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考生和家长的备考锦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16:35 1

摘要:编者按 中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心理韧性的考验。连日来,安徽共青团“青春护航 轻松备考”送服务下基层活动走进我省各地28所中学,以爱之名护航青春。本期“教育大家谈”特邀心理专家王子娟和李群分别为考生和家长支招:考生需突破“完美主义陷阱”,通过拆分目标、科学

编者按 中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心理韧性的考验。连日来,安徽共青团“青春护航 轻松备考”送服务下基层活动走进我省各地28所中学,以爱之名护航青春。本期“教育大家谈”特邀心理专家王子娟和李群分别为考生和家长支招:考生需突破“完美主义陷阱”,通过拆分目标、科学作息与情绪急救化解压力;家长更应修炼平常心,避免高期待施压或过度干涉,用“观察式沟通”替代焦虑传递,以平常心构建家庭能量场。愿每个考生在专注当下时听见成长的拔节声,每位家长在智慧陪伴中完成爱的修行。

考生篇

自我调适 应对考试焦虑与压力管理

人生是场马拉松,一场考试无法决定人生成败。我们应当通过考试获得积极的体验,磨砺自己在高压之下保持专注力与韧劲,为人生未知的挑战积蓄力量。跳出考试看考试,减压才有可能。

特邀指导专家:王子娟,省12355平台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案例一:

完美主义的“陷阱”

小光(化名)今年读高三,某单科成绩突出。任课教师说他该科成绩应在140分以上,但他在现实考试中却从未达到过。小光想在考试中证明自己,可是越想证明越容易出错,在该科考试时感觉心理负担很重。尤其是做题时,每当心里没底的题目累计超过10分,他就感觉已经失败了。父母劝他认清现实,接受自己实际成绩并没有那么好。他不认同,感觉父母对他不信任,他不甘心又苦于无法证明。越接近考试,他的情绪越烦躁,甚至还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复习。

原因分析:

1.完美主义与自我施压:小光将单科140分设定为自我价值的标准,认定“达不到就是失败”,导致考试时过度紧张,干扰了专注力。

2.不合理思维认知:将不确定的10分题目等同于“整体失败”,触发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父母“劝其接受现实”的表述被他解读为否定,加剧了他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与对抗心态。

3.缺乏情绪调节策略:烦躁情绪未被合理疏导,泛化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复习状态。

指导建议:

1.认知调整:拆分目标,强化信心,弱化“证明欲”。将“140分”拆解为“基础题稳拿分+提升题争取得分”,用具体的行动目标替代抽象的分数执念;考前写提醒卡:“我的价值不取决于单科分数,专注于每道题的过程更重要”。

2.情绪急救:加强锻炼,设计“焦虑阻断”动作。每日坚持体育运动到出汗,提高内心稳定的力量。考试中若紧张,立刻停笔,用“深吸气4秒——屏息2秒——慢呼气6秒”调节生理状态。

3.家庭支持:与父母建立“目标同盟”。 建议父母转换表达方式,从“接受现实”改为“我们相信你的能力,无论结果如何都支持你”。

案例二:

躯体化的压力表达

立明(化名)今年参加中考,平时看起来情绪稳定,在校话不多,在家也不主动说话。近两个月来,父亲发现他早上越来越难醒,老师反馈他会在课堂上睡觉。父亲问了他才知道,他晚上很难睡着,常常快到天亮时才迷迷糊糊睡一会儿。他的胃口也不太好,伴随肠道功能紊乱。他对自己学习有期待,老师也说他学习认真、基础扎实,但身体状况让他没办法集中精力。

原因分析:

1.压力躯体化反应:长期心理压力未被释放,转化为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生理症状,进一步降低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内向性格特质导致情绪积压,缺乏倾诉或放松渠道,加重身心负担。

2.高期待与身体耗竭的矛盾:对学习的高标准与身体能量不足产生冲突,形成“越想努力越无力”的恶性循环。

指导建议:

1.身体养护:优先调整生理基础。固定作息:晚上设定在22时30分前上床,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助眠,午睡不超过20分钟;饮食调节:家长准备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小米粥、蒸南瓜),晨起“喝温水+轻揉腹部”改善肠胃功能;体育运动:每日运动30分钟,畅通血液循环,舒缓压力。

