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简介: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采写编辑的作品6件获中国新闻奖,19件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带领新媒体团队创办、运营大众日报客户端及新媒体矩阵,用户覆盖超1.3亿,融合传播指数居全国省级党报前
大众,是我们的名字,也是我们的追求
作者简介: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采写编辑的作品6件获中国新闻奖,19件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带领新媒体团队创办、运营大众日报客户端及新媒体矩阵,用户覆盖超1.3亿,融合传播指数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编、著《记者眼中的苏沪浙》《雨天,咖啡半价》《Letters Frome Home To WuHan》等多部著作。先后被授予“泰山新闻奖”、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半个世纪前,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写道:“我认为,一个记者的最基本的锻炼就是群众观点的锻炼……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他是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了解群众的动态,思想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获奖者,回望自己32年的新闻历程,我想,站稳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观点仍然是新闻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幸成为大众人,把报道的“C位”留给普通人
我工作的媒体是大众日报。1993年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大众人。大众,是我们的名字,也是我们的追求。
1990年代中期,笔者(左一)在山东乡村采访。
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大众人的红色基因和源代码。犹记工作不久,我随报社组织的寻根活动到沂蒙创刊地采访,当我站在当年印刷所矮矮的瓦檐下,听报社前辈讲述房东刘茂菊把婚房腾出来给报社作印刷所,战争年代有500多位大众报人、160多名乡亲为党的新闻事业献出生命,不由热泪盈眶。此后,我又十数次前往创刊地,拜谒首任总编辑匤亚明墓,参加为创刊地缺水村打井通水仪式,再到创刊80周年前夕重走创刊路……
记得2011年10月,当一群报人携手省内地矿王牌军,打出了又一口400多米的深井,把甘泉水送入280多户乡亲的家中时,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走得再远,也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每一次的回归都是初心的锤炼,让我们把根更深地扎进大地、扎进群众中去。”
大众办、大众看——让世界看见平凡人的美与好。一张诞生在战火硝烟中、走过85年光辉历程的党报,她的历史无疑是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篇章,但这些华章的切入点,往往又聚焦在无数的大众上。
2024年11月14日,我倡议举办的“让世界看见美好——2024山东正能量融合传播暨‘开屏见好’百期特别推介”活动热烈开场。“开屏见好”是大众新闻客户端于2024年8月推出的正能量暖新闻栏目,每天一期,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百姓上封面、上开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榜样”,讲述普通人的精彩故事。活动现场,有为“星星的孩子”办园的幼儿园园长,有为出门旅行的残疾人免费提供无障碍住处的90后女青年,还有把列车开出“中国速度”的高铁司机,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听湿了很多人的眼眶。
大众新闻“开屏见好”栏目刊发的身边好人、凡人英雄。
时光回溯至2000年,我首次与中国新闻奖结缘,是与同事共同主办的专栏“普通人的故事”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普通人的故事”是大众日报1997年推出的专栏,是标准的“凡人列传”,我们为之立传的,有笃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乡村鸿雁村邮员,有城市最后的“掏粪工”城肥清运员,也有身患癌症却始终坚守在门诊和病房的肿瘤医生……把目光投向普通人,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报道理念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不仅仅是大众日报,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媒体,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比比皆是:齐鲁晚报的“凡人歌”栏目,14年坚守,记录了无数普通人“平凡铸就伟大、微光点亮齐鲁”的动人故事。2025年1月2日,大众新闻客户端又推出了“厚道山东人——道德榜样在行动”线上事迹巡展,让道德榜样成为山东的封面人物,让凡人微光凝聚向上的力量。
80多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能就是一瞬,但普通人向善向上的精神永存,“名为大众、心系大众”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一代代大众人的血脉里。
从业32年,我经历了新闻载体、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巨变,如果有什么从未变过,那就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大众之名,书写大众的故事。当大众的故事经由我的笔呈现在报网端号上时,是具体的,是有血有肉的,是有名字、有样子,是值得被看见与被记住的。
每一个有追求的新闻人,都曾梦想过,以手中的笔记录历史、推进社会进步。这个梦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为现实,很不好界定,更无法轻言结论。但如果一个新闻人曾以手中的笔,记录大众、讴歌大众,这大概是一个新闻人应有的模样。
脚下的泥比笔下的字多,“三多三少”渐成采写规范
“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新闻实践。新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理念,更需要在一次次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强化提升。以重大报道影响人,推进社会进程,是媒体的追求,也是我在自己的新闻道路上不断努力的方向。
