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位绿植成“离职累赘”?上海裁员潮下的职场治愈与现实困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01:23 2

摘要:临近年关,上海一位职场人的“断舍离”却让无数网友红了眼眶——工位上精心养护的绿萝、虎皮兰、常青藤,最终被打包进拖车,电梯里的最后一张合影,配文“过程太心酸”,戳中了多少打工人的软肋?这场由“搬花”引发的讨论,不仅是个体的情绪宣泄,更折射出后疫情时代职场人“在不

临近年关,上海一位职场人的“断舍离”却让无数网友红了眼眶——工位上精心养护的绿萝、虎皮兰、常青藤,最终被打包进拖车,电梯里的最后一张合影,配文“过程太心酸”,戳中了多少打工人的软肋?这场由“搬花”引发的讨论,不仅是个体的情绪宣泄,更折射出后疫情时代职场人“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集体心理。

故事主角的经历并不罕见。

疫情后两年,经济环境的波动让职场人普遍面临“夹缝生存”的压力。根据2025年上海地区绿化岗位招聘数据,1-3年经验的相关岗位招聘量仅占0.048%,3-5年经验岗位需求也同比下降2%,职场不确定性可见一斑。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位绿植成了许多人对抗焦虑的“精神锚点”——一盆绿萝的新芽、虎皮兰的挺拔,都能在加班的深夜、会议的间隙,提供一丝“被需要”的温暖。

但当裁员突然降临,这些承载着情感的绿植却成了“甜蜜的负担”。主角提到“没人愿意收留”,只能全部带走,网友@巧克力豆泡儿也分享“被裁时用宜家袋子装了两大包绿植”。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职场人“情感投入”与“职场属性”的错位:工位本质是公共空间,绿植再茂盛,终究不属于个人;可当打工人将其视为“第二个家”,投入时间、金钱甚至情感时,离职的“剥离感”便格外强烈。

这场讨论的另一大看点,是网友们“晒工位绿植”的热情。从理工男的“效率绿墙”到美工设计师的“被花草环绕”,从用苏打水瓶养的“素简派”到“被发财树包围”的“暴富系”,20余条评论里,几乎每条都带着对绿植的珍视。有网友调侃“这是在森林里办公吗”,也有人感慨“被同事夸有归属感”,更有甚者直言“舍不得下班”。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触自然植物能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提升工作专注度。

而对职场人来说,绿植更是“掌控感”的具象化——在KPI、汇报、人际关系的重重压力下,“每天浇浇水、擦擦叶”的微小操作,成了少数能自主掌控的“确定性事件”。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上海闵行区、浦东新区等绿化岗位集中区域,职场人养绿植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区域职场节奏更快,对“微治愈”的需求更迫切。

事件中,主角最后感慨“别把工位当出租屋”,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同“减少情感投入,离职更洒脱”,也有人反驳“没有温度的工位,才是真正的‘职场工具人’”。事实上,这两种观点的碰撞,本质是“职场实用主义”与“情感需求”的博弈。

从就业市场看,上海园林绿化施工岗平均薪资仅为同地区平均水平的45.3%,绿化养护工薪资甚至低至28.5%,基层岗位的“工具属性”本就更强;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职场幸福感”——有公司将绿植养护纳入企业文化,有团队通过“工位装饰大赛”提升凝聚力。这说明,职场情感联结并非“非黑即白”,关键在于找到“投入”与“抽离”的平衡:可以用心布置工位,但不必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可以依赖绿植治愈,但更要清醒认知“职场是合作关系,而非归属”。

这场“工位绿植风波”最终温暖收场——评论区满是“会好起来的”的鼓励,有人分享“被裁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人提醒“养绿植的技能未来可以做副业”。正如网友@凉山不凉所说:“用苏打水瓶养的树枝,根系也能长得白白胖胖。”职场的风雨或许无法预测,但我们总可以像植物一样,在缝隙里扎根,在不确定中生长。

工位上的那盆绿,从来不是“累赘”,而是每个打工人在钢筋森林里种下的“希望种子”。它提醒我们:即使被生活“裁员”,我们依然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重新布置工位”。

来源:梅雨季晴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