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8年4月至5月,我党江苏省委领导南通、如皋、泰兴、靖江等县农民发起武装暴动(史称“通如泰五一农民暴动”),因敌强我弱失败。1929年冬,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将分散于通如泰地区的游击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1大队”,由何昆、李超时等指挥。1930年
1928年4月至5月,我党江苏省委领导南通、如皋、泰兴、靖江等县农民发起武装暴动(史称“通如泰五一农民暴动”),因敌强我弱失败。1929年冬,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将分散于通如泰地区的游击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1大队”,由何昆、李超时等指挥。1930年3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复成立红14军,4月3日在如皋贲家巷举行建军大会,全军约1,300人,隶属中共通海特委。
军部领导成员:军长何昆(化名李维森),政委李超时,参谋长薛衡竟(兼军事教官),政治部主任余乃诚,军事特派员徐德、黄火青,军部秘书:张爱萍(后兼第2大队副大队长)。
直属部队:启东游击大队(1930年4月组成) 大队长杨思公,政委:刘志成。
第1支队(1930年春出南通地区农民武装组成的第1大队改编而成)-支队长刘廷杰,政委:仇建忠。下有第1大队:大队长不详;第2大队-大队长陈宗恒,副大队长冯步洲、张爱萍(后)。
第2支队(1930年春由如皋、泰兴地区农民武装组成)-支队长:秦超,政委:黎时中(化名王益之)
军部领导成员:军长何昆(1930年4月牺牲后,由李超时代理), 政委李超时(兼),参谋长薛衡竟,政治部主任余乃诚,军需处长:陈国藩。
(1930年夏红14军失败)
第1师(原第2支队改编,活动于如泰地区)-师长何昆(兼)、张世杰(后接任) ,政委黎时中,参谋长:曹玉彬。
第2师(原第1支队改编,活动于通海地区) -师长秦超,政治部主任陈雪生,第4团团长:唐楚云
其他武装:泰兴赤卫队-队长戴奎(1930年5月编入红14军),如皋镇涛游击队-队长叶胥朝。
注:黄火青,在1930年5月,他奉命离开通如泰地区,调往上海接受新任务(参与中央军委兵运工作),未再返回红14军。张爱萍,1930年4月红14军整编后,其职务未再明确列入军部或师级序列,1930年6月,因苏区斗争形势恶化,受江苏省委派遣前往上海,后转入中央苏区参加红一方面军。
何昆烈士
1.何昆,曾化名李维森(1898—1930.4.16)籍贯湖南永兴。出身贫农,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与林彪、刘志丹同期受训。1926年随叶挺独立团北伐,汀泗桥战役中负伤。1927年秋收起义后,受中共中央派遣赴江苏开展武装斗争。
1929年冬化名“李维森”进入通如泰地区,整合分散游击武装。1930年3月率部连克如皋四甲坝、南通二窎等要地,创建横跨三县的红色区域。4月16日指挥老户庄战斗时,手持机枪冲锋时身中七弹牺牲,临终仍高呼:“冲!革命必胜!”1957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如皋贲家巷红十四军建军纪念碑镌刻其事迹,碑文由张爱萍将军亲题。
李超时烈士
2.李超时(1906—1931.9.19)籍贯江苏邳县。出身书香世家,1926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入党。1927年秋返苏北组建邳县特支,发展党员逾200人。1929年任中共通海特委书记,主持制定《游击战争行动大纲》,整编游击队为4个支队。1930年4月红14军成立后,于《通海红旗》发表《告工农群众书》,首倡“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纲领。1931年6月在镇江被捕,狱中写下《告难友书》:“共产党人骨头硬,革命自有后来人。”9月19日于北固山刑场高唱《国际歌》就义,年仅25岁。
3.薛衡竟(1903—1930.9)籍贯江苏如皋。1927年2月组建如皋西乡首支农民自卫队,1928年率3000农军发起五一暴动,攻打文武殿未果后转入地下。1930年4月制定《红14军编制草案》,于卢家庄战役中运用“声东击西”战术全歼敌保安连。同年9月部队溃散后潜藏磨头镇,因叛徒告密被捕,囚车上疾呼“红军精神不死”后慷慨就义,遗体由群众密葬。
4.余乃诚(1904—1930.10)籍贯湖北汉川。黄埔四期政治科毕业,与伍中豪、段德昌同窗。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叶挺部连指导员。1930年4月制定《红军纪律十条》,严明“不取群众一针一线”铁律,并创办随营学校培养政工骨干40余人。同年10月在黄桥突围战中身中数弹殉职,仅存黄埔军校毕业证章(泰兴革命纪念馆藏),印证其戎马一生。
5.徐德(1903.5—1930.5.21)籍贯江苏海门三阳镇(今属启东市)。1925年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入党,五卅运动中印刷革命传单。1927年返乡组建海门东沙农民协会,发展会员1700余人。1929年设计南通—上海地下兵站网络,输送党中央支援的17支驳壳枪。1930年4月培训爆破队,用“陶罐炸弹”炸毁南通二甲镇敌碉堡。1930年5月率敢死队诱敌,双腿炸断后捆机枪于树射击,毙敌13人,临终高呼“向北突围!”。在海门烈士陵园墓中存半截皮带,如皋搬经镇立有其殉难纪念碑(粟裕大将题词)。
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江苏地区领导的重要革命武装。这支英雄部队在强敌环伺、条件极端艰苦的险境中,以血肉之躯点燃了苏北大地上的红色星火。他们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通海如泰苏区,颁布江苏首部《土地法大纲》,为穷苦农民争得生存希望;转战南通、如皋、泰兴等七县,牵制国民党数万兵力,有力策应了全国革命斗争。
尽管因敌我力量悬殊,红14军仅存半年便悲壮失败,但千余名将士的鲜血浸染了江海平原,他们的信念与牺牲为后来新四军东进、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播下了不灭的火种。这支铁血之军虽短暂如流星,却以无畏的冲锋照亮了黑暗长夜,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火种永不熄”的铮铮誓言。
来源:恰同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