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何成为理想一号工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5:18 2

摘要:理想汽车每年举办两次闭门战略会,讨论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与落地节奏。去年 10 月,理想在北京雁栖湖凯宾斯基酒店举行秋季战略会,董事长李想、高管及各业务负责人共百余人参会。美团创始人、理想汽车董事王兴也参与了此次会议。

从弥补产品短板,到布局长线竞争。

文丨魏冰

编辑丨龚方毅

理想汽车每年举办两次闭门战略会,讨论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与落地节奏。去年 10 月,理想在北京雁栖湖凯宾斯基酒店举行秋季战略会,董事长李想、高管及各业务负责人共百余人参会。美团创始人、理想汽车董事王兴也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后理想调整了 AI 相关业务的优先级,如将车机端理想同学从最高优先级(IP0)降至最低(IP2),并再次强调智能辅助驾驶(当时内部仍称 “智能驾驶”)业务的战略地位。手机端理想同学的开发并未受影响。

根据一位接近理想人士的转述,王兴也在会上提出对理想同学的看法,大意是大模型与车机端理想同学的结合,并不能真正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

战略会结束的两个月后,理想汽车连续三天推出 “2024 理想 AI Talk”,近半年没有公开露面的李想现身,系统分享了他对 AI 的理解,并说早在 2022 年 9 月,理想就把 AI 作为真正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将其视作未来竞争的关键。

那时其他不同禀赋的公司也在明确各自的 AI 路线。2022 年 10 月,特斯拉在公司 AI Day 上发布了人形机器人 Optimus。在演示视频中,Optimus 可以完成搬运箱子、浇花等简单动作;此外,特斯拉寄予厚望的 “完全自动驾驶” 方案 FSD 在北美上路。两个月后,ChatGPT 问世,引爆全球对生成式 AI 的关注。

当时理想自研车机端 “理想同学” 近三年,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AD Max 也已搭载至 L 系列车型。2023 年初,他们确立了 “2030 年成为全球领先人工智能企业” 的公司愿景。

随后,无论是李想本人参与讨论 AI 的频率,还是理想公司层面对外释放 AI 相关的信息都越来越密集:2023 年 10 月,理想智能辅助驾驶研发团队大规模扩招;同年 12 月底,升级后的 AD Max 推送城市 NoA 功能;2024 年 7 月,理想启动 “端到端 +VLM” 千人内测,并于 10 月量产,助力其跻身智能辅助驾驶第一梯队。

这些只是公开可见的进展。根据我们的调研和沟通,理想对 AI 的投入,在更早之前就已初见端倪。

理想同学走出车机

尽管去年车机端理想同学的战略优先级下降,但管理层对理想同学的整体规划是使其功能更强大、应用更灵活。现在,理想汽车的 AI 战略落地,主要看两个产品:“理想同学” 怎么变,以及智能辅助驾驶怎么跑。

理想初期采用腾讯、思必驰等供应商方案,2021 年聘请陈伟(时任智能座舱 AI 负责人)负责理想同学的自研。陈伟随后组建自研算法团队,逐步招募相关人才。加入理想前,陈伟在搜狗工作 9 年,历任 AI 交互技术部总经理、AI 交互事业部首席科学家等职位。

陈伟后来也在采访时提到,公司 2022 年上半年开始探索较大规模语言模型在理想同学上的应用。当时理想基于 T5 模型架构打造了参数量在 10 亿左右的模型,这让理想同学拥有了智慧大脑。在算法设计之初,理想还重点考虑了其处理多模态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同时理解和处理语音、图像、文本等多种信息。

2022 年下半年,陈伟与李想讨论理想同学的功能时,李想说,如果真的想把理想同学打造成一个特别好的产品,沿着当时的技术能力再往下走已经远远不够,“那样只能是和其他公司卷体验,上升空间非常小。我们应该去升维。”

随着 ChatGPT 的爆火,陈伟开始思考是否要自建一个参数和数据规模都更大的模型。尽管基于 T5 大模型的理想同学已经比较好用,但其参数规模和数据体量不及 GPT 模型,导致它虽然基本能满足用户需求,例如理解单独的指令,但用户除了下指令外,无法与理想同学产生更多互动,因此还不能将其称之为 “智能”。

陈伟用一年左右时间带领团队实现理想 AI 核心算法的全自研切换,此后还将模型参数提升到更高量级。陈伟曾在接受公司内部采访时称,2023 年 3 月理想 L7 首发时,搭载其上的语音和视觉功能已经全部是理想自研技术。2023 年 12 月,多模态认知大模型 Mind GPT 1.0 随理想车机系统 OTA 5.0 上车,成为最早上线的车端大模型之一。