自1999年以来,我几乎参与了大众日报所有的重大主题报道。这个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式报道一直是我们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不管是“行文五千,必蹲七天”的不成文规矩,还是“脚下的泥永远要比笔下的字多”的共同期许,基层、群众始终是我们新闻的“富矿”。
2018年全国两会,笔者(左四)带队在北京报道,与团队同事在驻地大堂召开策划会。
在我们做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中,“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这“三少三多”逐渐成为我和同事们共同的采写规范。
2022年10月12日至23日,作为分管责任人,在编委会的领导下,我牵头大众日报党的二十大全媒报道。和职业生涯中参与过的无数个重大主题报道一样,这是一场全媒总动员的“硬仗”。如何体现群众性和贴近性?除了程序报道、理论阐释、系列评论解读,报社还推出“二十大时光”的报道板块。这个板块采取项目化运行,创新设计“1+5”的报道结构,1即“综合反响”,5即“总书记和咱心连心”“山东老党员点赞新时代”“齐鲁青年盛会话奋斗”“短视频大赛”“循足迹学报告”专项。报道打通会场、现场和基层,突出了基层干部群众、老党员、新时代青年等群体的所思所想,全面展现了山东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二十大的热烈反响。正是这种重大主题报道中百姓视角的“大题小做”,使得报道打通会内会外,连接网上网下,起到了接地气、聚人气的效果。
回望自己的新闻之路,不论是2003—2006年每年一次赴苏沪浙调研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他山之石,还是在济南驻站期间,直面当时城市管理中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采写《为人民管城市》等调研式报道,贴近群众、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人民立场,始终贯穿其中。
走好互联网时代群众路线,媒体人须答好时代之问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新闻载体、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巨变,给我们这代新闻人出了无数考题,如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我国媒体融合的第一个十年,主力军如何挺进主战场,这是时代大考,也贯穿我个人的从业探索和实践。从2015年带领团队创办大众日报客户端,到推动揭榜挂帅,做大做强大众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我有幸见证了大众日报新媒体矩阵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全过程。
2017年除夕夜,笔者(左三)与值班编辑们研讨版面。
这个阶段,作为大众日报分管新媒体的负责人,我与同事一起全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重塑组织架构,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要素资源向主阵地聚集、向移动端倾斜。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如何触达用户,如何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增强主流舆论的穿透力,如何增强在网上的引导力,如何建强客户端这个自有平台,如何通过在商业平台上做强自有账号建强媒体矩阵……每一项都是一场大考,需要我们拼尽全力用工作成效把一个个问号拉直为一个个惊叹号。以意识形态感知系统引领,打造社情民意的“探测器”。按照编委会要求,创新实施链主制,通过端号协同、双向助力,有效打通“工作场”和“社交场”——解决好主流舆论传播力、穿透力不强的问题。创新实施项目制、首席制、揭榜挂帅制、工作室制。通过揭榜挂帅,大众日报微信公众号粉丝数从不足50万跃升至1900万。创意建设大众日报全媒创新基地,与首席制、揭榜制、项目制相结合,实施“小天鹅”孵化工程,培育出“青年理论家”“微光车间”“杠有理”等20余个优质新媒体项目,成为融合发展的轻骑兵。这些聚沙成塔、涓滴成河的探索实践,使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团结大众、鼓舞大众、服务大众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风口浪尖上,作为一名新闻人,我们仍需不断追问: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主流媒体?我想,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更需要新闻人当好时代船头的瞭望者,把稳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一个人人都藏身网络和键盘之后,看不到彼此的眼睛、触不到彼此的温度的年代,更需要新闻人站稳人民立场,在大时代的奏鸣曲里记录每一个音符或悲或喜的故事。在一个记录表达的手段如此快捷丰富,人们的注意力却如此稀缺、情绪无比汹涌的年代,既需要新闻人强化用户意识、流量思维,直面热点焦点,更需要新闻人诚实、专注、耐心、勇敢而热忱地去记录、去书写,增强主流舆论的穿透力,拨开情绪的迷雾,沉淀主流价值、推进社会良治善治;在技术赋能的年代,既需要新闻人勇敢地拥抱技术善用技术,更需要新闻人秉持专业精神、恪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在一个社交平台、自媒体争相成为舆论策源地、试图争夺舆论主导权的年代,更需要主流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系统性思维,重新配置资源,重构组织架构、生产流程,重塑传播体系、评价体系,牢牢守住阵地、守住人心。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2019年的记者节,我在朋友圈写下一段话:时间总在分叉,将我们带向不同的未来。没有人能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来。选择了什么,就担负起什么。在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的一面墙上,写着十个大字:“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在历史和未来之间,立着书写和记录的新闻人。人生有涯,但新闻的路无涯,因为它由一代代新闻人用热血与担当铺就。还奔跑在新闻路上的我们,需要不断磨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更遥远的征途、更灿烂的星辰大海,更立体的故事,甚至是更细微的泥土或花开,书写这一代新闻人的故事,担负起这一代新闻人的职责使命。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5月(上)
责任编辑:喻瑾
新媒体编辑:喻瑾
做全媒体记者,我的脚步不停歇
高爽:一次次出发,是为了更好地抵达
战地记者:发一时之先声,记历史之欣苦
本文来自【新闻战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