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优秀代表,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不断拓展治疗边界和前移治疗线序,深度改变了乳腺癌治疗格局,开启了一个由ADC引领的“精准治疗”时代。随着T-DXd深入临床实践,有哪些临床病理特
编者按:作为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优秀代表,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不断拓展治疗边界和前移治疗线序,深度改变了乳腺癌治疗格局,开启了一个由ADC引领的“精准治疗”时代。随着T-DXd深入临床实践,有哪些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标志物,可用于指导T-DXd治疗患者的疗效预测和安全性评估?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乳腺癌大会(ESMO BC)上,报道了多项与此问题相关的真实世界研究和转化研究。《肿瘤瞭望》特邀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分享如下。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
影响T-DXd治疗的临床因素及ctDNA标志物
DESTINY-Breast 03研究证实了在HER2阳性(IHC 3+或IHC 2+/ISH+)转移性乳腺癌(HER2+ mBC)患者的二线治疗中,T-DXd可相较于T-DM1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1-2],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均将T-DXd作为新的二线治疗推荐方案。而近期报道T-DXd用于HER2+ mBC一线治疗的DESTINY-Breast 09研究以及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DESTINY-Breast11均已获得阳性结果[3-4]。随着T-DXd深入改变临床实践、治疗线序不断前移,在更广泛的真实世界研究中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指导T-DXd治疗用药。
DeReal-REST研究:一线治疗反应或可预测T-DXd二线治疗预后
一项来自意大利的多中心、真实世界DeReal-REST研究[5],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0月至2024年12月接受T-DXd二线治疗的HER2+ mBC患者,将其分为T-DXd治疗反应良好(PFS≥12个月,PFS 12+)和反应不佳(PFS<12个月,PFS 12-)两组,从而评估可能预测T-DXd治疗反应的临床因素。
研究共收集12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0岁,其中115例患者疗效可评估,T-DXd前的一线治疗和T-DXd二线治疗的患者特征如下图所示。在接受T-DXd二线治疗的患者中,PFS 12-队列有52例,中位PFS为8.6个月;PFS 12+队列有63例,中位PFS为17.9个月。
图1. T-DXd前的一线治疗(左)及T-DXd二线治疗(右)的患者特征
研究人员根据初诊是否为转移、一线治疗是否为曲帕双靶+紫杉、一线治疗PFS是否超过12个月、一线治疗最佳反应(CR/PR或SD/PD)、转移性疾病治疗线数、是否有内脏转移(包括肝、肺转移)、脑转移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中,多因素分析显示:更好的一线治疗PFS(PFS 1L>12个月)、一线治疗反应(达到CR/PR)与T-DXd二线治疗的PFS 12+显著相关,可分别增加71%(OR 0.29,P=0.005)和77%(OR 0.23,P=0.002)达到PFS 12+的几率;此外,肝转移也可增加T-DXd二线治疗达到PFS 12+的几率(OR 0.23,P=0.001)。
图2. 与T-DXd二线治疗PFS 12+相关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这项意大利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启示,一线治疗效果好(如达到CR/PR,PFS超过12个月)、肝转移的患者与更好T-DXd二线治疗PFS相关;而一线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所存在的抗HER2或化疗耐药性,可能是影响T-DXd疗效的潜在因素,未来或可进一步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探索。
ctDNA标志物:CDK12突变患者接受T-DXd治疗的OS获益更好
循环肿瘤DNA(ctDNA)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乳腺癌早期治疗的随访监测,以及晚期治疗的液体活检,对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具有指导价值,也有助于发现更多耐药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一项来自西班牙的回顾性研究[6],纳入了81例至少接受过一线晚期治疗的HER2+ mBC患者(其中44例接受了T-DXd治疗),在转移性疾病阶段任何时间点进行包括多达58种突变的ctDNA检测。
该队列患者的中位OS为7.22年,在中位随访4.65年期间,最常检测到的突变是:TP53(48%,39/81)、PI3KCA(35%,28/81)、ERBB2(21%,17/81)、EGFR(16%,13/81),ESR1、ATM、APC(各12%,10/81),以及CDK12(10%,8/81)。
图3. 该队列中常见的基因突变
