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钟南山:少碰1类药,远离1行为,千万要牢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5:1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眼下,新冠又悄然回来了,钟南山院士再度发声,提到一类药要慎用,一种行为要避开。

问题来了,到底是哪类药?又是哪种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一不小心就中招?

最近身边咳嗽发烧的人又多了起来?明明阳康过,怎么又倒下了?做核酸也阳了,甚至症状比第一次还重?

这波病毒,换了马甲,但套路更深了。它不是简单地重来一遍,而是变得更“狡猾”,更“耐打”。

关键就是,我们的身体已经不再像第一次那么“警觉”了。

很多人以为自己打过疫苗、阳过一次就刀枪不入。可现实是,这病毒像个耐心的老狐狸,反复变脸,不断试探你免疫系统的下限。

更糟的是,不少人这时候会干一件事——乱吃退烧药。一咳嗽、一发热,立马冲进药店,抓起那类“万能药”就往嘴里送。

这类药,正是钟南山提醒我们要慎用的。

说白了,就是那类“解热镇痛药”。它们确实能压下体温,但也可能掩盖病情发展,干扰身体识别病毒的节奏

尤其是那种带点“感冒全能”标签的复方药,它们可能含有多种成分,一吃下去,像是给身体戴上了耳塞——你发烧了,它听不见;你发炎了,它不理睬。

一夜之间,症状似乎没了,但病毒还在体内悄悄“搞装修”。

有人问,那我不吃药,难受得要命怎么办?问题就在这,吃药不能一刀切。尤其是对一些本身就有基础病的人群,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某些药物可能让病情更复杂。

“退烧”不是目的,恢复才是关键。

别把退烧药当成救命稻草,它只是个“降噪器”,并不解决问题的本源。更何况,长期服用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尤其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容易对肝脏造成负荷。

这就是钟南山强调的“少碰”,不是说不能用,而是别乱用。

那说到那个“行为”,你可能早就猜到了——就是聚集。但,这不是老生常谈。

这次病毒的变异株传播力更强,空气中漂浮的时间更久。而我们又刚好处在“放松警惕”的节点。

你去看看,地铁又开始人挤人,餐馆又排起长队,健身房呼哧带喘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都以为那一波已经过去了。

可病毒就喜欢这种时候。它等的就是你放松、你疲惫、你“算了吧”的那一瞬间。

“远离聚集”不是害怕,而是智慧。

不是要你变成宅人,而是在疫情敏感期,尤其是有发热、咽痛、咳嗽人群密集的环境,能避就避,能错峰就错峰。

特别是室内——空气流通差,病毒容易盘旋不走。哪怕你戴着口罩,如果周围人都不戴,那防一时易,防一整天难。

病毒不需要你大声喊它,它只要你深吸一口气。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免疫力不是靠吃出来的,是靠生活方式养出来的。

别天天指望吃点维生素、喝杯热水就能扛住病毒。真正的“防火墙”,是睡眠,是运动,是情绪稳定,是不过度消耗自己。

你熬夜到两点钟刷短视频,再吃一堆油炸冒辣的宵夜,再喝两罐冰啤,第二天靠咖啡续命……这不是生活,这是削弱免疫系统的“精装套餐”。

病毒不怕你吃得少,就怕你睡得少。

睡眠,是人体的“重启键”。你重启得越彻底,免疫系统清洗垃圾的能力就越强。睡眠不足,淋巴细胞功能下降,抗体生成变慢,病毒来了你还没反应过来。

而情绪呢?焦虑、恐惧、愤怒——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你的免疫系统。

简单说,越焦虑,越容易生病。

别总盯着那条红线有没有变阳,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每天都在“自我内耗”。

再说个冷知识。你知道吗?有研究发现,长时间佩戴不干净的口罩,比不戴口罩还危险

口罩不是“护身符”,而是“一次性防护工具”。戴久了、潮了、脏了,它就不是防病毒,而是养细菌。

别老觉得口罩能用三天五天,尤其是天气热,口罩内温湿度高,是细菌繁殖的天堂。

别让自己每天戴着一个“移动培养皿”。

还有个被忽视的细节——手部清洁。你摸了门把手、扶手、电梯按钮,再摸眼睛、鼻子、嘴巴,那就是把病毒请进来。

洗手,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防疫动作。可惜很多人嫌麻烦,觉得“反正也没事”。

但病毒不会嫌你干净,它嫌你懒。

再说回药的问题。除了退烧药,还有一类“抗病毒口服药”也被滥用。明明只是普通感冒,就开始拿出“压箱底”的药来吃。

这种“抢跑”的行为,本质上是恐慌驱动的错误反应。

你抗病毒药物对时间点要求极高,错过窗口期,不但没用,还可能增加耐药性风险。更别提滥用药物会干扰医生后续判断。

吃药这事,别自己当导演,医生才是编剧。

再说个大家习惯忽略的“行为”——带病上班。咳嗽打喷嚏还坚持去公司,觉得“我还行,扛得住”。

但你扛得住,别人可能就进了发热门诊。你咳嗽时遮住嘴巴了吗?你用过的键盘、鼠标、办公桌谁来消毒?

病毒不管你敬业不敬业,它只管传播。

真正有责任感的人,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

别再说“就这点小病”,新冠从来不是小病。它可能是个慢性炸弹,藏在你身体里,一年半载后才爆出来。

有研究发现,新冠感染后的人,哪怕是轻症,也有一部分人在六个月后出现“长新冠”症状,包括脑雾、疲劳、注意力下降。

别轻视每一次“轻微症状”,它可能是身体在拉警报。

新冠再次爆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以为一切都结束了。

少碰“退烧药”,是提醒你别盲目掩盖症状。

远离“聚集行为”,是告诉你病毒无孔不入。

真正的防线,是你每天的选择,是你对生活细节的坚持。

别把健康当作理所它是你每天小心翼翼养出来的。

一个人最好的体面,不是穿得多光鲜,而是身体里清清爽爽、免疫力强大、病毒来了都绕着走。

别等病倒了,才想起那些你曾经不当回事的习惯。

[1]钟南山.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形势与对策[J].中国医学论坛报,2023,19(12):3-5.
[2]李慧,赵芸.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建议[J].中国药事,2024,38(04):420-425.
[3]张琳,刘畅.新型冠状病毒“长新冠”症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06):489-493.

来源:王医生健康科普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