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道场:那些藏在日常里的修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03:09 2

摘要:常听人说“修行”,总觉得这是寺庙里和尚念经、道观中道士打坐才做的事,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其实,修行没那么玄乎,它就藏在我们每天刷牙洗脸、上班挤地铁、和家人拌嘴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里。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道在屎溺”,意思是再高深的道理,都能在最普通的生活细节里找到

常听人说“修行”,总觉得这是寺庙里和尚念经、道观中道士打坐才做的事,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其实,修行没那么玄乎,它就藏在我们每天刷牙洗脸、上班挤地铁、和家人拌嘴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里。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道在屎溺”,意思是再高深的道理,都能在最普通的生活细节里找到影子。

早上被闹钟吵醒,迷迷糊糊爬起来,这时候的反应就是一场修行。有人被吵醒就心烦气躁,摔枕头砸闹钟,把起床气发泄在家人身上;有人却能揉揉眼睛,伸个懒腰,对新的一天说声“早安”。《礼记》里讲“礼从宜,使从俗”,说的就是做事要顺应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态。早起这点小事,能心平气和对待,就是在修“心”。像苏轼一生被贬多次,换作别人早就怨天尤人,可他却能在困境中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就是在无数个类似的日常中修炼出来的。

做饭也是修行的好机会。切菜时,如果心里想着工作上的烦心事,手忙脚乱,不仅容易切到手,做出来的菜也没滋味。相反,专注感受刀刃和食材接触的触感,听着“哒哒”的切菜声,把每一片菜叶都洗净,每一块肉都切均匀,这就是在修“专注”。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和炒菜道理相通,都需要用心和专注。就像《齐民要术》里记载了各种烹饪方法,背后体现的是对生活的敬畏和认真。把做饭这件小事做好,带着诚意对待每一顿饭,就是在滋养自己和家人的身心。

和人相处,更是处处都是修行的考场。在公司和同事意见不合,是当场拍桌子争吵,还是先冷静下来听听对方的想法?在小区里和邻居因为停车位闹矛盾,是得理不饶人,还是互相体谅各退一步?《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个字,道破了人际交往的真谛。明朝的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他在和人交往中,始终秉持着真诚和理解。有一次,他平定叛乱后,没有大肆杀戮,而是尽量安抚百姓和叛军,用仁爱之心化解矛盾。我们普通人在生活里,能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不轻易发脾气,不恶语伤人,就是在修“德行”。

下班回到家,窝在沙发上刷手机,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这时候也有修行的契机。是被各种短视频、娱乐新闻牵着走,越刷越焦虑,还是能放下手机,读几页好书,或者和家人聊聊天?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每天都会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虽然不用像古人那样严格,但每天花点时间回顾一下当天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说错话、做错事,哪里做得好,哪里还能改进,这就是在修“自省”。就像曾国藩写了一辈子日记,在日记里剖析自己,不断改正缺点,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照顾家人同样是一场修行。父母年纪大了,生病时耐心地照顾他们,不嫌弃他们行动迟缓、唠叨;孩子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也能心平气和地沟通,而不是一味指责打骂。《孝经》里说“孝子之事亲也,居者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照顾家人,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像黄庭坚,虽然身居高位,却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毫无怨言,这种孝心就是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修炼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能对家人多些耐心和关爱,就是在积累幸福的能量。

生活中的修行,不是要我们脱离现实,去追求什么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是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中,修炼自己的心性、品德和智慧。它不需要专门找个清净的地方闭关,也不需要穿上特定的服装。吃饭时好好吃饭,走路时好好走路,工作时认真工作,待人时真诚待人,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带着觉察和善意去生活,这就是最好的修行。当我们不再把生活和修行割裂开来,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早就走在了修行的路上,每一个当下,都是成就更好自己的机会。

来源:舒哥铸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