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对于藏马熊的评价几乎总会向两边倒:很多网民和营销号会对藏马熊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称这些体型庞大的掠食者性情狡诈且凶猛,会把牛粪顶头上冒充人向你招手,会敲门进牧民家里吃人,甚至会设下“圈套”来捕食人类,显然应当被赶尽杀绝。
最近,藏马熊再一次登上了热搜。
每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对于藏马熊的评价几乎总会向两边倒:很多网民和营销号会对藏马熊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称这些体型庞大的掠食者性情狡诈且凶猛,会把牛粪顶头上冒充人向你招手,会敲门进牧民家里吃人,甚至会设下“圈套”来捕食人类,显然应当被赶尽杀绝。
图源网络
而在一些旅游及户外博主眼中,藏马熊却是“憨态可掬”且“有灵性”的“高原大仓鼠”,拍合照或者投喂在国道边等待的藏马熊几乎成为了在川西、青海、西藏等地自驾游所必须“打卡”的项目。
图源:小红书
那关于藏马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藏马熊何许熊也?
藏马熊的大名叫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仅分布于青藏高原一带,其成年后体长可达2.8m,体重可达480kg,尽管体型在棕熊的各个亚种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下,但在青藏高原,西藏棕熊仍是当地最大的食肉目动物。
在青藏高原上世代放牧的藏民常常会与雪豹、狼、猞猁等猛兽打交道,但若是提起他们所最畏惧的,那非西藏棕熊莫属。藏族人对西藏棕熊的敬畏,甚至体现在当地的宗教信仰中,西藏本土的苯教即将棕熊视作山神的使者,受此影响,当地人曾长期对西藏棕熊敬而远之,亦很少会猎杀它们。
青藏高原上游荡的西藏棕熊
©Lobsang Gyatso
有意思的是,在棕熊的各个亚种中,西藏棕熊尤以其多变的毛色而著称。其毛色从深棕色到奶白色不等,一些个体的头颈部及背部还会有颇为明显的浅色区域,之前在网络上疯传的“青海发现野生大熊猫”新闻,实际上就是特殊色型西藏棕熊闹出的“乌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些深色型的西藏棕熊皮毛在阳光照射下呈藏青色,因此这一亚种也被早期的西方探险家称作“西藏蓝熊(Tibetan blue bear)”。
在特殊光线下,一些西藏棕熊的体色会呈现出如上图这只圈养个体所示的藏青色。 ©biolib.cz
相较于其他棕熊亚种,身居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棕熊要更加特殊,除了演化出相对厚实的皮毛、相较其他分布海拔更低的棕熊亚种而言高出15-20%的血红蛋白浓度以适应高寒、缺氧的高原生境外,其食物中动物的占比也要显著高于其他棕熊亚种。诸如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等小型啮齿大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总称)物种在其食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利用发达的前肢及修长的爪,看似笨拙的西藏棕熊可以“掘地三尺”,轻松捕获隐藏于洞穴中的小型动物。同时,西藏棕熊也很讲究“荤素搭配”,其食谱中约有四成由大黄、紫花针茅等植物构成。西藏棕熊会根据时令调节自己的“菜谱”:在春季出眠后会大量摄入肉类以补充蛋白质,夏季则会采食草本植物及浆果补充营养,到了秋季则会刨食肥美且富含淀粉的植物根茎,为即将到来的冬眠囤积脂肪。
号称“高原大米饭”的高原鼠兔,同样是西藏棕熊重要的食物来源。 ©Wikipedia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棕熊同样是精明的机会主义者,在野生情况下同样会捡食腐尸,或是截胡雪豹、狼等掠食者捕获的猎物。而随着人类对荒野的不断深入,人类活动密集的公路、居民区和垃圾场,同样可以成为这些聪明家伙的“自助餐厅”。而人与熊的故事,正是由此开始……
外表憨厚,不代表和蔼可亲
在许多人眼中,棕熊长得憨憨的,看上去颇为可爱,相较于豺狼虎豹等猛兽,人们对棕熊的恐惧感似乎没那么高。甚至有人会将棕熊与“蠢萌”联系在一起,那些在野外投喂棕熊的人,大多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这种危险的想法大错特错。