有理想员工告诉我们,理想内部统计数据显示,用户在车内主要的交互时间集中在导航、媒体和车控上,车内 AI 的使用场景相对有限。

因此,理想希望拓展 AI 的应用场景,让其走出汽车座舱。2024 年 3-4 月,李想提出开发 “理想同学 App” 的构想,这款 App 于同年 12 月底上线。今年 3 月,理想同学网页版也上线。

就这样,理想同学从最初仅能在车机端使用的语音助手,发展成为如今可在车机、手机、网页等多平台使用的多用途智能应用。回顾理想同学的发展历程,其能够成功从车机端拓展到手机端,得益于理想自研团队最初在规划研发理想同学时,就不仅将其定位为车载语音助手,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自研算法的积累,也为其后续研发高阶辅助驾驶提供重要技术基础。

从端到端到 VLA

据我们了解,在理想去年的组织和人员调整中,新成立的 “端到端” 小组以及理想同学手机端应用开发条线的员工几乎没有受到波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理想对 AI 相关业务的重视程度。

理想的大模型能力也成为下一代智能辅助驾驶架构 VLA 的基础。李想在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上说,做 VLA 的前提是要有很好的大模型能力、相关的参数和算力储备。

理想早期主打增程技术和舒适性配置,通过清晰的产品定位建立差异化,智能辅助驾驶并非重点。

2020 年美股 IPO 之后,他们逐步扩充智能辅助驾驶研发团队,当年 9 月从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伟世通招来王凯担任 CTO,由其统筹理想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自研。两年后,随着理想 L9 上市,自研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理想 AD Max 上线,补上最大的产品短板。

随着行业智能化进程加快,座舱体验、辅助驾驶、软件生态等领域竞争加剧。对理想而言,如何在继续巩固产品体验的同时补齐智能辅助驾驶短板,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AD Max 的推出,无疑是理想补强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还不足以让理想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2023 年秋季战略会上,理想首次明确智能辅助驾驶是第一战略(第二战略是智能空间,第三战略是智能电动),绝不能输。CEO 李想当时称,“要通过重投入咬紧华为”“2024 年要成为智驾的绝对头部”。

2023 年 10 月,理想启动智能辅助驾驶团队大规模扩招,短时间内开放 50 余个岗位,涵盖感知算法、云端大模型、道路测试、数据平台等领域。据我们了解,同年 11 月至 12 月,理想智能辅助驾驶研发部门每周都有数十人入职,团队规模迅速突破千人。向来以精打细算著称的理想,在人才招聘上几乎 “不计代价”。

2024 年夏天,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路线转移至 “端到端”(从感知到决策,整个过程都用一个大模型实现)领域。它不再依赖大量人工编程,只要用更多优质数据训练模型,系统就会不断变强,表现可能超过人类司机。马斯克认为,这让人类离完全自动驾驶近了一大截。

2024 年 7 月底,理想启动 “端到端 +VLM” 千人内测。更早之前,小鹏称其已实现 “端到端” 大模型的量产落地,部分国产供应商也已完成 “端到端” 方案的量产上车。

三个月后,理想在其 L 系列 AD Max 车型和理想 MEGA 车型上全量推送 “端到端 + VLM” 双系统方案,实际用户体验超出业内预期,引得多家车企和供应商对标学习。

理想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起步虽晚,但展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从依赖高精地图到 “无图”,从传统的模块化架构到探索 “端到端” 整体设计,在技术路线不断转换的过程中,理想凭借更强的执行力快速验证并应用 “端到端”、VLM 模型等新技术,最终成功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我们了解到,理想智能辅助驾驶 “端到端” 模型负责人夏中谱基本会于月内离开,接下来可能会创业做具身智能,或者加入一家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夏中谱加入理想前曾供职百度自动驾驶部门,是推动理想智能辅助驾驶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人物。

有分析人士认为,夏中谱离职可能与理想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路线调整有关,即理想正从他主导的 “端到端+VLM” 架构转向 VLA 架构。

目前,理想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负责人贾鹏负责 VLA 司机大模型的研发与落地,并直接向副总裁郎咸朋汇报。贾鹏曾在今年 3 月的英伟达 GTC 大会上说,理想自研的 Mind VLA 将如同 iPhone 4 重新定义手机一样,重新定义自动驾驶。

