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都靠算法捧红?这是对算法最大的误读!

B站影视 2024-12-21 11:43 2

摘要:想起托克维尔一句名言,当谁想取代万能的上帝时,连最无法避免的天灾都会归咎于它。神化恰恰是对算法的高级黑,那种神化所塑造的“无所不能的网络上帝形象”,让算法封神,也让其招致无数骂名。这两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廓清平台算法想象:网红成长轨迹与驱动要素分析报

摘要:想起托克维尔一句名言,当谁想取代万能的上帝时,连最无法避免的天灾都会归咎于它。神化恰恰是对算法的高级黑,那种神化所塑造的“无所不能的网络上帝形象”,让算法封神,也让其招致无数骂名。这两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廓清平台算法想象:网红成长轨迹与驱动要素分析报告》,其实就是在去神化,基于翔实数据的学术研究,让公众看到一个客观透明的算法和真实的网红生产机制。

吐槽青年出品

我是做新闻的,常有小朋友问我,你懂算法吗?我说,不懂。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不学呢?我说:你以为你可以学会啊?对于学文科的来说,算法可能是一个有着复杂逻辑和技术门槛的黑箱,我根本学不会弄不懂。多数人可能都跟我一样,把它当成一个“无法也无须弄懂”的黑箱,凭着某种常识感去想象它的存在。看到近来算法被顶上舆论争议的风口,我想,对算法的种种批评可能都源于这种“黑箱效应”:它对我们生活有“泼天富贵”般的巨大影响,但人们又看不见、看不透它,神秘化带来了神化,也形成了排斥和恐惧。

我一直觉得,算法很多时候被污名化了,承受了远超出其功能的骂名。那种过度批评,正源于某种“过度神化”——神秘的算法仿佛能点石成金,在后台操纵一切,生产着“泼天的富贵”,拿捏热点,主导议题,捧谁谁红,算谁谁火。想起托克维尔一句名言,当谁想取代万能的上帝时,连最无法避免的天灾都会归咎于它。神化恰恰是对算法的高级黑,那种神化所塑造的“无所不能的网络上帝形象”,让算法封神,也让其招致无数骂名。这两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廓清平台算法想象:网红成长轨迹与驱动要素分析报告》,其实就是在去神化,基于翔实数据的学术研究,让公众看到一个客观透明的算法和真实的网红生产机制。

网红是算法造出来的流量之神吗,算法能带来“泼天的富贵”吗?不是,这份报告显示,网红走红是多因素互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内容吸引力,比如李子柒的“沉静、勤劳与坚韧”、丁真的“淳朴、粗粝与甜野”、李蠕蠕的“创意、搞笑与神还原”,都是他们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平台算法没有能力和意愿去“造神”,平台难以支持“平台造神”叙事,一个人能走红,背后有社会情绪、媒体报道和政府扶持等众多原因。

比如报告提及:在61个网红中,42个受到主流媒体报道、42个上过微博热搜,均占约69%。对网红涨粉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是否上热搜能够显著影响网红的30天内涨粉情况,即上热搜能够助推涨粉并实现破圈传播。此外,主流媒体报道对网红的影响力扩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其权威性和广泛覆盖能够提升网红知名度。网络歌手“唐艺”单月涨粉714万,但无主流媒体报道,也没能有破圈机会。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逻辑啊!就拿这段时间火爆全网的发型师晓华来说,一个没有任何流量资源的素人,亿万人中怎么会成为算法的“天选之子”?算法又有什么“选中她”的意愿?显然,首先是她的品质,她踩中了人们对“华而不实”的Tony老师的痛点,她的好手艺和“听得懂话”赢得了用户好感,晓华所有的湖南怀化,更顺势推出了“怀化,一座懂你之城”的宣传语,并发布来理发免费旅游的政策,带动周边消费数亿元。算法能做到的,也只是从无数人的点赞、评论和互动中敏锐地捕捉到那种情感,推荐给更多普通人。

淄博、哈尔滨、天水的走红,不都是这样吗?不是算法推出来的,而是无数点赞和互动撑出来的。优质内容是核心,共情是催化剂,得先有“某种看似普通的事物”触动了公众的情感结构,让无数普通人动手点赞,然后才有算法锦上添花去赋能、去助攻的空间。算法不是魔法和“作法”,永远不能“空手套白狼”“魔法变流量”。硬去推一个没有情感基础、大家不感兴趣的东西,只会成为笑话。如果说晓华、淄博、尔滨是算法造神的结果,那为什么算法不能迅速造出第二个“晓华”,不能复制出第二个淄博烧烤,无法让后续城市不断接力哈尔滨?

