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行业变局,沪农商行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通过经营理念、客户经营、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四方面的不断进阶,在行业普遍面临压力的背景下展现出稳健韧性。
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与“报行合一”政策叠加影响下,2024年中国银行业迎来深度变革期。
面对行业变局,沪农商行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通过经营理念、客户经营、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四方面的不断进阶,在行业普遍面临压力的背景下展现出稳健韧性。
数据是发展成效的直观印证。据2024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沪农商行资产总额达1.4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7%;实现营业收入266.41亿元,同比增长0.86%;归母净利润122.88亿元,同比增长1.20%。
对于沪农商行2024年的经营表现,该行董事长徐力用“六个稳”来概括:业绩稳中增效,规模实力稳步扩大,品牌形象稳步提升,资产质量稳中提质,股东回报稳中有增,战略策略稳扎稳打。
除了业绩的稳步增长,沪农商行持续推进战略优化:聚焦“客户中心、普惠金融、数字转型”三大核心战略,坚持“实体优先、科创优先、民营优先、民生优先、收益优先”五大导向,全力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业绩稳中有进
回顾银行业近两年的发展,贷款市场利率持续下滑,市场有效信贷需求疲软,银行间同质化竞争加剧叠加存款定期化趋势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经营承压显著。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24年商业银行累计净利润2.32万亿元,较上年下降2.27%;净息差水平也降至1.52%,创近年新低。
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积极应对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保持战略定力,聚焦“抓执行、强管理、炼内功”,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沪农商行资产总额达1.4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7%。2025年第一季度,该行规模实力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资产总额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幅3.50%。
特别是在零售业务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农商行零售AUM余额上升至8163.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0.33亿元,增幅2.64%;个人客户数(不含信用卡客户)2502.9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9.74万户,增幅1.20%。
稳健增长的业务规模也为沪农商行的业绩提升奠定了基础。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66.41亿元,同比增长0.86%。归母净利润122.88亿元,同比增长1.20%。
进入2025年,沪农商行业绩延续稳健基调。一季报显示,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该行营业收入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双增。
此外,对于仍以资产负债业务为基本盘的银行业来说,风险控制始终是必须时刻紧绷的一根弦,可以说资产质量越“硬”,市场信心就越“足”,银行价值就越“高”。
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一季度,沪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均为0.97%,且自上市以来始终保持在1%以内。同期,该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52.35%、339.27%,保持较高水平。
横向对标更显成色。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0%,拨备覆盖率为211.19%。因此,沪农商行两项指标均优于同业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沪农商行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既体现在其经营基本面的韧性增长上,也彰显在其对股东“真金白银”的回馈中。
自2024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上市公司完善分红体制机制,保持稳健的现金分红逐渐成为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
为更好回报股东,共享成长硕果,沪农商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加大分红力度。2024年度,该行分红率为33.91%,在目前已公告分红率的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二,较2023年度分红率提升3.81个百分点。
拉长时间来看,自2021年上市以来,沪农商行每年现金分红比例始终保持在当年归母净利润的30%以上,累计派发普通股现金股利165.20亿元(含2024年度分红),为IPO募集资金总额的1.92倍。
在如今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确定性的资本市场环境中,沪农商行的“高分红、高股息”价值突显,或将进一步驱动其价值走高。
滴灌实体经济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行业核心价值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
当前经济生态体系中,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这种演变促使金融机构的战略重心发生转变——如何通过精准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将优质金融资源有效导入实体经济领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作为国内头部农商行,沪农商行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发力,持续用力,以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该行持续围绕“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布局,推出“十鑫十易”系列产品,焕新升级多银行财资业务,推出市属国资、区属国资、镇级客户、民营集团、普惠三农五大客群解决方案。
据沪农商行数据显示,2024年度,该行对公贷款余额4896.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3%,公司客户融资总量达6304.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0%,制造业贷款余额、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4.10%、7.64%。
2025年一季度,沪农商行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期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5040.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3.24亿元,增幅2.93%;制造业贷款余额达987.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44亿元。
此外,在我国所有企业中占比超过九成的中小微企业,无疑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筋骨”,也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虽然如此重要,但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界长期遵从华尔街的“二八定律”,即服务金字塔头部20%的客户就可获得80%的收益,而大批成长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较少。
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坚持“做小做散”经营策略,优化布局普惠小微客群经营体系,科技赋能完善产品体系和业务流程,提质增效推进普惠业务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886.74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户数5.30万户。在价格上,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上年末下降5BPs。
在乡村振兴领域,沪农商行打造以“三农”金融为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截至一季度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655.93亿元;普惠涉农贷款余额达150.70亿元,继续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
夯实科技根基
在历史长河中,变革始终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历经多年稳健发展,我国科技型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仍需正视中小微及初创型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挑战。
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战略重点,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科技金融领域的先行者,沪农商行秉持“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理念,持续完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体系,持续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能力,纵深推进“鑫动能”客户培育计划,发力科技特色信贷产品,大力推动孵化器及投资机构渠道建设,引导金融资源涌向原创性科技创新领域,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具体来看,在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体系方面,目前,该行初步形成了“1+1+12+N”专业化、专职化、特色化专营组织架构,涵盖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特色二级支行及科技金融特色团队,并在差异化考核激励、集中化专职审批、尽职免责等方面优化配套支持政策。
此外,在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上,该行创新成立行业研究院,下设12个研究分院,涵盖了上海市“3+6”等重点产业方向,逐步建设相对标准化的行业研究工作体系,在实现信息共享、助力营销支撑、协同风险把控、力争行业献策等方面发挥研究院的重要作用。
凭借卓越的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沪农商行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149.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29%,服务客户数达4278户,较上年末大幅增长30.63%,规模与户数均位列上海同业前列,持续巩固本土科技金融服务领先地位。
2025年一季度,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持续增长至1202.2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43亿元,增幅达4.56%。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39.98亿元,占比78.18%;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达4484户,较上年末增长4.82%。
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的成就,也让沪农商行在2024年度斩获多项殊荣,包括“2024年度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卓越贡献奖(最高奖项)”“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开拓创新奖(唯一获奖银行)”以及“2024年度上海科技金融合作银行优秀奖”等奖项。
总的来看,不论是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风险管理,还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沪农商行一直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在服务国家战略与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中,这家扎根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金融机构,将以稳健之姿,锚定长期价值,续写“稳中求进”的华章。
来源:中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