2.情绪疏解:建立“压力倾诉口”。每日15分钟情绪日记:把自己感受到和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包含肯定自己的3件小事,以此释放焦虑。如“我今晚失眠很焦虑,但做对了一道数学题证明我有能力”;听轻音乐(推荐α脑波音乐),同步轻柔地搓脸、揉耳朵,放松神经。

3.行动转化:制订“容错型”复习计划。将每日目标拆分为“核心任务(最少完成的题)+弹性任务(选做的题)”,完成前者即自我肯定;用“番茄钟学习法”,休息时做眼保健操或拉伸,避免过度消耗。

4.家庭支持:关注身体与无目的沟通。父母改用“观察式沟通”:用“今天肠胃舒服些了吗”替代“今天复习得怎么样”,减少其心理负担;周末安排1小时家庭户外活动(如散步、骑行),通过轻度运动调节身心节律。

案例三:

竞争和比较走偏了

瑞夕(化名)是高三女生,她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她都忐忑不安,会格外在意其他同学的成绩。如果她比对方好,就会松口气;如果对方比她好,就会情绪崩溃,感觉自己糟糕透了。前些天模考成绩出来,她的情绪再次崩溃,父母和老师劝她放下比较,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上面。她知道大人说得有道理,但自己还是放不下。

原因分析:

1.自我价值感绑定偏差:将考试成绩等同于人际接纳度,认为“成绩差会被否定”,通过比较获得短暂安全感,但长期形成“越比越恐慌”的心理依赖。

2.情绪调节能力薄弱:缺乏处理比较挫败感的方法,崩溃后陷入反刍思维,难以主动抽离。

3.无效解压模式:知晓正确方法却缺乏执行路径,陷入“道理懂但做不到”的无力循环。

指导建议:

1.认知调整:建立“锚定自我”的评分系统。当关注他人成绩时,立刻执行“5分钟转换动作”:整理1道错题解析或者背诵3个知识点,用具体学习行为替代情绪消耗;与信任的同学组建“互助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替代分数对比,重构人际关系连接点。写便利贴“我的战场只有自己”,考试前默念3遍。

2.情绪急救:阻断崩溃蔓延。“掌心冰敷法”:立刻用湿纸巾包住冰块(或握紧冷饮瓶)贴于掌心10秒,低温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经,同时默念“冷下来,停3秒”,重复2到3次阻断情绪洪流。“5——4——3——2——1感官着陆”:环顾四周快速说出5种看见的颜色——4种听到的声音——3种身体触感(如脚踩地的压力)——2种闻到的气味——1种口腔味道(可含薄荷糖),通过感官聚焦将思维拉回现实。“撕纸重启术”:随手撕一张纸,左边写崩溃的念头(如“我完了”),右边写对抗短句(如“这只是1次考试”),撕下左边揉成团,用力扔进垃圾桶,对右边纸条深呼吸3次后折叠收进口袋。

3.家庭支持:关注正向积极。父母用“先接纳后引导”的话术:“这次没达到预期确实很难过吧?(停顿)你之前某学科的进步让我们很惊喜,能聊聊怎么做到的吗?”

家长篇

修炼平常心 营造松弛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温馨安全的港湾,家人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爱和信任是孩子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滋养品。面对中高考,考生家长应该把陪伴孩子的迎考过程当作修炼心态的修罗场,与孩子共同成长,助力孩子展翅高飞。

特邀指导专家:李群,合肥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安徽省教育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案例一:

家长的高期待让孩子更焦虑

去年在皖南某校为学生做讲座结束后,一位女生找到我,一说话就哭。待其平静后,她说家里条件不好,父母省吃俭用供她学习,父亲要求她最差也要考上一本,要不然就对不起父母。可她觉得自己能考上二本就不错了,在复习中经常精神恍惚,没有效率,越临近高考越害怕,怕考不好无法向父母交待。

原因分析:

1.家长缺乏平常心,“望女成凤”。家长有“名校情结”,平时为女儿学习付出较多,对女儿有高期望,但也给女儿带来高压力。有调查显示:70%考生认为“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待”。

2.家长苦情、悲情,以为这样可以感动孩子。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孩子看到,激起孩子的感恩心,激发学习动力。其实,家长的付出孩子是知道的,但如果家长过于强调,甚至苦情、悲情,激起的不是孩子的感恩,而是愧疚感甚至犯罪感,一旦没有达到父母要求,孩子甚至会对生命意义产生怀疑。

