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拉开了春秋时代的大幕。曾经高高在上、号令天下的周王室,此时已威风不再,恰似那落日余晖,光芒渐弱 。分封制如同摇摇欲坠的大厦,开始逐步瓦解,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眼睁睁看着诸侯们势力崛起,曾经的 “天下共主” 沦为了一个空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拉开了春秋时代的大幕。曾经高高在上、号令天下的周王室,此时已威风不再,恰似那落日余晖,光芒渐弱 。分封制如同摇摇欲坠的大厦,开始逐步瓦解,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眼睁睁看着诸侯们势力崛起,曾经的 “天下共主” 沦为了一个空有名号的象征。
在这个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时代,各个诸侯国就像逐鹿中原的勇士,为了自身的利益你争我夺。他们或是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与人口,或是为了获取周天子昔日享有的政治与经济特权,兼并战争此起彼伏,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齐、楚、秦、晋等大国脱颖而出,成为了时代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天下的局势。
楚国,这个位于南方的强国,在楚成王的领导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楚成王极具雄才大略,他选贤任能,大力整军经武,使得楚国的国力蒸蒸日上。楚国不仅拥有强大的正规军,还创建了东广、西广、东宫等禁卫军,军事力量令人瞩目。楚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渐延伸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流域,众多中小国家如郑、蔡、魏、宋、鲁等,都纷纷在楚国的强大威慑下,选择依附于它 ,楚国隐隐有称霸中原之势。
而在北方,晋国在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重耳的人生堪称一部传奇,他曾被迫流亡在外长达十九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辗转于各个国家,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也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见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公元前 636 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晋国,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史称晋文公。他深知晋国百废待兴,于是重用狐偃、赵衰、先轸等一干贤能之士,在国内大力推行改革。他推行 “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 的政策,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只看才能,使得晋国的朝堂之上人才济济;他还推行 “通商宽农” 的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晋国经济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同时,他注重军事建设,整顿军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使得晋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对外,晋文公高举 “尊王” 的大旗,以周天子的名义行事,赢得了其他诸侯国的尊重与信任。当周襄王被其弟叔带逐出周都,逃至郑国时,晋文公果断出兵,护送周襄王回都,周襄王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赐给他 “南阳之田”。这一举措不仅让晋文公获得了 “尊王” 的美名,在诸侯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还为晋国赢得了进出中原的捷径,晋国的势力开始向中原地区渗透 。
随着晋国的日益强大,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楚国一心想要称霸中原,而晋国的崛起成为了它最大的绊脚石,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触即发。尤其是在对宋国的控制权上,双方互不相让,冲突不断升级,一场决定中原霸权归属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
公元前 634 年,楚国大军压境,兵锋直指宋国。宋国本是楚国的盟国,但因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受宋襄公的礼遇,心怀感恩的宋国在晋文公即位后,毅然叛楚归晋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楚国。楚成王派出令尹子玉为主帅,联合陈、蔡、郑、许等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宋国进发,将宋国都城商丘围得水泄不通,宋国危在旦夕。
此时的宋国,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困兽,孤立无援,无奈之下,只能向晋国发出求救的信号。宋国使者心急如焚地赶到晋国,向晋文公陈述了宋国的危急情况,请求晋国出兵相救。晋文公接到宋国的求救信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救宋一事,绝非轻而易举。
一方面,楚国势力强大,此次又是联合多国共同攻宋,楚国的军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而晋国若直接出兵救援宋国,不仅要长途跋涉,劳师远征,还极有可能陷入楚国精心布置的包围圈,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另一方面,晋国刚刚兴起,虽然在晋文公的治理下,国力有所增强,但与楚国相比,在实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贸然出兵,一旦战败,不仅会让晋国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还可能会让晋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成为其他诸侯国的笑柄。
然而,若不救宋,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后果。宋国曾在晋文公流亡时给予他帮助,这份恩情晋文公一直铭记在心,若此时对宋国的求救置之不理,无疑是忘恩负义之举,这将严重损害晋国的声誉,让天下人对晋国失望,也会让其他诸侯国对晋国的 “仁义” 产生怀疑,从而失去人心。而且,宋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晋国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若宋国被楚国吞并,楚国的势力将进一步扩张,晋国将失去在中原地区的重要盟友,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楚国称霸中原的野心也将更加容易实现,这对晋国的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这关键时刻,晋国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中军元帅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报答宋国的恩情,解救宋国的危难,同时借此机会在诸侯中树立晋国的威望,成就晋国的霸业,就在此一举了。” 他的话如同一针强心剂,坚定了晋文公救宋的决心。而狐偃则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归附,又与卫国结为姻亲,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先攻打曹、卫两国,这两国是楚国的盟友,楚国必定会出兵救援,这样一来,宋国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这个计策既避免了与楚国正面交锋,又能达到救宋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晋文公听后,觉得十分可行,于是决定采纳狐偃的建议。