看着老实不代表好惹…… ©CGTN
作为一种北半球广布的大型食肉目猛兽,棕熊的伤人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罕见,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震惊世界的“三毛別羆(pí)事件”。1915年12月,一头被当地人称作“袈裟悬”的棕熊在日本北海道苫前郡苫前村三毛別一带主动进入人类村庄,并对当地居民展开了猎杀,最终造成7死3伤。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袈裟悬”在闯入房屋后只是将屋中的人拖走,而袭击现场外的鱼干和谷物却并未被触及分毫,似乎这头巨兽正是专门冲着人而来的。这一在当地引起极大恐慌的猛兽袭人事件最终以“袈裟悬”被猎人击毙而告终,据称,事后猎人在这头嗜血巨兽的腹中剖出了大量的受害者遗骸及衣物。
“三毛別羆事件”原址内棕熊破屋袭人的实景复原,该事件是世界史上最为著名的熊类袭人事件。 ©冨樫さや
相较于狮、虎等其他食肉目猛兽,棕熊的食性更杂,加上庞大的体型和对栖息地的高度适应性,它们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更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由棕熊造成的攻击案例约有40起,一传十、十传百,诸多煞有介事的传闻由此诞生。据传棕熊会用后足站立,并模仿人类挥手的动作,让远处的路人误以为自己是招手示意的人并逐渐靠近,随后借机展开猎杀,这便是在藏区有名的“人面熊”传说。
当然了,尽管棕熊确实是精明的掠食者,但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明这种传闻的真实性,棕熊在探查周围情况时确实会用后足站立起来,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至于“挥手引诱”甚至戴牛粪伪装的部分,就纯属胡诌了。
视频剪辑来源:某书
棕熊:说我会挥手邀请是不是多少有点邪门了?
但大多数情况下,棕熊并不会将人类视作常规猎物。进入牧民家里的情况一般是对牧民家里的牲畜、储备的粮食等物资产生了兴趣,而并不是想要进屋吃人。
历史记载中造成人类连环死亡的“食人熊”案例总体而言并不常见,这些个体大都因伤病失去了捕食能力,最终将目光转向了更易捕食的人类。东北一带的老猎人往往将受伤的棕熊称作“枪漏子”,并坦言称“枪漏子最凶”。
为了保证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这些有食人前科的危险个体需要被清除,捕获并让其在圈养环境中终其余年,甚至射杀——猛兽一旦习惯了将人类作为猎物,那么任由其“逍遥法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棕熊的危险性是真实存在的,任何试图“萌化”棕熊这种大型掠食者而忽视其危险性的宣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致命的。
西藏棕熊到底有多危险?
那么,西藏棕熊到底有多危险呢?
根据青藏高原人熊冲突数据库在2000-2023年的统计数据,在统计在案的人熊相遇案例中,西藏棕熊仅在占比0.3-0.5%的相遇中展现出了主动攻击行为。这一比例要显著低于其它大多数棕熊亚种。尽管如此,西藏棕熊仍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袭人频率最高的大型猛兽。
在有记录的西藏棕熊袭人案例中,约82%的情况是西藏棕熊因感受到威胁而展开的防御性攻击,若是人作死接近棕熊的洞穴或是靠近带崽的母熊,那么遭到棕熊的猛烈攻击自然很难避免。
棕熊幼崽很可爱,你遇到就很可怕了
此外,还有15%的情况是食物关联性的攻击,也就是熊将你和食物联系在了一起,或者认为你在抢夺它们的食物,从而对你发动攻击。只有3%的攻击事件非同寻常,这些攻击大多出自年老体衰,没有自主捕猎能力的伤病个体。
进入矿区食堂“偷吃”的西藏棕熊。 ©新京报
此外,部分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一带的棕熊攻击事件同样存在季节性差异,在刚刚出眠的4-5月,饥饿的西藏棕熊往往更容易攻击人类,这一时间段的袭人事件可以占到全年袭人事件总量的约47%。此外,藏马熊在入眠前大量进食以囤积脂肪的季节,同样是人熊冲突爆发的高峰期。
近年来,西藏棕熊的袭人案例似乎正越来越多的步入大众视野。一些声音甚至开始“讨伐”西藏棕熊,声称其数量已经过多,已严重威胁到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安全,应当当作害兽无差别射杀。事实果真如此吗?
