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两个人价值观一样,互相信任,双方做什么都能理解。婚姻不是把人绑死。”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今日主播 | 姝璇和一个人相爱到老,是什么样的感觉?
最近,看到94岁的史学大师许倬云谈“爱情”。
在被问到如何经营婚姻时,他的答案令人意外:
“我没有经营,我就是用真心换真心。”
妻子曼丽也回答说:
“只要两个人价值观一样,互相信任,双方做什么都能理解。婚姻不是把人绑死。”
透过他们相濡以沫55年的感情,我们终于发现:
原来好的亲密关系,不是在狭窄中走向融合,而是在彼此松绑中,获得更深的亲密。
它是一个,松绑的过程。
松绑,彼此过往的创伤
关系中,你有没有什么逆鳞、禁地?
稍有人触碰,就会激起你内心一阵阵的刺痛与烦躁。
或许是你不愿提起的原生家庭里的隐痛;或许是你难以启齿的过往亲密关系里的创伤;还或许是你成长路上经常被人评判的所谓的“缺点”;
这些都是你内在很难被自己接纳,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压抑着的隐晦与潮湿。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很多人内在的“缺口”,都在滋养的婚姻关系里,找到了点亮自己内在的那束光。
“我非常确定会娶刘嘉玲,因为娶她很自由。”
这是梁朝伟在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
很多人羡慕刘嘉玲嫁给了这么帅气有魅力的老公,却少有人知道唯有刘嘉玲,真正允许梁朝伟在婚姻中做自己。
童年家庭的吵闹和父母的离婚,让梁朝伟从小就很内向,甚至一度自闭,还被爆出有社交恐惧症。
他敏感、自卑、内向、忧郁,甚至被张国荣吐槽他“注意不到别人的情绪”,好像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
但刘嘉玲允许他的所有:
一起参加婚宴,梁朝伟总是躲在角落,刘嘉玲就自己社交;
一起走红毯,梁朝伟眼神躲闪,小步挪动,刘嘉玲就抓着他的手,让他跟在身后;
家里电视坏了,梁朝伟喊:“刘嘉玲!电视坏了!”她就去找人修理电视;
家里要装修,梁朝伟提个小箱子去国外喂鸽子,刘嘉玲就把装修全部弄完后,对他说:你可以回来了。
甚至当年结婚时,刘嘉玲只要求梁朝伟,按时出现在新郎的位置。
她帮他澄清外界的误会,帮他在酒桌上打圆场,帮他打理好日常生活。
当他在外面被“欺负”时,刘嘉玲也是立刻出头,一个电话打给王家卫:
“你把我老公怎么了?他在家老是哭!”
而在婚姻中,被完全接纳的梁朝伟,也从一开始的欣赏,转变到最后的“沉迷”:
“我最欣赏的还是我女朋友刘嘉玲,她是唯一一个能够体谅我的人。”
“很多女人是迷药,但她是我的解药。”
这种体谅,是一种真实的看见:我看见你如是的样子,允许它存在,不去做任何无谓的改变。
它不是对“缺点”的允许,是“缺点”本身不存在。
这是一种如是的看见。
所以,在外人眼里,看起来是刘嘉玲接纳包容了梁朝伟的“缺点”,但其实,在刘嘉玲眼里,这是真实的他。
于是乎,才有了梁朝伟一如既往的保持敏感忧郁的的本真气质,让他更好的成为了一代影帝。
而当刘嘉玲被人绑架,遇到了人生中最冰冷的时刻,一度抑郁时:
梁朝伟24小时守着刘嘉玲,甚至对她说:
“这个圈子这么复杂,我们就离开吧,你想去哪里,我就陪你去哪里。”
在梁朝伟心里,这不是她的“缺点”,而是她需要被呵护的地方。
当外界问及经营婚姻的办法时,刘嘉玲笑着说:
“长久的婚姻,肯定是相互的忍耐。”
然而,相比用“忍耐”这个词,我想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允许”。
毕竟一味单纯忍耐的婚姻,是过不了相知相伴的36年的,更不可能时至今日依旧在公开场合甜蜜牵手、注视对方。
那这个“允许”的空间,到底是什么呢?
是深深的看见,如实的看见最真实的你。允许它存在,允许伴侣的“不好”,存在于你们的关系中。
他了解你的害怕、封闭、社恐,允许你带着保护色和盔甲;
你们彼此拥抱更“宽广”的彼此,好的坏的,都是关系中的一部分。
这个“允许的空间”,会慢慢消融彼此过去的创伤,允许了彼此的不同,让爱超越了一切自我想象、设定“标准”。
温尼科特曾经说,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它有白色的能量,也有黑色的能量。
黑白能量就像阴阳的两极,并不存在对错、也并不存在阶级上的区别。
唯一的不同是,白色能量容易被人接受,而黑色能量是不允许被看见的。
而过去的创伤,就像是这个黑色能量的某一集合,被压抑、拒绝、屏蔽。
可是,当我们在关系里照见彼此,容纳对方的黑色能量。
它也能被转化成生命力,让自我得到生长。
所以,好婚姻的第一层松绑,是松绑“好坏”的标准。
松绑,关于“好伴侣”的信念
关于如何才是一个好伴侣,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角色评分量表”。
符合你心中所求的,打勾;激起你愤怒、悲伤、失望的,打叉。
当发现孩子快高考了,老公却在家打游戏时,你会愤怒:
“你要是真为这个家想,怎么会做这种事?一点都不为孩子营造学习氛围!”