公元前 632 年春,晋文公亲自率领晋军出征,浩浩荡荡地向曹、卫两国进发。晋军首先借道卫国,然而卫国却拒绝了晋军的请求。晋军只好绕道南下,从南河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卫国的五鹿。随后,晋军挥师东进,一举攻占敛盂,紧接着又与齐国结盟,成功地将齐国拉拢到了自己的阵营。此时的卫国,见晋军势如破竹,又得知晋、齐已经结盟,顿时陷入了恐慌之中。卫侯请求与晋国结盟,却遭到了晋文公的拒绝。卫侯无奈之下,又想亲近楚国,可国内的百姓却不同意,最终卫侯被国人驱逐,晋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松地拿下了卫国。
同年三月,晋军乘胜南下,向曹国发起了进攻。曹国的都城在今山东定陶,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晋军的进攻起初并不顺利,遭到了曹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但晋军并没有气馁,他们调整战术,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终于在三月十二日成功攻入曹都,曹共公也被晋军俘虏。
晋国攻打曹、卫,本是想以此引诱楚军北上,从而解除宋国之围。然而,楚国却不为所动,子玉继续猛攻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军告急。此时的晋文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果南下救宋,之前制定的诱楚北上的战略意图就无法实现;若不南下救宋,宋国必将落入楚国之手,晋国将陷入战略被动的局面。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先轸再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慧,提出了一条妙计:“我们可以让宋国不要直接向我们求救,而是用丰厚的礼物贿赂齐、秦两国,让他们出面与楚国交涉,请求楚国撤兵。同时,我们扣押曹国国君,将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向来重视曹、卫,必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请求。这样一来,齐、秦两国因收受了宋国的贿赂,又被楚国拒绝,必然会对楚国心生怨恨,从而与我们站在一起,共同对抗楚国。” 晋文公听后,不禁拍案叫绝,立即采纳了先轸的建议。
果然,楚国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解,齐、秦两国觉得自己的面子受到了损害,便决定与晋国联手,共同对抗楚国。就这样,晋国成功地联合了齐、秦两大强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赢得了有利的态势。
楚国这边,面对晋国的一系列行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子玉派使者宛春前往晋军营地,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晋国恢复卫侯的君位,归还曹国的土地,楚国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这个条件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暗藏玄机,子玉企图以此来让晋国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晋国答应这个条件,虽然可以解宋国之围,但曹、卫两国会因此对楚国感恩戴德,楚国的势力将进一步增强;若不答应,晋国就会失去宋国这个盟友,还会被天下人指责不顾道义,这对晋国的声誉和霸业都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子玉的这一挑战,晋文公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狐偃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愤怒地说道:“子玉太无礼了!我们国君只得到一个好处,他却要得到两个,绝不能答应他的条件!” 先轸却冷静地分析道:“我们应该答应他的请求。楚国一句话就能使三个国家安定,而我们若拒绝,就会让三个国家灭亡,这样我们就显得太无礼了,又怎么能与楚国开战呢?如果不答应楚国的要求,就等于抛弃了宋国,以后我们还怎么向诸侯们交代?楚国对曹、卫、宋三国都有恩惠,而我们却与这三国结怨,怨恨太多,又如何能战胜楚国呢?不如我们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此来离间他们与楚国的关系,同时扣押宛春,以此激怒楚国,等战争爆发后,再相机行事。”
晋文公觉得先轸的计策十分高明,于是便依计而行。他下令扣押宛春,并私下派人告诉曹共公和卫成公,只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晋国就帮助他们复国。曹、卫两国为了复国,果然听从了晋国的建议,与楚国断绝了关系。子玉得知宛春被扣押,曹、卫又与楚国绝交,顿时暴跳如雷,他怒不可遏地说道:“重耳,你这个老贼!竟敢如此欺负我!我一定要亲自率军与你决一死战!” 于是,子玉不顾楚成王的告诫,执意率军向晋军逼近,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前 632 年,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城濮对峙,大战一触即发。晋文公望着眼前严阵以待的楚军,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多年前流亡楚国时,楚成王曾问他:“公子若返回晋国,将来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当时郑重地回答:“若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日后晋楚交战,我定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以报答您的恩情。若那时您仍不肯罢休,我才会与您交战。” 如今,两国真的兵戎相见,晋文公决定履行当年的诺言,他下令晋军向后撤退九十里。
这一命令下达后,晋军将士们虽然心中充满了疑惑,但还是坚决执行了命令,向后退去。而楚军这边,子玉见晋军后退,以为晋军胆怯了,不禁得意洋洋,他不顾楚成王 “无从晋师” 的告诫,也不顾众将的劝阻,执意率军追击。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要趁此机会消灭晋军,立下赫赫战功。