我想到了一个词,自然选择,这是一个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过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进程,并不是人为干预的。可能因为“意图伦理”根深蒂固,人们总认为一个结果必然是一个意图支配的结果,结果越强大,那个意图也自然会很强大。所以对达尔文进化论也曾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每个进化背后都有一个目的和意图的支配,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进化。长颈鹿为何长着长长的脖子?那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进化出长脖子,以便能吃到高处的食物。实际上,自然选择是没有预见性和目的性的。真正的自然选择过程是:长颈鹿群体脖子长短有个体差异,有的长有的短。相比于短脖子,长脖子在获取位于高处的食物时稍有优势,这种优势导致它们比短脖子更能生存下来,这个自然选择过程中,长脖子基因就通过繁殖传递给了下一代。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只能“选择”那些已经存在的,而无法创造并不存在的,并没有一个先在的、强大的“目的”能够主导自然选择。这很像算法过程,算法无法成为一个“主导流量流向的强大意志”,它不能去选择谁能红,而必然依赖于人们的自然情感,依赖无数人的点赞去“判断”痛点、泪点、爆点,它只能以数学方式或计算机代码表达意见,无法改变“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无法支配求真、求善、求美的自然情感。那种根深蒂固的“意图支配论”,误解了当年的达尔文进化论,也误读了今天的算法。大多数人对漫长的进化过程缺乏了解,容易误解进化,正如今天多数人不会编程,很容易对技术黑箱里的算法产生一种阴谋论想象。

再回到“晓华”这个网红化过程,首先有普通人“热爱朴素、厌恶华而不实”这种强大而底层的自然情感,再有一个晓华“自然而无意”的互联网呈现,形成一种原型效应,以自然的方式触动了那种普遍情感。算法初步链接了网友对晓华的欣赏和兴趣,而微博热搜和媒体报道的关注,引发了更大范围点赞和互动的集聚,形成一种如潮水般的流量。当地政府也“识别”到这种反馈,积极参与其中成为热搜和新闻的一部分,让更多普通人看见,形成更强大的共情,有了很多人眼中的“泼天的富贵”。淄博的火爆也是如此,疫情过后坐在小马扎上卷饼吃肉的烟火气,大学生重返故地的感恩之旅,好客山东的淳朴民风,这些是淄博进入公众视野的情感爆点,算法仅能锦上添花,从1到2流量助攻,无法由零到1凭空造神。

其实,不管你我喜不喜欢算法,不可否认的是,不以人的喜欢为转移,算法已经成为数字和智能时代一种基本的技术语法,智能科技的底层逻辑,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这两天看到一条新闻,说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他们在评论点赞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这种在算法面前的积极互动是好事,给喜欢的视频点赞,积极使用搜索,告诉算法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它会推的更准确。不想被人盯着去计算、算计、盘算,那就努力让计算更准确,让它为我所用,与其恐惧,不如去使用调教它!

《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是前面几本的升级版,精选了这两年我最满意的评论作品,用暖评、热评、深评在不同视角中回望这两三年的关键时事。我主要想向读者推荐的是新增的两大部分,一是阅读方法,一是写作技巧。写作需要阅读形成的知识供给,怎么形成有效的、可积累的、能支撑写作的深度阅读?是需要方法的!专门增加了高考作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这几年的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为案例,分析了作文写作怎么跳出套路,怎么用批判性思维去驱动,找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角度,怎么在“热启动”中让写作有话可说。选择这本写作宝典,打开《时评中国5》,努力让写作视角高人一筹!

来源:度半科技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