西藏棕熊真的泛滥了吗?
放眼全球,确实有诸多国家会以“控制熊害数量”为由开放棕熊狩猎配额,举个例子,以前文中提及一度“饱受熊害困扰”的日本北海道岛为例,其总面积约为8.3万平方公里,约与重庆市相当,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岛上,竟栖息着约1.2万头北海道棕熊!而在1990年,当地的棕熊数量尚约5200头,近年来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转好,棕熊的数量仍在逐步增长,并开始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居民安全等方面造成威胁。于是,当地政府每年会开放一定数量配额许可,供职业猎人猎杀棕熊以控制其种群数量。
北海道棕熊是日本境内如今体型最大的陆生食肉目动物,在当地的种群数量庞大。 ©東山動植物園
那么在国内呢?青藏高原的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单从面积上讲是北海道岛的30多倍,但栖息在这里的西藏棕熊总数只有3000-5000头,而且受栖息地丧失、盗猎等因素影响,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下降。气候酷寒、降水量少的青藏高原本就贫瘠,因此对于棕熊而言,这里也可谓是“地广熊稀”,它们必须长途跋涉以寻找食物。
基于无线电追踪的研究数据显示,成年雄性西藏棕熊的活动范围至少可达6000平方公里,成年雌熊的活动范围也可达3000平方公里。而人类聚居区堆积的生活垃圾,对西藏棕熊可是不小的诱惑,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多头西藏棕熊在垃圾堆中觅食的场景,从而错误地给人造成“西藏棕熊已经泛滥”的错觉。
棕熊在垃圾堆附近觅食的情况不仅局限于国内的青藏高原一带,上图中即为在克什米尔地区附近垃圾场中拍摄到的喜马拉雅棕熊,这一亚种的种群现状甚至比西藏棕熊要更加危急。 ©vice.com
其次,近年来频发的西藏棕熊攻击人事件,和如今大量游客在国道附近近距离接触、投喂西藏棕熊也有相当的关系。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投喂本身是一个“脱敏”的过程,会让野生动物逐渐由怕人向习惯人类的存在而转变,并导致野生动物将人类与食物逐渐联系起来——对于一种有能力攻击并捕食人类的大型猛兽而言,这尤为危险。
类似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历史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等地也曾大量存在游客投喂野生棕熊和美洲黑熊的现象,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黄石国家公园管理局还曾将此作为卖点,并鼓励游客进行投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频繁投喂,当地的野生熊逐渐开始习惯人类的存在,并抢夺人类的食物,甚至对游客发动攻击。
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问题才得到公园管理局的重视,随后,这种现象开始被逐渐取缔,直至1970年,在黄石国家公园内投喂野生熊的行为才得到全面禁止,公园内有记录的年均人熊冲突也从60年代的48起下降至1起左右,这项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黄石国家公园内投喂野生熊的游客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
20世纪初,在黄石国家公园内下车投喂野生美洲黑熊的游客,如今这种行为已被明令禁止。 ©Bear Aware
从各种角度而言,禁止投喂野生动物都是好事。
游客
对于游客而言,投喂野生动物无疑会将其暴露在遭受攻击和被疾病传染的风险之中。原住民
对于当地的原住民而言,投喂导致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脱敏”会拉近人与野生动物间的“边界感”,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威胁。熊
长期在国道附近“讨饭”不仅会增加其被“路杀”的风险,一旦对人类的投喂产生依赖感,同样会影响其正常的野外生存,而若是因长期投喂而“越界”,造成伤人乃至捕食人类的行为,最终等待它们的,要么是被枪杀,要么则是在圈养环境下终其余年。相比之下,投喂所带来的“廉价爱心”,显得是如此微不足道。
熊出没,咋办?
