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50个夜晚,与戴锦华教授在北大共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5:28 2

摘要:一桌、一椅、一束光,三载春秋,1148天时光流转,50场放映。每周三晚在大讲堂共赏电影并展开映后交流,早已成为戴锦华与北大师生之间不言自明的默契。而每场近2000人的观影规模,也让她有把握断言,百讲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影院,但“一定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影

4月30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第50场

一桌、一椅、一束光,三载春秋,1148天时光流转,50场放映。每周三晚在大讲堂共赏电影并展开映后交流,早已成为戴锦华与北大师生之间不言自明的默契。而每场近2000人的观影规模,也让她有把握断言,百讲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影院,但“一定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影院”。

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

△“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部分海报

“电影值得”

4月30日晚,“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迎来第50场特别放映,展映的电影是《倒仓》。青春的轻盈与迷惘、生命与自我,在这个春意渐浓的夜晚,与戴锦华沉静、有力的语言相映成诗。

和过去每一次的导赏一样,一束暖光打在舞台中央,阴影中是《倒仓》的巨幅海报,光影下,戴老师的讲述徐徐铺开。此刻光影繁华落下,人物悲欢远去,着一身素朴,戴锦华坐在椅上,在这个容纳了近2000人的含着微微啜泣与广阔静谧的空间中,在沉浸与抽离相交织的此刻,带领观众再次回到影片中,共赴一场关于青春、关于自我的相会与抵达。

“青春的轻盈、迷惘与成长痛,京剧的行当、舞台与气象,少年们关于生命、自我、性别的冲击、疼痛、迷茫与抉择,在那个漫长而明澈的夏日展开。在饱满、透彻、鲜明的画面中,京剧传统的行规、生命与青春的萌动、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困惑,所有的这些东西落在‘倒仓’这样一个未知的、难以迈过的坎上,落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组织起整个故事”......

在那方暖光构建起的小小天地间,戴锦华偶尔在桌上放一个笔记本,但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轻快、从容地走上台,坐下来,在平常温和的话语间,于深邃与感发中导赏着一部部电影。与之相伴的是静谧、笑容与泪光,汩汩而生的思想与那份会心与共鸣在这里流转、传递。

但这个夜晚注定不同。

在近2000人之间暗暗涌动、彼此心知肚明的一份默契与期待,自开场前的絮语与相视一笑间便已然生发。

“大家晚上好,好高兴又到了星期三的晚上”

“我自己也对今天这个夜晚,怀着期待,怀着一种欣喜”

“我期待着每个星期三,期待着每个星期三傍晚和大家在这相遇”

齿轮转动,光影再现。不到五分钟的导赏系列三周年纪念视频,凝结着三轮春夏秋冬中戴锦华与同学们共同坚守的承诺与相遇。

“我每周三都在学校授课,这样时间相对固定,同学们也能提前规划,把这变成我们的‘电影导赏日’。”于是每周三晚六点半,戴锦华与同学之间开启了从未失约的双向奔赴。

在第五十场放映的此刻,这份约定与坚守被赋予了更具象的仪式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忠实影迷手捧鲜花、走上舞台,送上积淀自时光的深情告白。

丁若轩

物理学院2022级博士生

“导赏系列的选片纵深时空,把我们带到此生本不会触及的地方,让我们与他者相遇,为我们理解人与世界提供了更多参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幸运有戴老师,一直经由电影分享她的洞察,引导我们反思现实,寻找人的价值,探究如何自我安放”

郑沐涵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本科生

“导赏系列陪伴我走过了被虚无和焦虑裹挟着的有些艰难的日子。它时时提醒着我,要把过度审视自身的目光及时转向外部,它让我有所相信,相信我们被世界改变,但同时也拥有改变世界的可能。”

钟作奇

电子学院2024级博士生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参加了二三十场戴老师的导赏活动,这一场场导赏不仅教会我如何欣赏电影、理解艺术,更让我学会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电影让我们能在对生活的短暂抽离中思考更为抽象与深刻的议题,又在复归日常生活时能有着直面而不晕眩的勇气。”

“自从开始在讲堂做电影导赏系列,我真的非常欣慰、自豪。每一次都有一千名以上观众前来,即使有些是并不那么主流、知名的电影,大家也会满怀热情地到来。”三年来,观看过百讲“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的观众已有数万人,有些陪伴这个系列一路走来,有些则不定期出现,还有一些可能已经带着这份记忆走向天南海北。但无论身份如何,来路与去向是何方,他们都曾在讲堂这一方空间中为同一份共鸣相逢。

“我们经由银幕去和更广阔的世界相遇,和我们也许此生绝对不会真正共处的人相遇,然后我们因此而获得了一种反观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有一部电影让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感悟的时刻,我们做的这件事就值得,或者说电影就值得。”

当特别定制的蛋糕被推上舞台,当台下观众的手机灯光汇成星海,面对同学们“是否会延续周三的约定”的提问,戴锦华怀抱鲜花,面带笑意地给出了郑重的回答:

“虽然我的正式教学生涯已经进入倒计时,但是只要北大讲堂的朋友们邀请我,大家仍然接受我,我就会一直站在这里。”

