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女子因糖尿病去世,生前天天打胰岛素,为什么人还是走了?

B站影视 2024-11-21 13:47 2

摘要:孙琳的女儿小佳今年19岁,正是青春洋溢的时候,可是最近,她的笑容似乎少了些许光彩。家里的相框里还摆着母女俩的合照,孙琳一头温柔的长发,笑容灿烂,手里拿着刚做好的蛋糕,那是她最喜欢的甜点。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孙琳的女儿小佳今年19岁,正是青春洋溢的时候,可是最近,她的笑容似乎少了些许光彩。家里的相框里还摆着母女俩的合照,孙琳一头温柔的长发,笑容灿烂,手里拿着刚做好的蛋糕,那是她最喜欢的甜点。

可是现在,这个最爱甜食的女人再也不能给女儿做蛋糕了。

一个月前,孙琳突然病危,抢救无效离世。她的离去让家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她已经严格控制饮食,每天都按时注射胰岛素,为什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

小佳翻着母亲留下的日记,试图寻找答案。孙琳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患糖尿病后的点点滴滴。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小佳感到不安:母亲在几个月前写道,“最近总觉得头晕、乏力,有时候注射胰岛素后反而觉得更不舒服,是不是我用错药了?”小佳的眼泪不自觉滑落,她从未想过,母亲的病情竟然比自己想象得更复杂。

孙琳的故事并不罕见。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和孙琳一样,认为只要按时注射胰岛素,病情就能被完美地控制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的代谢疾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的关键不只是注射胰岛素,还涉及全面的日常管理。而一旦在某些细节上出现疏漏,便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孙琳的情况其实是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低血糖并发症。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敌人”只有血糖高,但实际上,低血糖可能更致命。对于长期注射胰岛素的人来说,低血糖的风险无处不在。孙琳的丈夫回忆说,她有时会因为工作忙碌而错过正餐,但胰岛素却从不间断。

有一次,她在家中用完胰岛素后,因为头晕摔倒,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送医。这些情况让人后怕,如果没人及时发现,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医生在分析孙琳的病例时指出,她的死亡可能与多次低血糖昏迷有关。长期反复的低血糖会对大脑和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损伤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孙琳的身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拖垮了。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远远不止“控制血糖”这一件事。胰岛素的使用确实是很多糖尿病人离不开的救命药,但错误的用药方法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却可能把“救命药”变成“催命符”。孙琳生前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晨会根据前一天的血糖值自行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这种做法看似合理,却暗藏危险。血糖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等,仅凭一天的数据调整剂量,很可能导致用药量过多或不足。

医生解释,糖尿病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胰岛素的帮助,更需要系统性的健康管理计划。比如,定期监测血糖只是基础,还要关注血脂、血压、体重等多项指标。

更重要的是,患者和家属必须足够了解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低血糖的应急处理方法。很多人像孙琳一样,并不知道低血糖发作时的正确应对措施,比如,身边随身携带一些糖果、葡萄糖片或者含糖饮品,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救自己一命。

孙琳的丈夫也提到,她在饮食上虽然尽量少吃甜食,但有时候会因为“干活累了”而多吃一些含淀粉的主食。事实上,这样的饮食习惯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高淀粉类食物可能让血糖短时间内飙升,再加上胰岛素的作用,容易导致血糖的剧烈波动。这样一上一下的“过山车”式血糖变化,对身体的伤害比持续的高血糖更严重。

小佳后来慢慢接受了母亲的离去,但她也从母亲的经历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检查血糖。她还劝说家里的亲戚朋友,尤其是中老年人,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糖尿病并不是“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它可能埋下无数隐形的炸弹,随时可能爆发。

孙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悲剧,也是一种警示。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轻视。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不仅仅是依赖药物,而是通过科学的管理让身体保持平衡的状态。或许,这才是对孙琳最好的纪念。

来源:中医孙晓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