下面让我们回到最切实际的问题:如果我们前往藏区,如何避免与这些高原巨兽产生冲突?下面这些建议或许会帮到你:
1. 尽量避免徒步进入棕熊的栖息地,尽可能结伴出行;
2. 不要投喂棕熊,藏区大多数西藏棕熊攻击游客的案例,都是熊被长期投喂后将人与食物联系起来所造成的惨剧;
3. 尽量不要携带未牵绳的宠物(如家犬等),它们的挑衅很可能会激怒棕熊,进而引发熊的攻击;
4. 远离大型岩洞,那里很有可能是棕熊的栖所;
5. 不要试图接近、挑逗甚至挑衅棕熊;
6. 远离带崽的母熊,也不要追逐落单的熊崽,“为母则刚”同样适用于棕熊;
7. 如果在路边发现大型的动物尸体,不要接近,那可能是棕熊的食物,它们很有可能会将你视作抢夺它们食物的威胁,进而对你发动攻击;
8. 不要夜间在空旷的户外露营,更不要食用气味浓郁的食物;
9. 在车上睡觉时记得锁好门窗,聪明的棕熊可能会通过未锁好的门窗进入车内;类似这种行为千万不要学…… ©澎湃新闻
如果你真的与野生熊不期而遇,那么遵守下面这几条可能可以帮助你逃出生天:
1. 不要爬树!看似笨重的棕熊同样会爬树,而且爬的速度可能比你还快!
2. 不要扭头就跑!棕熊的奔跑速度最高可达56km/h,贸然逃跑可能会激发它们的猎食兴趣,从而导致其发动攻击;3. 不要装死!尸体同样是棕熊重要的食物来源,装死就等于送死;
4. 尽量站起身来,撑开衣物,显得自己体型更大,虚张声势很可能会让棕熊知难而退;
5. 如果身边有金属制品的话,可以通过敲击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有可能会吓退棕熊;
6. 如果熊是被你背包中的食物吸引,可以将背包抛出,等熊的注意力被吸引后找机会撤退;
7. 如果熊已经冲上来了,那请在最后关头保护好自己的头颈部,并拿起一切能够使用的工具进行还击。
并不明朗的未来
对于高原生态系统而言,西藏棕熊的存在至关重要。一头成年西藏棕熊每年可以捕食超过3000只鼠兔,从而遏制草场沙化;而其进食腐肉的行为,则可以促进高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阻断口蹄疫等传染病的传播。盲目地将西藏棕熊定义为“害兽”而对其进行大规模清除,只会导致本就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愈加趋于崩溃。
对西藏棕熊进行“妖魔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熊冲突问题,相反,这只会加深对它们的偏见,从而使人与自然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如今,青藏高原的西藏棕熊正面临着栖息地碎片化、气候变化、报复性猎杀、偷猎等因素带来的多重威胁,棕熊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预测,在未来30年内,野生西藏棕熊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在目前的基础上下降约40%,这些游荡于高原净土上的庞然大物,所面对的未来仍是一片黯淡。放眼全球范围内,墨西哥棕熊、阿特拉斯棕熊等棕熊亚种的灭绝已是前车之鉴,西藏棕熊会是下一个吗?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
幸运的是,仍有诸多保护工作者在为缓解人熊冲突和保护西藏棕熊而努力,通过为当地居民发放“防熊工具包”、为居民区安置主动防护设施、帮助当地人申请生态补偿等措施,他们正在努力修补人熊冲突的割裂局势。早在人类登上青藏高原之前,西藏棕熊就早已在这里生存了数万年之久——显而易见,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应当由我们共同来守护。
熊有什么错,熊只是想拼命活下去而已……
©Yunchuan Dai et al.
来源: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