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旅3.0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拍照留念”式的浅层打卡,而是渴望一次真正能够“走进去、沉下去、带得走”的文化体验。在这场由内容驱动、体验为王的新浪潮中,有一个名字频频出现在行业语境中——虞炳,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首席创意官、副总裁,被誉为“文旅界的创想狂人”。
在文旅3.0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拍照留念”式的浅层打卡,而是渴望一次真正能够“走进去、沉下去、带得走”的文化体验。在这场由内容驱动、体验为王的新浪潮中,有一个名字频频出现在行业语境中——虞炳,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首席创意官、副总裁,被誉为“文旅界的创想狂人”。
从2000年开园至今,中华恐龙园历经二十余年依然保持热度不减、创新不断。在许多主题乐园相继陷入“生命周期瓶颈”的当下,它为何能始终保持生命力?答案藏在虞炳构建的叙事逻辑里。他提出:“空间即剧本”,将戏剧手法注入装置艺术,打破传统展陈的单一叙述逻辑,用情节推动空间、用角色点燃场景,将整个园区打造为一部可以“游走其中”的沉浸式剧本。
拆解狂人“工具箱”:戏剧手法构建四维叙事体系
“人文内核是剧本,景区场域是舞台,物理装置是载体,科技艺术是手段”,四者交融,让恐龙文化从静态展示跃升为动态史诗,这正是虞炳用戏剧思维构建的四维叙事体系。
传统主题乐园的装置艺术往往止步于“可看”,而虞炳团队打造的“装置剧场”却实现了“可玩、可感、可互动”。在恐龙园,每一处装置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可移动的机械恐龙不仅是景观,更是剧情推进的关键角色;火山爆发装置不只是特效秀,而是整个“恐龙末日”叙事的高潮触发器。AR交互、智能光影等科技手段不再是炫技,而是让游客自然融入故事的"隐形导演"。
△中华恐龙园崖壁光影秀《峡谷勇士》
而这一切的根基,是虞炳对人文内核的深度挖掘。“绿色愿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恐龙灭绝的生态寓言,让游客在冒险中自然领悟环保理念。当孩子们为拯救“恐龙蛋”而合作解谜时,“生命共同体”的种子已悄然种下。这种文化记忆的戏剧化转译,正是恐龙园长盛不衰的灵魂所在。
爆款“剧目”背后:从《D秀》到《生命之声》的沉浸哲学
《D秀》和《生命之声》作为恐龙园两大标志性装置秀作品,以高科技装置艺术为载体,将“绿色愿景”与“生命叙事”生动诠释。
夜幕降临之际,《生命之声》中001号巨型机甲恐龙被激活,配合恢宏的交响乐章与精细的光影编排,唤醒人类对生命本源的敬畏。而《D秀》以其沉浸式光影体验和深度叙事结构,展现从恐龙灭绝到未来文明的演化旅程,为观众描绘了一幅跨越亿万年的生命长卷。
△地标装置-001号巨型机甲棘龙《生命之声》
△奇幻光影装置大秀《D秀》
这两大爆款项目背后,是虞炳团队坚持“文旅戏剧思维”理念的落地实践。他们打破传统观演界限,用科技作为媒介、叙事为核心,引导游客在感官刺激中实现情感共鸣与思想觉醒。金字塔光影装置、无人机编队、水雾投影等多维技术的叠加,不仅呈现了极致的视效冲击,更成为绿色愿景的艺术载体,传递出恐龙园集团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探索。
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体验哲学——以情动人,以景融情,借“秀”言志,唤醒人们对自然、生命与未来的深层次思考。
戏剧装置的商业价值:从“艺术场”到“消费场”
虞炳并不止于做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更是精于将艺术转化为商业的操盘者。基于“戏剧+装置+科技”逻辑的“装置剧场”,成为游客愿意停留、乐于传播、愿再重游的情感锚点。装置所附带的IP价值、主题衍生商品与角色联名,以及不断延展的多场景适配能力,共同构建了一个高粘性的内容变现闭环。
△态度装置系列-《初声》、《溯源》
与此同时,他也洞察行业运营瓶颈,通过模块化与标准化的设计方法,使“装置剧场”具备跨场景落地能力与可持续运营价值。每一件“戏剧装置”既是一处情绪场所,也是一种可被多点部署的文旅内容单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新能源”。
从“沉浸叙事”到“体验哲学”,从“戏剧驱动”到“内容闭环”,虞炳用一部又一部“可以走进的剧本”,拓宽了文旅内容的边界。未来,他将继续沿着“叙事+科技+文化”三核驱动路径,探索文旅产业的更多可能性——让装置不仅承载游客的脚步,更承载思想、共鸣与未来。
中华恐龙园的故事,仍在上演,而“文旅界的创想狂人”虞炳,正在用戏剧与情怀,重塑我们与空间、与生命、与文明的连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