产入官其徒孙心舒无庙可归流离琐尾余…”、“…香火地二顷而寺以不废夫重脉情恤×困此事所当为而…”、“…昭示来兹余素不解佛寺何放应心舒哉重违其意谨以县…”、“…打座不得与人争厨一寺产给僧众衣食不得复顾俗家…”、“…地俗姓妇女及佃人妇女不得入院×一寺地五顷乃香火…”、“…附近士民不借端滋事致众僧xx”牛聚寺

第三块残碑,碑面字体剥落严重,能辩认的字十之存二。

“…顷余”、“适逢天灾蒙…”、“…李晴山等公…”、“…火以及庙内修…”、“…有不肖之徒出而盗当…”、“…除此批示外”、“…僧众等务各谨守…”、“…治罪决不宽贷各宜…”

铁笔山人刘谈

毛笔山人于德进

主持僧心舒、徒源怀、源福

这块碑基本就剩下以上文字,虽然残碑失字严重,但也能从中看出,当时天灾牛聚寺失地,又遭到火烧等困境。这块碑应是道光年间主持心舒所立。

杨俊峰先生《丰县儒释道古迹考》未刊本介绍:

第七章 大沙河镇

一、牛角(聚)寺

2009年2月22日(阴历正月二十八)星期日,杨峻峰、王荣生、郭修武、王建立到大沙河东牛角寺村考察。

牛角寺遗址位于村东头一高坡上,原有寺庙地1000亩,分家仅剩500亩。和尚外号憨老本,归西后又来了黄敦轩,法号觉愚,有腰楼前后两个大殿,两个和尚林。

寺院原址就在村东头,现在可看出高出地面1米多近10顷遗址。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均为盛大庙会。现存牛角寺残石碑两通。

我通过对比,杨先生抄碑字错字误字较多,残碑难辩,如果用于氏辩碑法就十分清楚了。

通过牛聚寺残碑文字,当年的寺院土地一千亩,后来减为五百亩。

不应该是僧人买的土地,而是当年黄河滩涂人烟稀少,寺院僧人拾种开垦下来的无主地。随着寺院的发展,周围开始来此聚落为村庄,实际土地已是牛聚寺的了。

从这点上论证,牛聚寺应该是一个较早的寺院,村民传说兴于唐代。

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原副局长张军先生提供的《张氏族谱》,佐证了牛聚寺张氏也是明初自山右迁来丰县。

据嘉庆十二年丰县庠生、该支张氏九世张绍唐所撰《五世祖碑记》曰:“明初迁丰,始祖讳泗,世居牛聚寺西,宗系昭穆,图志可考。

从张氏族谱上可以看出,明代之前就有牛聚寺了。

网上有主播说,“牛聚寺,铜山县志记载原名七星寺”。我翻遍乾隆、道光、民国《铜山县志》没有七星寺的记载。

倒记载有有七佛寺,在“五乡金陵集,至正初建”。牛聚寺距金陵集三十多里路,显然说的不是一个地方。

牛聚寺从道光年至1950年也就百年的时间,从残碑记载看,大规模石碑石牌坊被砸,从耿继勋到李得进火烧寺院,这百余年牛聚寺就经历四次大劫难。

现在的牛聚寺大佛是原南京栖霞寺的大佛,他当年一定目睹了日军的残暴。1937年南京沦陷后,栖霞寺成为了数万难民的避难所。

主持寂然法师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了这2万多难民。他不仅为难民提供栖身之所,还积极筹粮找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时,寂然法师还写下控诉书,揭露日军的暴行,与日军进行抗衡。

期待牛聚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地,能凤凰涅槃重现昔日的荣光。

春访牛聚寺

寺外杏花三分俏,

一寺蹉跎数千年。

试问僧人那里去?

都随强风烟云中。

来源:小王说丰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