其实,晋文公的 “退避三舍”,并非仅仅是为了履行诺言,更是一个精妙的战略谋划。从政治层面来看,晋文公此举向天下人展示了他的诚信,赢得了诸侯们的赞誉和尊重,使晋国在道义上占据了上风。在那个重视信义的时代,晋文公的行为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他的高尚品德,纷纷对晋国表示钦佩和支持。而从军事角度而言,“退避三舍” 既能避开楚军的锋芒,让晋军以逸待劳,又能诱使楚军深入,使其陷入不利的境地。晋军在撤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观察楚军的动向,寻找楚军的弱点,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晋军退到城濮后,与齐、秦、宋等国的军队会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为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 632 年四月初四,城濮战场上,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晋楚两国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一场决定中原霸权归属的大战正式打响。
晋军这边,根据楚军的布阵情况,制定了巧妙的作战计划。晋军的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众多,来势汹汹,胥臣深知硬拼难以取胜,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奇招。他让士兵们把虎皮蒙在战马上,然后向陈、蔡军发起猛攻。陈、蔡军的战马看到这些 “猛虎” 冲来,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士兵们也乱了阵脚,纷纷溃逃。胥臣乘胜追击,很快就打败了陈、蔡军队,楚右军瞬间溃败。
楚将子玉见右军失利,恼羞成怒,他立即指挥楚军左军,向晋军的上军发起猛烈攻击。晋军上军主将狐毛见状,不慌不忙,他故意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假装要撤退,引诱楚军追击。同时,晋军下军主将栾枝也令所部战车在本方阵后拖曳树枝奔驰,扬起漫天尘土,制造出晋军溃退的假象。子玉果然中计,他以为晋军已经全线溃败,便下令楚左军全力追击。
就在楚左军追击晋上军的时候,晋军元帅先轸抓住时机,指挥晋军的中军精锐,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楚左军的侧翼。晋上军主将狐毛、狐偃也率领上军回师夹击,楚左军陷入了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腹背受敌。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楚左军大败,死伤无数。
子玉见左右两翼皆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好下令中军停止进攻,率领残部狼狈地退出了战场。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楚军的营地,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城濮之战,以晋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晋军巧妙地运用了战术,充分发挥了士兵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抓住楚军的弱点,各个击破,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城濮之战的胜利,不仅是晋国军事力量的胜利,更是晋国谋略和智慧的胜利,它为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晋文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 。
城濮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晋文公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要想真正称霸中原,还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和各诸侯国的拥护。于是,他决定在践土这个地方,举行一场盛大的会盟,以确立晋国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 632 年夏天,践土之地热闹非凡,各国诸侯纷纷赶来,参加这场备受瞩目的会盟。晋文公精心筹备,将会盟的场地布置得庄严肃穆,彰显着晋国的威严与实力。周襄王也应晋文公之邀,移驾践土,这无疑给这场会盟增添了更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会盟开始,晋文公遵照周礼,将城濮之战中缴获的战俘和战利品,恭敬地献给周襄王。这些战利品包括一千名步兵、一百乘披甲的驷马战车以及众多的兵器盔甲,展示了晋国在战争中的辉煌战果。周襄王看到这些丰厚的礼物,心中十分欢喜,他设享礼,用甜酒招待晋文公,并命王室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劝酒助兴,场面十分融洽。
随后,周襄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策命晋文公为 “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并赏赐给他许多珍贵的物品。这些赏赐包括祭祀用的大辂车、华丽的礼服及配套物品,作战用的戎辂车,红色弓一副及红色箭一百支,黑色弓十副及黑色箭一千支,还有黑黍酿造的香酒一坛、精美的玉器及三百名勇猛的勇士。周襄王还作了《晋文侯令》,希望晋文公能够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安定四方诸侯,惩治邪恶,使周王能够世代继承祖业,永葆王位。晋文公再三辞谢,表现出谦逊的态度,最终才接受了策简及馈赠,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在场诸侯的赞誉。
五月癸亥日,王子虎代表周王,在王宫的庭院与诸侯盟誓。盟誓的内容庄重而严肃:“共同辅佐周王,不得互相伤害!胆敢违背盟约,神灵自会诛杀!摧毁他的军队,不能享受国家,直到他的玄孙、无论老少,违背此盟,都会受到丧师亡国的惩罚。” 这一盟誓,不仅是对各诸侯国的约束,更是对周王室权威的再次确认,也标志着晋国霸主地位的正式确立。
在这次会盟中,各国诸侯的反应各不相同。齐国、宋国等与晋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对晋文公的霸主地位表示衷心拥护,他们深知,与晋国结盟,不仅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还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像郑国、卫国等曾经依附于楚国的国家,虽然心有不甘,但在晋国强大的实力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勉强接受了晋国的领导。卫国的卫成公因为之前在城濮之战中站在了楚国一边,心中十分胆怯,不敢亲自前来参加会盟,只好派摄政大夫元咺护送弟弟叔武前来接受盟约。
践土会盟,无疑是晋文公霸业的巅峰之作,它对晋国和整个春秋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晋国来说,这次会盟使其霸主地位得到了正式确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晋国成为了各诸侯国的盟主,拥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其影响力辐射到了整个中原地区。在经济上,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晋国作为盟主,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进一步促进了晋国的繁荣发展。在文化方面,晋国的文化也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而传播开来,对中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春秋格局来看,践土会盟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晋国取代楚国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楚国在城濮之战的失败以及践土会盟中地位的下降,使其北进的战略受到了严重挫折,不得不暂时收缩势力,重新调整战略布局。而其他诸侯国则纷纷围绕着晋国,重新构建自己的外交关系和战略联盟,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从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此外,践土会盟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虽然周王室的实际权力已经大大削弱,但晋文公通过会盟,强调了 “尊王” 的理念,让各诸侯国重新认识到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周王室的衰落。然而,这种维护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更多的是出于对晋国霸主地位的畏惧,而非真正的忠诚。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地位依然不可避免地继续下滑。
