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520在富人区捡垃圾,发现全是好东西,有人甚至捡到3万元金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6:22 2

摘要:520对于情侣来说是无比浪漫的一天,朋友圈里也充满了“撒狗粮”的消息,但这时有的网友就灵机一动想到了新的“风口”,那就是在520当天“寻宝”。

[撒花]520对于情侣来说是无比浪漫的一天,朋友圈里也充满了“撒狗粮”的消息,但这时有的网友就灵机一动想到了新的“风口”,那就是在520当天“寻宝”。

其实虽然说好听点是“寻宝”,实际上就是去富人区捡垃圾,不少人看到这里恐怕就皱眉了吧,但这还是有区别的,在这些富人区,当地居民随手扔的东西还真就有不少好东西。

那这些网友找到什么了?网上所说的“拾荒”暴富是真的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随着520热潮的过去,一种新的城市捡垃圾出现在了不少人的目光中,不过这和普通拾荒是不同的,他们这是要去到特定的区域,找到特定的目标。

并且这股风气其实在最早并不是真的要去捡垃圾,只是为了烘托520当天的气氛,至于参与者同样大多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拾荒者,大多都是一些年轻人。

或者有些人来干这件事就是为了拍摄视频,至于他们的“战场”一般都是在富人区,或者是特定的小区。

而且这也能带来一些好处,那就是在富人区一般都是比较干净的,在加上520当天不少人会把花丢掉,这就让即便是去捡垃圾也不会弄得特别脏。

至于为啥有人会这么干,其实和我们平常对有钱人的普遍认识是存在不小的联系,毕竟比起普通人这些人的消费能力更强。

购买东西后可能很快就会换掉,或者出了新款直接就把旧的扔了,这样的固有印象,就给这些“寻宝者”提供了机会。

当然要说是谁引领了这股风气,那还是待是视频创造者们,像是有的博主就把自己捡垃圾的过程做成短视频放到了平台上。

比如“一颗卤蛋”这位博主就详细记录了自己在520晚上的收获,像是什么腰部按摩仪,成色不错的雨伞,还有充电宝。

这看着就像是在开盲盒一样,只是这个盲盒变成了垃圾桶,随着他视频的发出,不少网友直接就“炸锅”了,直呼这到底是真的吗?应该是摆拍的吧。

可就是在不少人质疑时,一位网友直接站出来拍出了自己的“战利品”,表示直接捡到了金镯子,并且去验过就是真的。

随后不少人同样晒出了自己捡到的东西,看起来都能值不少钱,最起码不说用没用过,品相还是不错的。

看热闹的人多,但真的被这“暴富传说”勾得心痒痒,亲自上阵实践的也不少,确实有极少数幸运儿,真的捡到了还能用的平板电脑、名牌包包、电子配件,甚至是看上去挺值钱的摆件。

但对于绝大多数跟风者来说,现实远没有视频里那么光鲜亮丽,比如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那几个大学生哥们,看了视频教程满怀期待地跑去“寻宝”。

结果刨了半天,最后的收获只有,几枝干枯的花、几个瘪了的气球以及一个看着挺新的玩偶,还有一块卖相不太好的塌掉的蛋糕。

花了一个小时的辛苦换来这堆东西,那种巨大的落差,估计能让他们瞬间对“暴富秘笈”的幻想破灭,嘴里大概只会剩下就这?

而且这活儿听着轻松,干起来可就不是一回事了,垃圾桶里细菌多,气味也不好闻,真要下手还得做好防护,戴手套口罩是基本操作,捡来的东西怎么消毒清理,也是个麻烦事。

网上也有律师提醒,虽然在公共垃圾桶里捡东西通常不违法,但如果是在私人区域或者涉及价值极高的物品,界限就模糊了,甚至可能有争议。

所以现实中的“寻宝”,更多的是失望,偶尔带着一点点意外的惊喜,远不是视频里那种手到擒来的满载而归。

为什么这些看上去带着点荒诞色彩的“宝藏”,会集中出现在富人区呢?原因其实挺直白,居住在那里的人,往往有着更高的消费水平和更快的消费节奏。

很多东西可能只是轻微损坏、稍微用旧一点,或者仅仅是因为主人觉得过时了、不喜欢了,甚至仅仅是家里没地方放了,就会被直接丢弃。

尤其像520这样的节日,鲜花礼品满天飞,节后那些没送出去的、收到了但不喜欢的、或者仅仅是保质期不长的新鲜食物,很可能就批量进入了处理阶段。

搬家也是富人区“货源”集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很多舍不得扔又带不走的东西,最终的归宿就是门口的大垃圾袋。

所以富人区的垃圾桶,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汇聚了大量被社会“主流价值”判定为“有价值”,但被它的原主人轻易放弃的物品。

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废品,很多东西拿回来洗洗弄弄,就能正常使用,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全新的。

这股在富人区“寻宝”的热潮,如果仅仅用“猎奇心理”或“想占小便宜”来解释可能还是浅了,它背后其实像一面不太体面的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刻现实。

当无数普通人为了省钱,一件衣服反复穿、一个电器修了又修、一瓶护肤品用到最后一滴时,城市的另一角,那些几乎全新、功能完好的物品,可能就因为主人的一个随意决定被当成了垃圾。

这种巨大的对比,是消费主义极端发展下,社会资源错配和浪费的残酷写照,在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它尤其显得刺眼。

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丢弃,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可能是能够改善生活、解决急需的资源。

其次这股潮流也暗含了一种“价值”的重新定义和资源的另类循环,在丢弃者看来这些东西的“价值”已经归零,但在“寻宝者”眼里,它们依然拥有可以被发掘和利用的“剩余价值”。

尽管这种方式带着点心酸和无奈,它确实以一种非正式、自下而上的方式,让一部分本该进入垃圾处理流程的物品,重新流向了有需求的人手中。

这提醒我们,“垃圾”这个词的定义,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在看,以及他有什么样的需求,最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和现实的落差,在这件事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极端的富有戏剧性的成功故事,经过网络传播和包装,能迅速变成一股裹挟人心的潮流,吸引无数模仿者前赴后继。

但现实往往没有剧本没有滤镜,更多的是乏味的尝试和失败的代价,那些空手而归者的失落,恰恰是互联网热点背后,巨大“沉没成本”和普遍失败的缩影。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