当自己身体不舒服,老公却想着跟好兄弟聚会时,你会委屈:
“他要是爱我,怎么会这么对我,把我一个人扔家里。”
当我们在关系中,把自己能量聚焦在“评判”与“标准”时,就会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你的情绪。爱、恨、怨,你内心的风吹草动,皆由他定。
但实际上,一段好的婚姻,是会让人从这些角色期待与标准里松绑的。
曾看到过一个视频,丈夫回到家,发现妻子坐在沙发上哭,孩子也在一边摇篮床里哭得厉害。
询问后得知,因为一直哄不睡孩子,妻子陷入了极大的自责。
“明明咱两约好,你主外我主内,然而我却连孩子都哄不好。”
“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个不合格的坏妈妈,坏老婆,太差劲了。”
丈夫一听,心疼坏了,赶紧抱着老婆安慰:
“没关系宝贝,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这么一哄,妻子哭得更厉害了。
因为丈夫的陪伴与回应,释放了妻子的焦灼与不安,松绑了她对自己是个“坏妈妈”的内疚。
心理学有一句名言:
人在陷入情绪低落与痛苦时,如果有一个温柔的共情见证者回应我们,那我们就能从黑暗的泥沼中慢慢探出头来。
在那饱含理解与关怀的目光和话语里,在被懂得的暖意中,我们将走出黑暗。
否则,为了抵挡内心的痛苦与不安,人就会构建一个“完美自我”或“完美他人”的幻象来拯救自己,不断要求、抓取,认为:
“如果他是这样的,我就会好起来……”“如果我是这样的,就能得到幸福……”
实际上,若有好的共情见证者能看见我们,用陪伴与回应温润我们内心的伤口;
我们就能从对“理想伴侣”的幻象中松绑,不再执着于假的“完美自我或他人”了。
由此,爱意生长,内心在关系里得到神性的淬炼。
好的婚姻,不是紧紧抓住彼此,要求他做一个“好伴侣”。
而是去看见好妻子、好老公、好妈妈、好爸爸,都只是对方人生角色的其中之一。
把伴侣从你内在“理想伴侣”的牢笼中放出来,学会爱具体的人,这是好的婚姻,给彼此的第二层松绑。
松绑,彼此对孤独的恐惧
每个人进入婚姻,内在都有一个渴望:被爱、被理解,进入更深的情感链接中。
好的婚姻,会让我们深刻体验到这种连接,就好像茫茫宇宙中,有一双注视着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存在便被印证了。
而正是因为这份注视,我们会感觉,总有一个人“在场”,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和爱意。
这份持续的“在场”,它能松绑对孤独,乃至死亡的恐惧。
就像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中的两位老人,他们14岁相遇结婚,相伴76年。
转瞬即逝的光阴里,他们相互陪伴着,走过了战争、穷困、生死。
直到暮年,他们也会紧紧牵着对方的手,行走在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
春天时,他们摘下一朵花,轻轻地别在彼此的发间;
夏天时,他们坐在河边,轻轻拍打水面;
秋天时,他们互相丢起飘落的树叶,嬉笑玩耍;
冬天时,他们一起在雪地里打闹,尽情享受雪花的拥抱。
有一幕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奶奶很怕黑,于是在夜晚如厕时都叫丈夫守在外面。
奶奶:“爷爷在这儿陪我一下,不要走开哦。”爷爷:“好。”
奶奶:“你给我唱歌吧。”
爷爷:“好”
奶奶:“千万不要走开啊”
爷爷:“好”
奶奶又回头:“我会害怕的”
爷爷:“好”
爷爷乖乖待在厕所外边一边等着,一边又唱起了歌……
任何人只要被深情的注视与回应过,内在的孤独就会被消融。
好的婚姻,就是这样,即便有时候,我们会独自一人;
但我们知道,在另一头,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我们。
后来,爷爷在大雪纷飞时,离开人世。
奶奶把丈夫安葬在江边的一处角落里,表明自己也将紧随其后。
但她并不害怕即便面对只能自己一个人要走的那条路。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被爱着、被温暖着、被改变过的那些习惯或自我,会代替爷爷,永远陪伴着她。
也因为她相信有一个人在等着她,她期待着某个终点时刻见到来接引她的人,和她一起度过那条生命的大江。
因为爱,即便孤身一人,我们的心,总能找到归处。
很多时候,人不能活在“当下”,总觉得过去有“遗憾”,未来有“渴望”。
在这种感知下,我们会从过去拉扯,从未来索取,可那根本就是触碰不到的。
因而觉得惶恐、不安、内心飘浮,无所归依。
然而,好的亲密关系,会作为当下的锚定,作为“在场”的能量,稳稳地承接住时空的虚妄,为现实注入实感。
亲密关系中,伴侣的“在场”能够帮助我们从对方的眼中,照见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种存在感和被需要的感觉,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孤立的过程,它与他人、与世界有着深深的联系。
即使最终离世,这种“在场”的经历也让我们相信,生命的意义是被延续的,甚至超越了个体的终结。
一切都不是虚妄,一切都不是空白,一切都有意义。
包括从前的经历。
那些爱过的、体验过的、留存过的记忆,终将在无垠之中留下痕迹。
提醒着我们,我们存在过。
愿我们终将在松绑的爱情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本文由珂文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来源:张德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