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针灸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曾长期制约着这门古老医学的广泛传播。然而,有这样一位医者,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家传的针灸绝技无私传授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让中医针灸跨越国界,惠及全球。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惟一堂创始人何传义医师。从巴
在针灸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曾长期制约着这门古老医学的广泛传播。然而,有这样一位医者,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家传的针灸绝技无私传授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让中医针灸跨越国界,惠及全球。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惟一堂创始人何传义医师。从巴基斯坦的医学爱好者到澳大利亚的中医师,从八十岁高龄的老者到金发碧眼的“洋弟子”,何传义用一根银针串联起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求学者,谱写了一曲“针灸无国界”的时代赞歌。
打破千年桎梏:从“秘不外传”到“广纳门徒”
何传义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家传的中医面瘫外治疗法已经在2017年6月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示为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宋代针灸学家“宋天圣针灸铜人”铸造鼻祖王惟一针灸体系影响下,这一疗法采用家传三棱针点刺配合“四白散”外敷,诊疗面瘫治愈率高达95%,有效率98%,2022年12月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遴选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项目。传统中医界素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何传义却大胆打破这一千年桎梏。
2009年,何传义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三棱针放血加中药外敷治面瘫”的学术文章,首次将家传秘方公之于众。这一举动在中医界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中医爱好者的关注。2010年,何传义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后,正式面向全国公开收徒,彻底打破了中医传承的壁垒。
“不轻传,诚者主动传 ”是何传义的授徒传承理念。他对每一位诚心求学的弟子都倾囊相授,践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承诺。令人惊叹的是,他的第一位徒弟竟是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先生,这位老者在读到何传义发表的文章后深受感动,毅然前来拜师学艺。随后,来自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医爱好者也纷纷慕名而来,跨越千山万水求学于这位扎根中国乡村的中医大师。
国际针灸课堂:从开封乡村到全球舞台
在开封市一个看似普通的乡村诊所里,却时常上演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动人场景。何传义在这里不仅为村民看病,更开设了面向全球的“面瘫传承公益课堂”。他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直播授课、病例分享,将家传技术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外。
何传义的弟子中不乏国际学员,他们被何氏针灸的独特疗效所吸引。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学员表示:“何老师的针法精准神奇,一次治疗就能看到明显效果,这在我们国家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国际弟子学成归国后,将何氏针灸技术带回家乡,在当地开设诊所或教学机构,使这一中国传统医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为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何传义还在开封清明上河园设立了以宋代针灸御医王惟一命名的“惟一堂”中医馆,作为中医文化展示和传承的基地。在这里,他不仅教授专业技术,更通过宋代针灸铜人等载体,向国际游客展示中医的深厚历史底蕴。2021年,何传义因在中医文化传播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开封市教育局评为“开封市百姓学习之星”。
针灸外交:一根银针连接中外文化
何传义的国际化传承实践,无意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针灸外交”。通过教授外国弟子,他不仅传播了医术,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教学中,他特别强调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预防理念,这些思想深深影响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弟子们。
一位澳大利亚弟子在学成回国后写道:“何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医学哲学。中医讲究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这与西方医学的对抗疗法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我在悉尼的诊所里,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接受并喜爱这种自然疗法。”
何传义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多次应邀到湖北、云南、台湾等地讲学,将面瘫诊疗、冬病夏治、舌下排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络外治调理四高治未病等祖传中医技术传播到更广阔的舞台。他与传承弟子们共同探讨开发“智能针灸铜人”,集经络穴位科普、中医治未病宣传教育为一体,把传承中医针灸 “寓教于乐”,未来计划推向国际市场,让更多外国人通过互动体验了解中医奥秘。
传承创新:古老针法焕发时代生机
在广纳门徒的同时,何传义并未止步于传统技术的简单传授,而是不断推动针灸技术的创新发展。他将家传三棱针疗法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在众传承弟子共同努力下拓展了其在慢性病,特别是现在的四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血脂)领域的应用。
三棱针特效穴位排栓让高血压、糖尿病,减药减针甚至断药断针成为可能,这是何传义近年来的重要突破。通过对数千例患者的追踪研究,他发现三棱针放血疗法在调理高血压、高血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何传义依据“凡病必虚,久病必瘀”的中医理论,在特定穴位施针排除体内瘀滞,使部分患者摆脱长期药物依赖,实现临床治愈。
更令人称道的是,何传义依据弟子们根据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传统针法进行本土化创新。他常说:“中医要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我希望弟子们不仅能传承到我的技术,更能结合当地特点有所创新。”这种开放包容的传承理念,使得何氏针灸在全球各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无问西东
何传义的国际化传承之路,始终贯穿着“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他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何种文化背景,只要怀有济世救人之心,都能得到他的悉心指导。
这种无私精神源于何传义30余年的基层行医经历。在开封市的乡村诊所里,他坚持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人免费治疗,30多年来治愈面瘫患者3000余人,免费贴“三伏贴”1万余人次,每年自掏腰包7万余元。新冠疫情爆发时,他自筹20万元熬制“扶正抗疫中药液”4万余包免费发放。这些善举深深感染了他的弟子们,许多国际学员也将这种仁心仁术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一位来自非洲的弟子回忆道:“何老师常说‘医者父母心',他对待贫困患者的态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医德。现在我在我们国家行医,也学着何老师的样子,每周都为贫民区的居民提供免费诊疗。”
三甲中医院破历提供诊疗传承平台
河南省人民政府“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第(五)项目第3条“在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传承发展”,三级甲等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自贸区院区)敢为天下先,立足百姓需求,为专长医师特设“民间名医馆”,让百姓享用中医针灸特色诊疗技术,聘请何传义老师成为该馆主治面瘫的专长医师,何大夫在深感荣幸的同时又倍感压力,只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才是对医院的回报。现每周二均准时到达工作室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针灸无国界:让世界共享中医智慧
从乡村医生到国际导师,何传义用一根银针架起了中外医学交流的桥梁。他的千余名弟子如星星之火,将中医针灸的精髓播撒到世界各地。这种打破国界的传承,不仅让更多患者受益,也为中医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
何传义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生机。正如他常引用的《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位扎根乡野的中医大家,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
未来,何传义与众传承弟子筹备“王惟一针灸学术国际论坛”,进一步推动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他梦想着有一天,中医针灸能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健康财富,而不再有东西方之分。这根穿越千年的银针,正在新时代书写着“针灸无国界”的动人篇章。
来源: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