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百废俱兴,物资匮乏,而当时的甜食、糖果什么的,更是想都不要想,普通人家根本吃不起更买不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百废俱兴,物资匮乏,而当时的甜食、糖果什么的,更是想都不要想,普通人家根本吃不起更买不起。
没曾想,也是在这个时候,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名叫“伊拉克蜜枣”的食品,一块钱一斤,含糖量高达70%,当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喜欢吃,经济又实惠。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伊拉克蜜枣却从市场上消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曾经被无数国人喜欢的食物销声匿迹了呢?
伊拉克蜜枣,盛产于西亚和北非,还有伊拉克、伊朗等国家,是当地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而它之所以能这么火爆,原因就是这种枣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温度、水分适宜,就能够大量的产出。
当地人们会在伊拉克蜜枣长熟之后摘下来直接食用,枣的味道甘甜,而且还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口感沙沙软软的,老人、大人、小孩子都喜欢吃。
二十世纪中期,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各种物资十分紧缺,糖果类食品非常罕见,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甜食的需求,政府包括贸易商都开始寻求更经济实惠的替代品。
当时中国和伊拉克关系不错,当地的枣自然引起了中国进口商人的注意,甜,只是伊拉克蜜枣最不值一提的优点,最关键的是它足够便宜,在当时中东地区非常普遍,因此经过一系列的商务谈判后,最终引入了这种味美价廉的枣子。
不出所料,伊拉克蜜枣经过质检并且进入中国之后,大获成功,男女老少都把它当成糖果的替代品来吃。
除了伊拉克蜜枣之外,还有来自阿尔巴尼亚的香烟、古巴的糖等等,随着越来越多国外商品的入驻,让中国民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要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这款吃了就难以忘怀的伊拉克蜜枣。
一个南方的网友曾经在网上分享过,在他小的时候,外婆就会用伊拉克蜜枣给孩子们蒸馒头吃,因为孩子们不喜欢吃白面馒头,外婆就想办法把枣包进馒头里,做出来的馒头带着枣独有的甜香,孩子们很喜欢吃。
市场上,伊拉克蜜枣不光可以作为直接食用的零食销售,很多小商贩还会大量采购,把它做成低成本糖果的原料,步骤就是晒干、磨成粉末,然后制作成各种各样美味的甜食。
因为当时物资匮乏的缘故,寻常人家吃不起糖果,于是就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伊拉克蜜枣或者由其制成的甜食。
七十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开始售卖伊拉克蜜枣,原因是当年中国对伊拉克进行了援助,为了还债,他们索性对中国出口大量的椰枣,老一辈人印象很深刻,当年这种枣最早的时候卖3毛钱一斤。
大块大块黏在一起的枣,买的时候还要用锤子敲开,一口一个,吃着特别过瘾,这是多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记忆?实在是让人难以忘怀。
有人把伊拉克蜜枣当成粮食,也有人把它当成零食,渐渐地,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那究竟是什么时候起,伊拉克蜜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呢?
多年后,一个网友终于分享了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也将伊拉克蜜枣消失多年的真相道了出来。
原来当初很多人都反映,自己吃了伊拉克蜜枣之后患上了乙肝,不光他一个人,家里的老人、孩子乃至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是如此,因此他们便把问题归咎于伊拉克蜜枣。
随着谣言愈演愈烈,伊拉克蜜枣的销量骤降,加上当时已经出现了更多不同类型的甜食,因此这一外来食物就逐渐被人遗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原来,伊拉克蜜枣通常是散装的形式出售,这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按需购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卫生问题,这些枣都摆在摊位上,尘土飞扬,风吹日晒的,难免会夹杂着其他物质。
而且这种枣的保质期很长,当时的摊贩也没有存储的意识,因此就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细菌和尘埃,导致不少消费者在吃了伊拉克蜜枣之后出现肠胃不适以及消化不良的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上海地区爆发了甲型肝炎疫情,伊拉克蜜枣成了“罪魁祸首”,尽管后来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亲自下场辟谣,可还是没有挽回伊拉克蜜枣的销量,也让这个曾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食物几乎消失。
因为有传播肝炎的说法,大量的伊拉克蜜枣被送到酒厂做原料,路上也有调皮的孩子会捡起那些掉落的枣赶忙塞进嘴里,被及时赶到的家长狠狠批评一顿。
那么,伊拉克蜜枣是否真的消失在中国市场了呢?答案是没有。
现如今,很多电商平台都有售卖伊拉克蜜枣的,并且它仍然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食物,也是他们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但因为在中国的价格较高,因此受众很少。
归根结底,伊拉克蜜枣的消失,是因为未经证实的谣言,但它带走的不光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代人的记忆,现如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数不清的枣以及各种新鲜的食物,但是记忆中的那份甜,却再也没有了......
你们的童年回忆中,还有哪些曾经红极一时却消失了的东西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参考资料:
来源:ric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