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理说,孺悲来拜见夫子,夫子以疾病推脱也就算了,结果传话的人刚出门,他就取来瑟弹起来,弹就算了,他还唱起来了。如果有人弹,还不一定知道是谁,一唱之下,大概率就暴露无遗了,而且这底气十足的唱音怎么看也不像个病人吧?奇怪了!夫子一个整日倡导礼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无
【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翻译】
【杨伯峻】孺悲来,要会晤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接待。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使孺悲听到。
【李泽厚】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推说有病。传话的人出门后,孔子却弹琴唱歌,让孺悲听见。
【钱 穆】孺悲要求见孔子,孔子不肯见,推辞有病。传命者走出户,孔子即取瑟弹之,又自和而歌,使将命者听到,知道孔子没有病。
【夜辰心得】
孺悲,春秋时期鲁国人。据《礼记》记载,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这次的事,是学礼前,还是受命学礼时发生的,不可知。
按理说,孺悲来拜见夫子,夫子以疾病推脱也就算了,结果传话的人刚出门,他就取来瑟弹起来,弹就算了,他还唱起来了。如果有人弹,还不一定知道是谁,一唱之下,大概率就暴露无遗了,而且这底气十足的唱音怎么看也不像个病人吧?奇怪了!夫子一个整日倡导礼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无礼的事呢?明显这是专门气人。
有人解释,孺悲受哀公之命来学礼,却仗着君王之命,所以未经引见或提前告知就登门,夫子以为这是违礼,违礼之人如何学礼,故以疾病推辞拒见。
有人说,孺悲以前与夫子有交往,恐怕做出一些令夫子不满的事情,遂这次拜见被拒。
不管出于何种缘由,夫子这段表演实在是耐人寻味,当然也是“侮辱性极强”。令谁被这么整一下,必然是烙印深刻,永生难忘。圣人到底是何意呢?
孟子曾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而已矣。”意思是教育有许多方式,我不屑教导别人,也是一种教诲。古人给出的答案正是“不教之教”。
这么一说,联想到上一章“予欲无言”,还是连贯承接的,不说话并不等于不教育,更有点禅宗棒喝的意韵。不过,这种事情需要悟性和机缘,有些人因此受警醒而悟,有些则怀怨而恨。据记载,孺悲回去后自责醒悟,尽己修德,夫子后来传其《士丧礼》,他也将这个礼传播开来,可谓有功之人,这也是得益于不教之教的效果。
现在,人们不一定能碰到夫子这样的至圣先师,有仁德施“不屑教之教”,但确确实实可以碰到一些或长辈或领导的“老师”,真真实实地表露出不屑教的情感,且杀伤力和侮辱性很强。遇此情况,自己当学孺悲,既反思己过以进德,又思如此“老师”之心胸以自警,如此可获得双重进步,亦是机缘。
来源:夜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