城濮之战以楚国的惨败而告终,曾经雄心勃勃想要称霸中原的楚国,为何会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一败涂地?这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从内部关系来看,楚国存在着严重的君臣不和问题 。在战争决策过程中,楚成王与主帅子玉的意见严重分歧。楚成王深知晋国实力不容小觑,且晋军联合了齐、秦等国,势力强大,因此主张谨慎行事,甚至下令楚军撤退。然而,子玉却刚愎自用,盲目自信,为了个人的荣誉和野心,坚决要求与晋军决战。他不顾楚成王的告诫,擅自率军追击晋军,这种内部的矛盾和不团结,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战斗力。反观晋国,君臣一心,上下团结。晋文公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都能与大臣们共同商讨,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决策。先轸、狐偃等大臣也各施其才,为晋国的胜利出谋划策,他们的紧密合作,使得晋国在战争中能够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外交策略上,楚国也远远不及晋国。楚国长期以来被中原诸侯视为 “蛮夷”,在文化和政治上与中原诸侯存在着隔阂,这使得楚国在争取盟友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虽然楚国在战前联合了陈、蔡、郑、许等国,但这些国家大多是迫于楚国的压力而结盟,并非真心归附。一旦战争形势发生变化,这些国家很容易动摇。而晋国则高举 “尊王” 的大旗,以维护周天子的权威为口号,赢得了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好感。晋文公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地联合了齐、秦两大强国,形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围。他还利用楚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离间楚国的盟友,使得楚国在战争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军事谋略上,楚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子玉在指挥作战时,战术呆板,缺乏灵活性。他没有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而是一味地强攻猛打。在晋军 “退避三舍” 后,他没有识破晋军的诱敌之计,盲目追击,结果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在战斗中,他也没有合理地组织和协调楚军的各个部队,导致楚军在晋军的攻击下,左右两翼先后溃败,最终全线崩溃。而晋军主帅先轸则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根据楚军的布阵情况,制定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计划。他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引诱楚军进入陷阱,然后发起突然攻击,使楚军防不胜防。他还注重各部队之间的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此外,楚国军队的素质和士气也不如晋国。楚国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中不乏一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这些部队训练不足,战斗力低下。陈、蔡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一触即溃,成为了楚军的短板。而晋军则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士兵们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士气高昂。他们对晋文公充满了忠诚和信任,在战斗中能够勇往直前,为了晋国的荣誉和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城濮之战楚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的不团结、外交的失败、军事谋略的失误以及军队素质的不足,使得楚国在这场争霸之战中输给了晋国。这场战争也让楚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促使楚国在后来的发展中进行反思和改革 。
城濮之战和践土会盟,无疑是春秋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它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之路。
晋文公,这位春秋时期的杰出人物,在城濮之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诚信、谋略与卓越的领导力,让后世之人对他钦佩不已。他的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对诺言的坚守,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在面对强大的楚军时,他没有选择盲目地硬拼,而是巧妙地运用策略,以退为进,既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又为晋军创造了有利的战机。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与借鉴,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时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在践土会盟中,晋文公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袖风范。他以周襄王为核心,成功地团结了各诸侯国,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这一举措,不仅维护了当时的政治秩序,还为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各方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的起伏不定。曾经的霸主们,如今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希望大家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