指导建议:

1.修炼平常心,不将自己的梦想或要求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接纳和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耐心和等待,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热爱。

2.切忌苦情、悲情。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未来有幸福的人生,自己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模样。2017年,某省一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其父有精神分裂症,其母身体残疾坐轮椅。当招生老师问考生,“如果曝光你的家庭,你介意吗?”考生坚定地说:“我为什么要介意?我的家庭这么好,我的每一位亲人也都这么好。”了解得知,其母亲从不抱怨生活,总是微笑面对各种磨难,并告诉他要乐观、向前看。可见,其母亲的乐观成就了他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案例二:

家长过度干涉让亲子关系更僵

某年高考结束后,一位母亲前来咨询,她的女儿是应届考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大大低于平时水平。更让这位母亲揪心的是,目前女儿与她是完全对立状态,看她都是冷漠、怨恨的眼神。问起缘由,这位母亲说,高考前半个月,女儿从学校上完晚自习后回家继续看书,大约23时左右,她进到女儿房间,发现女儿趴在桌上睡着了。她很生气,把女儿叫醒,责骂道:“都要高考了,你还能睡得着?还不赶紧看书!”女儿反驳,这位母亲还打了女儿一巴掌。从那以后,女儿就不再理睬母亲,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高考成绩也很不理想。

原因分析:

1.家长对孩子缺乏边界意识。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就可以不敲门随意进入孩子房间,对孩子指手画脚,干涉孩子的一切,包括作息时间、交友等,让孩子感到窒息和压抑。

2.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能。一些家长对孩子只有居高临下的命令,没有平等的交流和倾听,不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正当需求。

3.家长缺乏稳定平和的情绪,任由自己脾气发作,不理解学习中的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打疲劳战的学习是假装学习,更具有危害性。

指导建议:

1.家长树立边界意识,修炼尊重心。家长不应随意闯入孩子的领地,可以关注和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自主决定一些事情,允许孩子走一些弯路,犯一些小错,让他自我体验、自我修正,孩子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生命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

2.家长修炼共情能力,提升沟通技能。家长应学会倾听,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表现出好奇、感兴趣,而不是不耐烦。即使是内心强烈反对,也不要立即表示反对和批判,而是“先认同”、表示理解,然后再给孩子提出建议。对于孩子在家学习时睡觉,家长应知道“劳逸结合”“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只关注学习时长而不考虑学习效率,这样会牺牲孩子的健康且没有学习效率。案例中的母亲应当向女儿诚恳道歉,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换得女儿的谅解,重构亲子关系。

案例三:

家长追求绝对安静让孩子更紧张

某高三考生打电话(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线96312)咨询,说家里过于安静,自己反而学不下去,更烦躁不安,其父母在家里走路不出声、说话压低声、手机静音、电视不开,楼上声音过大,就上楼去跟邻居交涉......总之,家里制造了非常态的绝对安静的环境,孩子自己反而静不下来。

原因分析:

1.家长对学习状态与环境关系的不正确认知。家长以为孩子身处环境越安静,孩子学习越专心,其实不然,就好像人在绝对静谧黑暗的环境中难以入睡一样,如果环境突然变得与平时不一样,孩子一下子也难以适应。

2.家长对高考(中考)的过分重视,其实会加重考生的紧张。家长的小心翼翼、不敢大喘气,这些行为传递给孩子的却是紧张和压抑。

指导建议:

1.家长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迎考期间,家长既不能在家邀请亲朋好友打牌喝酒,但也不需要过于谨小慎微。家庭环境与平时不应反差过大,与孩子吃饭时可以谈一些轻松话题,聊聊孩子喜欢的球星、歌星。孩子学习累了,可以让他听听轻音乐,上床躺一躺或者外出散步。另外,家长要学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2.家长和考生都应正确看待考试。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高考可能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家长总是唠叨“你要是考不到好学校,这辈子就完了”是在给孩子做灾难化推测。在得知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可以说:“没关系的,人的发展是终身的,是可持续的。只要你不断努力,一样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语言给孩子信任和温暖,给孩子方向、力量和希望,这就是智慧家长。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