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早期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用110年的时光沉淀,书写了一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立体教科书。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绿树掩映的校园里,一座历史悠久的西洋风格建筑静静矗立。
这里保存着40余万件跨越时空的自然密码,是中国北方生物学早期科学记录的重要宝库。
图源:@竹笺小乔知慢慢
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早期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用110年的时光沉淀,书写了一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立体教科书。
说起北疆博物院,我们就不能忘记这个名字——桑志华(Paul Émile Licent ,1876-1952),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
图源:网络
他在1912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并开始计划在中国北方建立博物馆。1914年他从法国出发,历经长途跋涉,最终抵达天津,并在此后取名桑志华。
从1914年到1938年,桑志华以天津为大本营,对中国北方腹地进行了长达25年、行程5万多公里的野外发掘和科学考察,这也是“北疆博物院”名字的由来。
图源:@呼他德华哥
这面红、白、蓝三色的旗帜,正是他考察时的随身携带之物。旗帜上的“法国进士”彰显了他的博士学位,而“中国农林咨议”则是对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所担任虚衔的纪念。
在这期间,他采集大量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人类学等藏品,创建北疆博物院,并为中国北方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源:天津广播
在华的前八年,桑志华科学考察采集的标本全部放置在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献县教区在天津建立的财务管理处——崇德堂,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展示,博物馆的雏形基本具备。
随着收集的各类标本日益增多,崇德堂已无法满足大量标本存放的需要,桑志华提出建设专有博物馆的需求。
崇德堂旧址 图源:@半只淑熊
1922年,献县教区在酝酿天津工商大学(如今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创建时,合并考虑桑志华的建议,决定在校内同时修建博物院,以解决标本收藏的难题。
于是,北疆博物院的第一幢建筑北楼拔地而起。1925年至1928年,在北楼西侧建设陈列室,并对公众开放,取名为北疆博物院(法文名为Musée Hoangho Paiho)。1929年至1930年,建设南楼。南北楼之间有连廊相通,形成“工字型”建筑格局。
历经八年建设,北疆博物院最终成为了全球“第一流的博物馆”。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 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也纷纷慕名而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疆博物院被迫关闭。已过花甲之年的桑志华离开中国,孑然一身,只带随身行李返回法国。幸运的是,北疆博物院连同珍贵的馆藏一起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图源:@竹笺小乔知慢慢
北疆博物院不仅是一座伟大的科学宝库,也是一座世界级的自然科学交流研究中心,蜚声中外,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先河,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序幕。
1920年6月,桑志华在甘肃庆阳考察时发现一件人工痕迹清楚的石英岩石核,将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历史推移至数万年前。
1920年6月4日在甘肃庆阳幸家沟黄土层发现的石英岩石核 图源:天津广播
同年8月,他又发现2件石片和1件刮削器。这几件人工石制品,被考古学界称之为中国内地第一批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
1922年,桑志华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萨拉乌苏河附近,意外发现了一颗小小的门齿化石,经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教授步达生鉴定,确认属于人类,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河套人牙”。
“河套人”牙齿模型 图源:天津广播
1925年4月-10月六个月间,桑志华三赴阳原泥河湾,发现了大量中国早更新世地层动物化石,包括剑齿虎、爪兽、水鹿、三趾马、鬣狗以及相当数量的真马化石。
其中包括目前所知最早记录的四不像鹿化石以及我国已知最古老的牛科——古中华野牛。
馆藏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是当年依据原标本直接复制而成的。经著名古生物学家胡承志鉴定,很可能是目前在我国保存的制作最早的模型,极为珍贵。
图源:澎湃新闻
百年北疆 风采依旧
2016年1月,北疆博物院北楼及陈列室恢复开放。
以藏品展示为主线,侧重展示北疆博物院藏品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管之独特,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这座百年博物馆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推开北疆博物院厚重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巨大师氏剑齿象头骨化石已静静在此“守候”近百年。
欧式的半旋转楼梯、100多年前的地暖设施、法式风格的陈列柜,如今,历经110年的风云变幻,这座博物馆仍保持着它上世纪初建筑的原貌。
不少百年前的展柜、标本瓶、标本盒等也保存完好,陈列在这座充满历史神秘感的空间里。
图源:HANYU柠檬精铁柱
北疆博物院没有很多声、光、电设备,却能让很多观众感到震撼。落地玻璃展柜中,各类动植物、古生物化石等珍贵展品呈现在眼前。
图源:@爱吃喝玩的空空
历经百年风雨洗刷,楼房外墙墙面已出现零星剥落,但透过爬满墙壁的青藤,依然可以看到镌刻在楼房立面墙上和正门上的法文“MUSEE HOANGHO PAIHO”和中文“北疆博物院”字迹。
图源:天津广播
这座科学圣殿,不仅封存着地球46亿年的生命记忆,更见证着人类对真理的永恒追寻。
这是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倾力打造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共三集,采用6K超高清拍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手段,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将北疆博物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全方位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先进的复原技术让古老标本焕发新生,北疆博物院正以历久弥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文明对话的世纪篇章。
预约提示
开放时间:9:00、10:30、13:00和14:30,每场都需要提前10分钟到达,每周一闭馆。
来源:万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