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往往就是质的反义词,任何一个人,以及一个组织,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追求质,就很难保障量,这几年,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在出了问题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了,原本看似热闹的媒体关系矩阵,瞬间分崩离析,就是一味追求量的结果。
量往往就是质的反义词,任何一个人,以及一个组织,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追求质,就很难保障量,这几年,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在出了问题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了,原本看似热闹的媒体关系矩阵,瞬间分崩离析,就是一味追求量的结果。
很多人都喜欢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内哪家公司,现在的公关做得最好?
别问我了,我一介小卒,不配评价此事,我就是一个误打误撞的行业观察者,各种社群不和谐制造者,阻碍大家升官发财的讨厌鬼,用陶然的话说,写作目的性极强。
如果非要有个答案,说实话,我有一个观点,可以分享。
在一个企业顺风顺水的时候,很难看出公关水平,一个公司和一个人一样,患难见真情,只有跌入低谷,才能真正考验一家公司的公关纵深,你到底有多少真朋友?朋友越多,做得越好。
如鱼得水的时候,全世界都是你的朋友,万丈深渊的时候,满大街都是你的敌人。
没朋友的原因千千万,有些企业是因为常年不做公关,有些企业是常年公关侧重跑偏,有些企业是常年只拿钱做事,还有些企业就是店大欺客。
农夫山泉被莫名其妙干了一把,才发现,啊,原来,我没有公关团队,没有媒体朋友;然后钟老爷子把气撒在张一鸣身上,字节突然发现,啊,原来,我的朋友也没那么多;小米在出了智驾事件之后,突然发现,啊,原来,很多朋友跑了;京东和美团打起来之后,突然发现,啊,原来朋友是对家的人……
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拉自己的媒体群,尤其是车圈,聚集一大批人,然后每日发发红包,丢丢链接,转转朋友圈和微博,一副谢主隆恩的和谐景象,大佬们在群里丢个屁,大家都要说,哇塞,怎么这么香,恨不得当场下跪,当然下跪的表情包是要发的,然后企业里的人,从上到下,都产生了一种幻觉,我怎么这么牛逼,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恨不得要横着走,殊不知,等你离职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曾经的舔狗们瞬间消失不见,已读不回,而企业落入困境的时候,拿着U型锁砸你脑袋的人,往往就是曾经把你舔的最爽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你还会发现,友商的“朋友群”里,还是这帮人,换瓶不换酒。
媒体的职责是批判和审视,不是舔,现在很多公关对于媒体的理解是,找一帮舔狗站在自己院子里,架架势,感觉能给自己看家护院,而不是找一帮说真话的人,替自己提前看到危机,告诉你真实情况。
贞观之治是因为有魏征,而压死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著名舔狗安禄山,认杨贵妃当妈。
我一生最恨舔狗,在我漫长的泡妞史中,就做过一次舔狗,结果没成功,我深刻知道舔狗对一家企业和一个人的危害性有多大,他们会让你活在幻觉之中,不思进取,自我感觉雄伟粗壮,在媒体一行,为什么无数的老师,人到中年后,就开始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就是因为十几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被周边的人叫老师叫的飘飘然了。
其实公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集体发功,让媒体失去自我审视能力,“您的文章一直指导着我前进”、“老师,您真是行业的人间清醒”、“你是我在圈内少数的朋友”,媒体老师的天性就是爱怼,爱批评,爱逼逼,但是长期的自我感觉良好,就让我们的批判精神,只对外,不对内,从不自我批评,只看别人不顺眼,从内心深处开始认为自己真的牛逼无敌,可以君临天下,指点江山,见人就开始讲课,教企业家做事。
比如在媒体第一城北京,每晚大小饭桌酒局上,哪天不上演一群老登给小崽子们上课的好戏?当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不得再被回忆几万遍?
靠,说了半天,我怎么感觉在说我自己,哈哈,每个人都年轻过,我曾经的确也如此傻X过,但是最近几年,我不敢了,尤其搬家到杭州后,见到老少爷们,都是点头哈腰,大哥,小姐姐,我们能不能交流一下,您先说说您的观点,我思考一下,我再说我的观点,对,您没听错,我一个浪荡不羁的人,开始学会说您了,我开始学会反向PUA。
当然,我是希望自己越来越真诚的,都快四十岁了,还能骗啥?姑娘们也看不上你了,脑子转的也越来越慢,认知再过几年怕是也卖不出去了,用真诚留下几个朋友,最好,我现在见人,绝对不会再说假话,最多不说话。
其实无论是公关对媒体,还是媒体对公关,真诚永远是王道,上了年纪,虚情假意一眼就识破,太多的人酒桌上跟你是兄弟,心挖出来给你都行,第二天可能微信就不回你了,这种案例,每天都在发生。
索性,我还不如在仅有的交流中,犯贱,直接问对方,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最讨厌的我的地方是什么,你觉得我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否则浪费一晚上时间听彩虹屁,何必呢?