△同学给戴锦华献花

△讲堂为第50场放映特别定制了蛋糕

犹在镜中的“破镜”与联结

“这是一个只有在北大才可能出现的魔幻的、奇观性的时刻,我们大家坐在一起观看《镜子》,分享对于电影的回忆和思考。”

这是2023年3月导赏《镜子》时,戴锦华的由衷感慨。

在百讲这个包容、争鸣、碰撞、联结相交融的观影空间中,无数精彩的影片被放映、被观看,给予每个人抵达他方、超脱现实的栖息之地。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原定于讲堂的演出、电影活动无奈在一篇篇“退票公告”中延期、取消。在无法线下观影的时间里,讲堂上线了“戴锦华教授直播系列”,以期在艰难时刻延续光影艺术带给同学们的慰藉与联结。在导赏《三块广告牌》时,戴锦华分享了她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启发同学们对悲伤情绪和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或许我们可以在无人的角落大哭一场,然后走出悲伤,寻找真正的解决办法。”

在光影交错的“云导赏”中,电影、思想、艺术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戴锦华所言,

“我们要保留一种倔强,不能轻易被困难击倒,更不能随意轻生,毕竟活着才有希望。”

历时三个多月的别离,以此前中断遗留的《一出大戏》作为新的开始。雪融草青中同学们来到讲堂,“相聚在真实的物理空间中,携带着我们真实的身体,携带着我们的体温气息”,此刻,被评价为“好的但中规中矩”的《一出大戏》已拥有了超越本身的意义,成为新生与重聚的象征。

△疫情期间的“云导赏”

自2022年3月9日的《天堂电影院》开始,从塔可夫斯基的诗意语言到李沧东的写实光影,从西班牙影片的浪漫荒诞到中国电影的细腻厚重,三年来,戴锦华通过五十部电影作品,以专业的解读语言与导赏视角,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光影中蕴含的思考与魅力。

这种魅力根植于岁月的积淀——1982年,戴锦华从北大中文系毕业,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与钟大丰、李弈明一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1993年,她收到恩师乐黛云教授的邀请,回到母校任教。于1995年在国内首次开设“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深耕于电影研究、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及三者的耦合领域。

首开先河的电影美育实践

讲电影并不难,但是在近2000人的集体注视中,在观影完毕后立即进行导赏,这种全新的“授课”形式极具挑战性。

21世纪初,戴锦华曾和温铁军、刘健芝等学者一同在第三世界考察,从巴西到墨西哥,从印度到肯尼亚,她用足迹丈量世界的边界。25年后,戴锦华透过这方有限的荧幕给无数观影者带来她对世界、文明、人文、价值更深层次的思考,带领观众将高远的视界投向广阔社会,同时,也帮助观众建立与电影艺术之间更为深度的联结。

△夜幕降临时的讲堂

在开设导赏系列之前,众多同学与观众苦于艺术电影的缓慢、冗长、沉闷,对动辄两至三小时的晦涩情节持保留态度,却在听了几次戴锦华的导赏后,竟也不知不觉坚持下来。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林希颖说:“许多电影,若没有讲堂的‘指导’,我可能一辈子不会特意去看。这种跳出个人好恶去接触一些其他作品的经历是重要的,它让我明白世界的多样。”

△积攒的票根(图片:林希颖)

一场场影片放映的台前幕后,讲堂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策划“塔可夫斯基专题”时,从构想提出到落地生根困难重重,从联系、获取版权到字幕修订校对,至少经历了半年时间。而一般的单场影片也需要至少3个月左右开始筹备,并综合档期、观众兴趣等因素进行考量、筛选。

如今,每周三晚戴锦华在讲堂的导赏,已成为北京大学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名片之一,也代表着北大美育实践的独特视角。作为全国高校首开先河的电影美育实践,“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融合了美学体验、文化传播与学术探讨,开创了高校人文素养培育的创新型范式。戴锦华的导赏不仅深受校内师生的喜爱和追捧,也有不少外校的师生和爱好电影的社会人士慕名前来。

△导赏结束时,戴锦华与观众合影

随着校内艺术观影群体不断增长,每次导赏结束后,许多观影者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分享对戴锦华导赏的感悟。讲堂本身也顺应大家的期盼,建立众多电影同好的微信群聊,让大家拥有一片自由讨论光影艺术的天地。正如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吴楚格所说,“讲堂营造的文艺绿洲,不仅是逃离现实、短暂憩息的庇护所,更是推动我们理解世界、读懂自我的解码器。”

“接触电影一辈子,在北大讲堂和师生做映后谈,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奇特的经验,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感谢北大讲堂给我这个荣耀,我将以我一生努力保持的真诚,以及和大家分享问题的愿望,跟大家分享这个艺术电影系列。”

这是戴锦华在《天堂电影院》映后谈时说的一段话。五十场电影过去,这份初心从未更改,而每周三的相会与观影,已成为师生间独特的默契。

每一部影片中,世界的纷繁万象重叠交汇;每一次导赏时,思想、希望与生命的共鸣流转传递。

在未来无数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周三傍晚,以电影之名,我们将继续相会、重逢。

来源: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