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写字楼楼下的面包店里,随意拿起一个看似普通的产品,价签上的数字都会令人恍惚:98元的生吐司、128元的黑山吐司......甚至连蛋挞都被冠上了“爱马仕”的名号。
“月薪两万,吃不起面包。”这句自嘲式的网络热梗,如今成了无数都市白领的真实写照。
在写字楼楼下的面包店里,随意拿起一个看似普通的产品,价签上的数字都会令人恍惚:98元的生吐司、128元的黑山吐司......甚至连蛋挞都被冠上了“爱马仕”的名号。
当便利店的短保面包轻松突破18元、网红店随手三个面包售价破百时,这届年轻人突然发现:
曾经在街边2元管饱的朴素碳水,已经蜕变成了需要瞻仰价签的轻奢品。
面包价格“贵族化”
从碳水到奢侈品的魔幻蜕变
面包的“贵族化”并非空穴来风。
在上海静安寺商圈的某网红面包店里,一块标着“意大利黑松露全麦欧包”的面包售价高达68元,重量不过300克,细算下来每斤约113元,而这个价格足以买到优质的进口牛排。
B&C( BUTTERFUL & CREAMOROUS)的招牌惠灵顿牛排牛角包,58元一个、还有UH祐禾的黑松露火腿吐司35元/个、JOJO丹麦下午茶的草莓奶油塔39元/个……这些价格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的一顿正餐成本。
就连二三线城市也未能幸免“面包刺客”的横行,红豆面包、曲奇等基础烘焙产品纷纷突破15元大关,价格直逼一线城市。
在社交平台上,对“面包刺客”的吐槽此起彼伏。
微博上一项34.4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0%的网友能接受的面包价格在10元以内,而能接受20元以上的不足10%。
但现实情况是,一线城市30元以上的面包占比近四成,超市预包装面包价格涨幅近100%。
曾经400克6.8元的切片面包,如今减量至320克却售价8.5元,变相涨价30%。此前盒马推出的“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以16.9元/片的价格冲上热搜,被部分消费者戏称为智商税。
现下我国的烘焙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分化:2023-2025年县域5元以下烘焙订单增长167%,而一线城市网红店的订单量却下降11%。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已突破6110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8500亿元。其中30元以上高端面包占比从2020年的12%飙升至2024年的38%。
●图源:小红书
市场繁荣的背后,是面包价格的持续飙升和消费群体的割裂。
近年来,消费者的心态已经悄然改变,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饱腹,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在小红书上,有人晒出人均60元的B&C购物袋,称其性价比超高,而另一部分人则转向2元菠萝包等平替。
消费分化的加剧,说明面包已经从单纯的食物,变成了阶层符号。而情绪价值与性价比的撕裂,则是面包“贵族化”的缩影。
为什么面包越来越贵?
面包价格的疯涨,绝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看,烘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轻奢化革命。
各大网红品牌深谙“命名即溢价”的法则。
从“巴布卡”“欧坦得”到“咕咕霍夫”,这些外语直译或自造的面包名,构建了理解门槛、营造了高级感,同时筛选出了愿为"文化附加值"买单的客群。
例如盒马的欧坦得酵醒系列,不过是用了酸面团工艺,却因名字自带正统性暗示,其售价便高出普通面包3倍。
店铺装修也是涨价的“合理”理由。
B&C以黑金色调搭配巴洛克吊顶,将面包店打造成“法式珠宝盒”;Paper Stone Bakery用石窑烤箱和砖块纹路墙面,传递“匠人精神”......
高大上的背后,设计成本其实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有品牌财报显示,门店装修费用占初期投入的40%以上,便是佐证。
饥饿营销更是屡试不爽的一招。
B&C的惠灵顿牛排牛角包限购1个且不打折,催生了排队数小时的黄牛代购;武汉“不晚”面包开团3分钟排号超3000,消费者为抢购定闹钟拼手速。
“稀缺即珍贵”的心理让消费者一哄而上,而品牌策略在放大面包社交属性的同时,更将其包装成了朋友圈的社交货币,让面包逐渐脱离了食物的本质。
纽约贝果博物馆将艺术家插画印在包装袋上,B&C的绿色购物袋在二手平台被翻炒至百元,成为潮流身份的象征,网络上也不乏“背着B&C的袋子走在街上,比拿杯星巴克更有面子”的言论。
●图源:小红书
但是客观来讲,成本端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2022-2024年,国内面粉价格涨幅达30%,黄油因气候和奶源问题暴涨超30%,进口面粉价格更是普通面粉的5倍。
而一线城市门店租金年均超百万元,人工成本(面包师月薪8000元起)和营销投入(如社交媒体推广、KOL种草)则进一步推高了定价。即便如此,某些网红品牌的毛利率仍然高达65%。
营销费用占比远超原材料成本,就说明涨价的核心驱动力并非单纯的成本上升,而是资本与消费主义的合谋。
中产都吃不起面包了?
当面包成为中产的奢侈品时,行业的隐忧也在逐渐显现。
一方面,是高成本与低复购率的矛盾暴露。
贵价面包依赖“打卡尝鲜”,但高频复购率低,难以摊薄成本。例如,B&C日均单店业绩虽能达到7-10万元,但客单价却超百元,复购周期使其可持续性存疑。
曾经风光无限的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等新中式烘焙品牌,因同质化严重和过度营销而迅速衰落,虎头局甚至因资金链断裂破产清算。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另一方面,行业标准化的缺失,开始让消费者对“高价=高品质”产生怀疑。
例如部分商家宣称72小时发酵工艺,实则使用冷冻面团;用植物奶油替代动物奶油,却标榜天然原料......信息的不对称和负面舆情,在逐渐损耗着消费者的信任。
与此同时,消费观念的分化正在重塑市场格局。
像“轻森面包”这样日销千个的2元面包店的崛起,开始倒逼行业回归理性;而醒悟的消费者也开始用脚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图源:小红书@天天瞎溜达
未来的烘焙行业,面临着艰难的转型。
一方面,精品烘焙需要平衡成本与品质,避免陷入“快时尚”陷阱。
高频推新虽然能制造热度,但爆款生命周期往往只有半年,会透支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瓶颈制约着规模化扩张,手作现烤模式难以复制,而中央厨房又会损害“新鲜度”等核心卖点。
以新中式烘焙品牌为例,快速扩张导致的品控下滑、成本失控已经成为行业普遍难题。
由此可见,精品烘焙本质上是小而美的生意,高人力、高租金注定难以快速普及。
面包自由与中产焦虑
月入两万吃不起面包,本质上是中产生活成本失控的缩影。
房租等刚性支出已经挤压了消费空间,面包、咖啡等轻奢品的疯涨,不仅让他们陷入到消费升级的焦虑之中,而且放大了收入增长停滞与消费主义膨胀的深层冲突。
消费分化的背后,更是中产对体面生活的执念与实际购买力的博弈。
当面包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精致生活的考核指标、朋友圈里的生存尊严时,犹豫要不要付款的年轻人,他们纠结的不是一块面包的价值,而是自己是否活成了社会所定义的成功模样。
●图源:豆包AI
站在行业的十字路口,面包的“贵族化”或许只是短暂的泡沫。
真正的面包自由,或许不在于价格标签,而在于消费者能否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
当理性回归,消费者对质价比的需求将会主导市场。毕竟,面包的本质终究是饱腹与幸福,而非阶层符号。
当潮水退去,那些靠营销堆砌的高价品牌终将褪色,而真正受大众喜欢的一定是那些尊重食物本质、平衡价格与品质的“面包守护者”。
来源:品牌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