多年以来,我自己一直有一个原则,认人不认企业,企业是宏大的概念,一朝天子一朝臣,极少数企业能有价值观的薪火相传,在我们不长的人生里,能有一些既谈得来,又有生意可做的朋友,还要什么自行车?这已经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了,相当于娶了一个貌美如花,还给你赚钱花陪你彻夜长谈的顶级媳妇。
我很幸运,我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二十出头认识,现在快四十岁了,依旧感情如初,无论在人生得意还是不称心的时候,他们一直都在,喝多想到,必然泪流满面,心掏出来,酒劲上,可能也行。
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江湖,传播圈也不是什么独立独行的圈子,总有一些年轻人认为,没有钱,传播的工作就做不下去,当然,如果真的一毛都没有,那生意都做不了,还谈什么传播,但在有限的预算里,懂得什么叫感情的人,和只认钱的人,做出来的效果是绝然不同的,被注入感情的传播,和冰冷的金钱媒体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误会,那就是质和量。
你到底是要追求媒体关系的量,还是要追求媒体关系的质,宁缺毋滥这个道理,在公关传播上一定是真理,在市场传播上不一定好用。
你想要一个人,认认真真的花时间研究你的企业,成为观察你的专家,给你媒体的第三视角,那就需要尊重时间,用时间去换认可,最终形成一个属于一家企业真正的媒体智囊团,这个事情,3Q大战之后,腾讯就一直在干,很多人认为腾讯的公关做得不好,但是只是看到了皮毛,这家低调的公司,在背后使出的内功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同样而为的还有华为。
量往往就是质的反义词,任何一个人,以及一个组织,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追求质,就很难保障量,这几年,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在出了问题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了,原本看似热闹的媒体关系矩阵,瞬间分崩离析,就是一味追求量的结果。
量的事情,交给市场部,公关只对质负责。
现在的车圈发布会,一开就是几千人聚会,都叫媒体老师,这里面其实有巨大的误解,流量博主就是流量博主,媒体就是媒体,应该分开来弄,简单粗暴的装到一个池子里,谁也不高兴,小美女们嫌弃媒体老师身上一股老人味儿,媒体老师们又嫌年轻们全是花瓶。
一堆人,是卖认知的,一堆人,是卖流量的。
最后,其实想谈一谈互相珍惜的事情,世界现在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能互相看得上的朋友越来越少,而互骂傻X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实在圈子里混久的人都知道,有两种杀熟普遍存在,一个是公关杀熟媒体,一个是媒体杀熟公关,杀熟其实最伤感情。
兄弟张三去某家企业做VP或者总监了,马上先送他几个负面为敬,兄弟李四去某家企业做VP或者总监了,先给不友好的媒体来一圈合作。
这其实,都是很奇葩的行为,士为知己者死,何时变成了,士为害己者死,这种潮流之下,产生了一大堆神奇的现象,有些人越是散德行,越是有人买单,耍的就是一个个性,认认真真给你做点东西吧,却放在一边不吃,非要去吃那臭哄哄的臭豆腐,也有可能是我不懂吧,闻着臭吃着香。
当然,说千道万,一切的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到价值观上,一个邪恶的企业,如果朋友太多,这就会是一种对社会的巨大威胁,一个正直的企业,如果邪恶的朋友太多,最终也会误入歧途。
企业上了年纪,和人上了年纪之后,都要追求一个行得端走得正,付钱办坏事、收钱办坏事,那是黑社会才做的事情。
长征两万五千里为什么能走完,核心还是,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组织,做正确的事,有正确的人。
邪不压正,没有捷径,看山,敬畏你身边每一个不起眼的人和事。
我昨天晚上送一个朋友去机场,她说她将来要去另外一个国家生活,想要开一个烘焙店,她说估计退休后的朋友,会少很多,我说挺好的,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一个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你会在你的烘焙店里找到新的朋友,老的朋友,真的爱你的,会专程,不远万里,搭乘飞机去看望你,甚至不提前通知你,只是坐在你的店里,远远看着忙碌的你,吃一口你做的巧克力慕斯,然后默默离开。
因为在真正的朋友心中,你幸福开心,我也就幸福开心,心与心,无需多言,一直连在一起。
同理,当你内心里,不希望一个人好的时候,这个人,注定不是你的朋友,嫉妒心不存在于朋友之间。
来源:一口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