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依托“朱鹮”金字招牌 大力发展“有机”名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11:34 2

摘要:近日,“翩跹四十载 鹮影映华章——朱鹮重新发现44周年主题宣传采访活动”在洋县举行。省市20余家主流媒体齐聚洋县,通过笔触和镜头,记录洋县在朱鹮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有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本报讯(记者 韩轩)近日,“翩跹四十载 鹮影映华章——朱鹮重新发现44周年主题宣传采访活动”在洋县举行。省市20余家主流媒体齐聚洋县,通过笔触和镜头,记录洋县在朱鹮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有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被发现。44年来,洋县坚持不懈致力于保护朱鹮野外种群,加强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走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的道路,并在朱鹮活动区禁施农药化肥,朱鹮种群数量逐步增长,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

在洋县朱鹮生态园,洋县青年路小学红领巾社团正在为大家表演原创皮影剧《鹮乡好少年》,向公众宣传朱鹮保护知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朱鹮保护工作者罗元一也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在朱鹮保护工作中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以及朱鹮保护、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未来规划。

据了解,朱鹮生态园是我国唯一一个集科研、教学、保护为一体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也是集自然保护、科研、观赏、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生态园内建有朱鹮宣教馆和朱鹮野化驯养大网笼,宣教馆由影视厅、图片展览室、秦巴山区动物标本馆组成,是朱鹮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天然乐园。

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是朱鹮的夜宿地、繁殖地和重点觅食地之一,朱鹮保护工作催生了“鸟导”这一新兴职业。当地知名的“鸟导”华英,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一代代朱鹮,留下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草坝村党支部书记刘煜华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升。凭借出色表现,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为实现有机农业品牌化发展,探索“中心基地+核心片区+专业农户”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成立了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有机农业旅游观光区,目前,全村已认证有机梨果3800亩,有机稻米、油菜基地6050亩,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收益达6000万元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走进洋州街道云阳村“三产融合示范园”,一幅景美人和的景象呈现在眼前。近年来,云阳村秉持“将乡村颜值转化为群众产值”的理念,持续提升村庄环境,聚力发展“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三大产业。

云阳村三产融合示范园目前已累计投资1500万元。通过流转283亩土地,示范园已建成8500平方米的露营房车基地、3328平方米的民俗馆、花卉观光园、荷花鳝鱼种养园、蔬果采摘园、农耕体验园以及田园广场等设施,并与县“两山”公司达成合作运营协议,预计年增收55万元。

走进洋县南街小学,师生们正在用歌曲、舞蹈、绘画、书法等形式表现自己对朱鹮的喜爱。该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鹮梦生态”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把朱鹮元素融入校徽、班牌、校歌《随梦飞翔》,构建“鹮梦课堂+特色社团+研学实践”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开展“我与朱鹮共成长”等主题活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学子。

洋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蒙刚告诉记者,洋县教体系统将生态伦理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维课程架构,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生态认知框架。建立“校园+保护区”实践模式,实现创新教育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构建“专家—师生—家长”文化传播链,带动学生和家长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我们的蓝莓远销北上广深,年产值达1000多万”!在洋州街道陕西洋县蓝莓实业有限公司,该企业负责人向大家介绍。

在洋州街道东联村,现代阳光大棚蓝莓种植、蓝莓育苗、蓝莓生产、蓝莓深加工、现代养羊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循环产业一片欣欣向荣。据悉,该公司目前完成518亩有机蓝莓示范园建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就业人数累计1200余人,2025年预估蓝莓产量300吨。

陕西朱鹮酒业有限公司拥有年产万吨黑谷酒(黑米酒)生产线,其主导产品为朱鹮牌黑谷酒、黑米酒、脱醇黑谷酒饮品、充气型配制酒等4大类18个品种。年生产规模10000吨,其中有机酒3000吨。2010年至今产品持续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深耕农业领域30年,主导产品有双亚香米、有机黑米、有机五彩米、黑米茶、黑米糊、黑米锅巴、黑米巧克力、黑米酵素等8大类69个单品,其中周大黑牌系列“黑米、红米”是洋县有机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代表,销量逐年递增。

近年来,洋县依托朱鹮保护获得了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擦亮“朱鹮之原·有机洋县”的生态名片,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振兴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有机生产企业40户,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115种18.23万亩。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这一主线,不断挖掘生态产品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让“朱鹮”金字招牌迸发出无限光芒。

来源:西北信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