在 AI TALK 第二季中,李想称,端到端类似哺乳动物智能,通过大模型学习人类驾驶行为,但对物理世界理解不充分。它能应对大部分泛化场景,但遇到未知或复杂问题时需配合 VLM 模型辅助。

李想认为,要想让系统真正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必须从 “端到端 +VLM” 升级到 VLA。VLA 能结合 3D 和 2D 视觉构建更真实的物理世界,理解导航软件逻辑,而非仅看到图像。VLA 还拥有自己的 “脑系统”,能理解物理世界,具备语言思维链和推理能力,可执行复杂动作。

嵌入理想全局

作为创始人兼 CEO,李想的精力放在哪里,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家公司的业务优先级。

今年初,小鹏通过 MONA M03 和 P7+ 的销量表现翻身,1 月份共交付新车 30350 辆,超过理想的 29927 辆。同期,理想调整高管分工,总裁马东辉接替李想成为智能汽车战略负责人,负责智能汽车的规划和落地。

李想在销量承压的时候依旧从具体造车事务中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向 AI,显示出理想将其视为长期核心战略。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公开表达上:从过去聚焦产品方法论,到如今频繁谈论 AI 战略。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他在理想汽车展台二层小范围分享了理想为什么要做 VLA。5 月 7 日,理想上线 AI Talk 第二季,这是继去年底后,李想再次系统地对外讲述理想的 AI 战略。他说,端到端是研发 VLA 的基础——只有做好规则算法,才能知道如何做端到端;只有把端到端做到极致水平,才有机会去做 VLA。

为支撑 VLA 等人工智能研发业务,理想在组织架构上也主动作出较多变化。

在 2023 年甚至更早,理想的战略部门就设立了 AI 周会制度。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告诉我们,AI 周会汇集了公司内部几乎所有与 AI 相关的团队,包括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部门的核心成员。郎咸朋、勾晓菲、陈伟等都是周会的常客,李想本人也经常参与,他们还会邀请外部 AI 领域的专家做分享,会议内容也对内部员工公开。

由于当时理想对 AI 的技术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AI 周会那时候更像是一个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技术观察平台。

2024 年 1 月,理想按照先前 AI 周会的决定设立 AI 技术委员会,这标志着理想在 AI 领域的组织架构开始向更具执行力的方向转变。AI 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几乎覆盖理想所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事务,成为这家公司 AI 战略的核心决策机构。理想希望借此在公司层面整合 AI 相关能力,推动技术与产品的协同落地,形成体系化的竞争优势。

AI 技术委员会包括理想产品部和各个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及主要人员,已知的成员有:理想产品部资深副总裁、产品管理委员会主任范皓宇,智能电动副总裁刘立国,智能座舱副总裁勾晓菲,智能辅助驾驶副总裁郎咸朋,AI 首席科学家陈伟,芯片研发负责人罗旻,智能云负责人沈嵘等。

将主要业务线的负责人都纳入这个委员会,是理想把 AI 当作核心业务发展方向的线索之一。他们围绕人工智能在汽车产业的应用路径,思考如何将 AI 技术应用到各自的业务线中,找到更多 AI 落地场景和协同增长机会。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告诉我们,之前理想各部门其实只有流程上是互锁的,研发上的交集并不大。AI 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各部门将加强在研发上的合作。

理想的 AI 产品规划主要围绕智能辅助驾驶、“理想同学”、智能商业和智能工业四个方向展开。为了确保 AI 战略的有效执行,这四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被纳入 AI 技术委员会,直接参与公司 AI 战略决策。作为委员会最早一批成员之一,陈伟在后续的名单调整中始终在列。

三个月前的人事调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陈伟由空间 AI 负责人调任基座模型部门负责人,主导基座模型自研。此次调整意味着,理想的基座模型将不再仅仅是服务于特定业务的工具,而是升级为服务公司各类横向业务的核心能力,为所有业务线的 AI 项目提供支持。

陈伟的汇报对象也从理想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转为理想汽车 CTO、系统与计算群组负责人谢炎。陈伟从三级部门负责人升任二级部门负责人,也体现出理想对基座模型自研的重视。

李想认为,基座模型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以基座模型为基础构建出的人工智能超级产品,会是新一代入口——它会在所有设备、所有服务之上。当前,中国市场有数十家车企,但这是因为中国有完善的汽车供应链。将来,能够独立完成基座模型自研的车企屈指可数。他对理想基座模型的目标要求是进入行业前三。

赵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题图来源:《E.T.外星人》

来源:晚点LatePos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