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黑铁山起义为何选在太平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15:10 1

摘要:1937年12月26日,寒风呼啸,在黑铁山西麓的太平庄(今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太平村)小学院内,100多名起义人员庄严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点燃淄博抗日烽火。

1937年12月26日,寒风呼啸,在黑铁山西麓的太平庄(今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太平村)小学院内,100多名起义人员庄严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点燃淄博抗日烽火。

八十余载岁月更迭,硝烟散去,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初夏,记者走进太平村红色记忆馆,听馆长王之谦讲述那段峥嵘岁月。从起义时村民倾力支援,到成立党支部后全村踊跃投身抗战,太平村用行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如今,这里不仅留存着多处革命旧址,更通过纪念馆、文献著作、红色活动等形式,让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举义旗:太平庄成为斗争支点

黑铁山起义的地点为啥选择在太平庄?

王之谦向记者介绍:“黑铁山地处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县交界处,丘陵沟崖环绕,地势险要。西麓的太平村,民风淳朴且群众基础深厚,成为长山中学党小组眼中理想的起义地点。”

起义当晚,太平庄小学教师邱汉三主动献出村西宅院作为起义指挥部,东屋供起义领导开会,南屋成为起义军的住所。门楼外卫兵严守,门楼内马灯摇曳,槐树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军旗招展,这里成为起义的指挥中枢。

“那时太平庄不过80余户400多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一听说起义部队需要支援,全村人都掏空了家底。”王之谦讲述,休学在家的彭宝重逢起义师生后立即归队,募集粮食物资、搜集武器,凭借地形熟悉担任向导;有军队经历的柴裕兴担任教练,严格训练战士;王念德邀请马耀南校长入住自家“瓦大门”,捐粮捐款支援部队;王佩芝接待姚仲明政委,承担部队与各村的联络;彭鸿均组织拥军小组,挨家收集窝头、地瓜,解决战士温饱问题;邢乐贞带领妇女成立“妇女救国会”,日夜烧水馏干粮,保障后勤。

在起义期间,长山中学学子展现出炽热的爱国情怀。

太平庄原长山中学毕业生彭伯言(彭昌均)、柴儒英、王宝璋、柴德芳等人,虽已离开长山中学数年,但当得知母校师生组织起义的消息后,他们纷纷主动前去看望校长和师生们,坚定表示拥护抗日。随后,这些学子积极联系本村青年学生及邻村校友,陪同起义战士走村入户宣传抗日思想,成为起义部队的“编外战士”。

1938年春,起义部队挥师转战,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赵明新毅然留守,肩负起筹建地方党组织的重任。在中共花山支部的基础上,赵明新从周边村庄的“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中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力量。1939年1月,时任中共长山九区区委书记的张耕农(又名张明、张桂贞)、区委宣传部部长向旭宣布成立太平庄党支部,邱祥麟任党支部书记,王宝玾任组织委员、王之楷任宣传委员。自此,党支部成为太平庄抗战的核心力量,在斗争中不断壮大,逐渐成为长山县第九区极具影响力的农村党支部。

洒热血:全村投身抗日洪流

起义的火种点燃后,太平庄村民的抗日热情彻底被激发。

“一门四八路”的王宝环一家,堪称典范。王宝环作为太平庄最早参加黑铁山起义的成员,担任部队联络员,为起义部队的联络工作默默奉献。1938年5月,他告别妻女,毅然随廖容标司令南进沂蒙山区。1939年春,王宝环瞒着家人,将长女王秀兰、次女王哲送入部队。不仅如此,他还动员亲侄王之桐参军。年轻的王之桐在1943年日军大扫荡中,于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转移时,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另一组叔侄王宝珺、王宝玉和王之孝,也在不同时期从军报国。

村民兵队长王宝金性格刚毅,勇猛果敢。1944年7月的一天,他在地里劳作时,发现一名从万盛村逃窜到太平庄地界抢吃西瓜的日本兵。王宝金抓住时机,趁日本兵毫无防备之际,迅速抄起刨地用的镢头,冲上前去将其拖拽下崖坡,他用镢头猛击敌人,直至其命丧当场。

此外,王润德的三个儿子王宝玑、王宝金和王宝银,分别以参军、入党等方式投身抗日;柴裕兴、柴裕祥兄弟,彭锡文、彭锡武兄弟,向修珍、向修珠兄弟,王树连、王树芳兄弟等众多家庭,也都倾尽全力,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全村仅有400多人的情况下,19名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45名村民参军,这个比例在周边村子里绝无仅有。”王之谦说。

太平庄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深入组织抗日活动,如破坏敌人交通线、收集情报等,为后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红色基因也在太平庄代代传承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从太平庄参加抗日战争的村民中走出1名副军职、2名师职军官,2名厅局级、20多名县处级干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也成了家乡人民的骄傲。与此同时,11名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名字与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太平庄前行的道路,成为不朽的精神丰碑。2025年1月3日,太平村被评为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传薪火:红色基因永续流淌

走出太平村红色记忆馆,记者又走进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地,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高耸入云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如一柄利剑直指苍穹,21.71米的高度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不远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庄重矗立。展厅内,120余幅历史照片、起义部队使用过的斑驳武器、带着岁月印记的生活用品,以及泛黄的信札与书籍,将人们的思绪瞬间拉回那个热血激昂的年代。

烈士坊前,参观者静静驻足,目光缓缓掠过镌刻着1450名革命烈士生平的纪念墙,神情肃穆而凝重。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清明节、七一、八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众多党员干部列队重温入党誓词,少先队员认真聆听红色故事,群众自发前来祭奠英烈,场面令人心潮澎湃。

1950 年 5 月,王之谦出生于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所在地太平村,20世纪 80 年代末曾担任太平村党支部书记。从 1989 年起,王之谦就为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地的建设奔走。2010年,时年60岁的王之谦退休后,毅然投身到黑铁山革命历史的整理与写作中。历时5年,他完成了130万字的铁山“四部曲”的写作。其中,《铁山旗》详细记述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孕育、举旗、发展、整编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的全过程;《铁山魂》记录了近百位1938年前参加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副军(省部)级以上职务将领的生平;《铁山碑》深情缅怀起义英烈的光辉事迹;《铁山颂》则收录了40余位起义老人的题字、书画及珍贵历史影像,每一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

尽管年事已高,王之谦每天仍然会抽出两三个小时伏案创作。在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人们也常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时而站在展板前,为参观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时而埋首于厚重的资料中,细细梳理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往事。

采访结束,王之谦告诉记者:“只要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会当好一名义务讲解员,守护这片抗战热土。”(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晴晴 通讯员 孙长年)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