在总体人群中,Cox比例风险(CoxPH)模型显示,CDK12突变患者的中位OS相较于无突变患者更长(HR 0.17,95%CI:0.052–0.590,P=0.0049)。在CDK12突变患者中,有3例进展为脑转移,6例接受了T-DXd治疗。调整年龄和脑转移后的CoxPH模型显示,CDK12突变的存在与T-DXd治疗的OS改善显著相关(HR 0.062,95%CI:0.005–0.771,P=0.030)。
图4. 根据CDK12状态,通过K-M和CoxPH模型估计的OS
图5. 根据CDK12状态、T-DXd治疗及其交互作用,通过K-M和CoxPH(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的OS
这项基于ctDNA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携带CDK12突变的HER2+ mBC患者与更好的OS相关,尤其是接受T-DXd治疗的患者。这些结果表明CDK12突变可能在耐药和敏感性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影响T-DXd治疗效果,并为未来的新治疗策略提供见解。
HER2+或HER2-晚期乳腺癌
BRCA突变和PD-L1状态对T-DXd治疗的影响
BRCA突变和PD-L1表达状态是乳腺癌PARP抑制剂(PARP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生物标志物,这些靶向、免疫治疗是乳腺癌(尤其是传统HER2- mBC)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近年来,T-DXd改变了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在HER2+乳腺癌治疗基础上,DB-04和DB-06研究[7-8]推动了HER2低表达(IHC 1+或IHC 1+/ISH -)和超低表达(有轻微膜染色的IHC 0)治疗分类的引入,并已经被纳入NCCN、ESMO等国际权威指南中[9-10]。随着T-DXd治疗获益人群的拓展,当前的靶向、免疫治疗及其生物标志物对T-DXd的治疗应用是否存在影响?一项来自美国的真实世界研究[11]探讨了这一问题。
该研究利用美国Flatiron Health电子健康数据,回顾性纳入了1098例接受T-DXd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的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其中有近一半为HER2+,有8.3%携带BRCA突变。
图6. BRCA突变和野生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BRCA突变状态
与BRCA野生型患者相比,BRCA突变患者的rwPFS显著更短(7.8 vs 9.2个月,HR 1.4,P=0.02),而OS相似(15.8 vs 20.7个月,HR 1.2,P=0.17)。
图7. BRCA突变和野生型患者的rwPFS K-M曲线
无论是BRCA1( 7.8个月)还是BRCA2突变( 8.3个月),其rwPFS都相较于BRCA野生型患者更短(P=0.04);BRCA胚系突变和BRCA体系突变患者的中位rwPFS相似,均为7.8个月(HR 1.2,P=0.56)。
图8. 体系和胚系BRCA突变患者的rwPFS K-M曲线
在接受T-DXd治疗的BRCA突变患者中,PARPi经治患者与未经治患者的rwPFS相似(7.2 vs 7.8个月,HR 1.1,P=0.71),但PARPi经治患者的OS显著更短(13.7 vs 23.5个月,HR 2.0,P=0.02)。
图9. PARPi经治和未经治患者的rwPFS K-M曲线
PD-L1表达状态
在149例有PD-L1状态信息的患者中,18例(12.0%)为PD-L1阳性(22C3方法评估:CPS≥10)。与PD-L1阴性患者相比,PD-L1阳性患者的rwPFS(12.6 vs 6.9个月,HR 0.7,P=0.31)和OS(NR vs 14.7个月,HR 0.5,P=0.18)在数值上更长,尽管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图10. 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rwPFS K-M曲线
BRCA突变可能本身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上述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在接受T-DXd治疗的患者中,BRCA1/2突变与更差的rwPFS显著相关,而OS没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ARPi经治与否对T-DXd治疗的rwPFS没有影响,但PARPi未经治患者接受T-DXd治疗的OS几乎延长一倍,这提示在携带BRCA突变的患者中,T-DXd或可置于PARPi前线,期待未来有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或真实世界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ADC与其他靶向、免疫治疗的“排兵布阵”。
ILD相关基因变异
助力T-DXd治疗的精准安全性管理
间质性肺病/非感染性肺炎(ILD/p)是临床医师对T-DXd比较关注的不良事件之一,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此类特殊不良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愈加规范。大部分发生ILD/p事件的患者,经药物剂量调整和适当的对症治疗后均可得到恢复,而一些存在高危临床风险因素的患者(如老年、吸烟史、肺部疾病史、体能状态差、低体表面积等),是此类不良事件的重点关注人群[12]。那么,临床中是否存在其他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ILD/p事件的预测指导?
一项来自西班牙的多中心转化队列研究(PROCURE)[13],纳入了315例接受T-DXd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58岁,共登记了33例(10.4%)ILD/p事件,大部分为1-2级(20例1级,10例2级)事件,仅有3例3级事件。
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SNP基因分型(涵盖超过193万个药物基因组变异),揭示了24个与ILD显著相关的基因,包括在肺部炎症中起作用的基因(如IL4R,IL2R)。在染色体6p21.3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区域发现了与ILD相关的33个基因,这些变异聚集在以下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HLA-F:可调节免疫耐受性和监视,触发过度炎症。GTF2H4:是DNA修复相关基因,其功能失调可能增加药物引起的细胞损伤。PRR22A:可调节细胞应激和凋亡,增加对药物引起的肺损伤的易感性。DDR1:是组织重塑和纤维化相关基因,可参与ILD过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AIF1:可放大炎症反应,增强器官特异性炎症。CSNK2B:是炎症信号和应激反应相关基因,可导致细胞反应失调。图11. 在未调整分析中识别出与ILD/p潜在相关的主要基因
在PROCURE项目的队列中,HLA相关基因和其他变异与接受T-DXd治疗患者的ILD/p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团队拟开展PROCURE-2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HLA相关基因或配型目前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评估,如果能够进一步明确与ILD/p具有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将有助于临床精准评估ADC治疗患者的ILD/p风险。
参考文献
[1]Cortés J, Kim SB, Chung WP,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6(12):1143-1154. doi:10.1056/NEJMoa2115022
[2]Cortés J, Hurvitz SA, Im SA,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long-term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DESTINY-Breast03 trial. Nat Med. 2024;30(8):2208-2215. doi:10.1038/s41591-024-03021-7
[3]https://www.astrazeneca.com/media-centre/press-releases/2025/enhertu-combination-improved-pfs-in-1l-her-positive-mbc.html
[4]https://www.astrazeneca.com/media-centre/press-releases/2025/enhertu-improved-pcr-in-early-stage-breast-cancer.html
[5]Luisa Carbognin, et al. Predictors of outcome with trastuzumab-deruxtecan (T-DXd) in HER2-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HER2+ aBC): A multicentric, cohort study (DeReal-REST). ESMO BC 2025; 390P.
[6]Enric Alvarez, et al. Association of CDK12 mutations and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administration with overall survival (mOS) in 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ESMO BC 2025; 313P.
[7]Modi S, Jacot W, Yamashita T,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reviously Treated HER2-Low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7(1):9-20. doi:10.1056/NEJMoa2203690
[8]Bardia A, Hu X, Dent R,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after Endocrine Therapy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4;391(22):2110-2122. doi:10.1056/NEJMoa2407086
[9]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Breast Cancer, Version 1.2025, January 31, 2025.
[10]ESMO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Living Guideline. https://www.esmo.org/living-guidelines/esmo-metastatic-breast-cancer-living-guideline?utm_source=twitter&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ESMO-WW-GL-SocialMediaOrganic-LivingGL-20250418
[11]Paolo Tarantino, et al. Outcomes with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according to BRCA and PD-L1 status. ESMO BC 2025; 314P.
[12]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4) : 304-318.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31122-00319.
[13]Rodrigo Sanchez Bayona, et al. Genom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stuzumab-deruxtecan: Results from the PROCURE project. ESMO BC 2025; 8P.
叶松青 教授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副主任委员
《Gland Surgery》编委、《中华乳腺病杂志》特邀编委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