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不断演进的 AI 周期,百度正以一种“减速执行、聚焦回报”的方式向外界交出答卷。如果说模型是百度 AI 的肌肉,那么“云 + 自动驾驶”就是它的骨架。下一个周期的高点,或许将从这些“已跑通”的场景中诞生。
面对不断演进的 AI 周期,百度正以一种“减速执行、聚焦回报”的方式向外界交出答卷。如果说模型是百度 AI 的肌肉,那么“云 + 自动驾驶”就是它的骨架。下一个周期的高点,或许将从这些“已跑通”的场景中诞生。
5 月 21 日晚,百度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盘前涨超 2% 。财报显示显示 Q1 总营收达 325 亿元,百度核心收入 255 亿元,同比增长 7% ,均超市场预期。
一季度,百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 48% 至 76.3 亿元。智能云持续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达 42% 。财报显示,截至 5 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 1100 万次的出行服务。
尽管市场仍在观望 AI 商业化的拐点是否真正到来,但这份财报无疑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更多信心:包括桥水、富达在内的多家全球投行在一季度对百度进行了数量级的增持操作。
其中,桥水的持仓从不到 20 万股跃升至超 210 万股,增幅超过 10 倍;富达的持股也从 33 万多股提升至逾 250 万股;美国方舟投资公司( ARK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 木头姐 ” 则在一个半月内 6 次增持百度,累计持仓翻倍。这并非简单的市场短期波动,而是投资机构对百度长期战略价值的重新判断,反映出对百度预期的 “ 三重确定性 ” :
其一,投入强度延续:百度已明确下半年将发布下一代模型,保持资本支出同比增长;
其二,云业务和自动驾驶都已跑出正反馈,形成护城河;
其三,应用生态持续扩张:搜索、营销、内容、工具等环节正全面被 AI 重构,释放新的想象空间。 AI 为百度带来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 智能云业务表现强劲,凸显市场对我们提供高性价比全栈 AI 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一独特优势的认可度与日俱增。我们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也取得关键进展,萝卜快跑已拓展全球市场,进入迪拜和阿布扎比,彰显了我们为全球市场提供安全、舒适和便捷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决心。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 “ 我们相信, AI-first 战略使我们能保持领先地位,在 AI 时代抓住长期增长机会。 ”
AI+ 云兑现价值,跑赢市场预期
从 2023 年大模型落地潮兴起以来, AI 驱动云计算增长成为全球科技公司的集体战略。无论是 Google 、微软,还是阿里巴巴、华为,均在云服务中加入了模型能力,作为商业化转化的加速器。百度也不例外。
最新财报显示, 2025 年 Q1 ,百度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 42% 。近期,百度连续发布多款性能强大的文心大模型。 3 月,百度首个多模态基础大模型文心 4.5 ,及首个推理模型文心 X1 正式上线; 4 月,百度推出增强版文心 4.5 Turbo 和文心 X1 Turbo ,性能更强、价格更低。
据悉,文心 4.5 Turbo 速度更快,价格相比文心 4.5 下降 80% ,每百万 token 的输入价格仅为 0.8 元,输出价格 3.2 元;文心大模型 X1 Turbo 具备更先进的思维链,问答、创作、逻辑推理、工具调用和多模态能力进一步增强,相比文心 X1 ,性能提升的同时价格下降 50% ,每百万 token 输入价格 1 元,输出价格 4 元。
这些技术迭代不仅提升了客户使用效率,也展现了百度在大模型底层能力方面的快速演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并未停留在技术指标上,而是通过千帆平台广泛部署,在 ToB 和 ToC 两端的产品中同步开花。
从供给侧来看,百度智能云能提供 “ 模型 + 平台 + 技术架构 ” 全栈集成。在模型能力方面, 40 天内连续发布 4 个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并通过端到端技术压低调用成本, AI 调用单价创行业新低;在技术架构与算力方面,百度在一季度点亮三万卡集群,并同步提高资本支出的投入。百度明确表示,将持续在基础设施与自研芯片投入上加码,强化长期竞争力。
在千帆平台上,百度集成了中外超 100 个主流模型,并在 Q1 期间重点升级了训练与微调工具,显著降低中小企业开发 AI 产品的门槛。百度还宣布对 API 调用单价进行降价,这在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算力紧张和成本高涨的背景下,表现出其资源掌控与规模效应的优势。
这一策略释放了巨大的 “ 后端确定性 ” ,即使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或客户预算收紧,百度仍可以通过 AI 驱动的云产品在存量客户中挖掘更大价值。也因此,百度的智能云业务不再只是辅助业务,而成为公司成长的新核心引擎。
从需求端来看, AI 驱动云渗透加速。这背后,是 AI 对传统企业上云路径的重构。本季度,百度智能云在合同签订金额和数量上双双行业领先 , 与招商局、“天工Ultra”开发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存量客户的复购与付费频率显著提升,这验证了 AI 驱动企业需求 扩张的长期趋势。基于 AI 需求,客户增加了在百度云平台上的使用频率和付费金额。
最新招投标市场数据显示, 2025 年第一季度,我国大模型相关项目招投标规模就呈现爆发式增长:中标项目总数达 505 个,项目总金额突破 24 亿元大关,达到 24.67 亿元,中标项目数量和金额同比 2024 年同期均实现近 9 倍增长。其中,百度智能云以 19 个中标项目、 4.5 亿元中标金额领跑行业,两项核心指标在通用大模型厂商中均位列第一。
自动驾驶业务海外突围
成为新的估值锚点
在当前的自动驾驶格局中,真正实现规模运营的企业屈指可数。根据 ARK 的 2025 年年度趋势展望,全球仅 Waymo 、特斯拉与百度实现了 L4 级别的落地商用。百度是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代表。
萝卜快跑全球化节奏明显提速。在香港,无人车测试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中东,百度与迪拜道路交通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部署超 1000 辆无人车;并与 阿联酋自动驾驶出行公司 Autogo 达成合作,计划打造阿布扎比地区规模最大的无人车队;据外部消息透露,除此之外,百度还试水欧洲,已向瑞士、土耳其递交相关牌照申请,预计数月内在瑞士设立实体公司,布局更复杂的法规与地形环境。
百度的萝卜快跑第六代车辆采用 Apollo ADFM 视觉大模型 + 硬件平台 + 多重安全架构组合。车辆具备 10 重安全冗余与 6 重动态安全策略,接近国产大飞机 C919 的系统级安全水准。据公开数据,萝卜快跑的事故率仅为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安全性提升 10 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成本控制能力。一辆第六代萝卜快跑车辆成本为 20.46 万元人民币,仅为 Waymo 的 1/7 ,而安全性提升 10 倍,达到近似 C919 大飞机的系统安全标准。这种 “ 性价比压倒优势 ” 带来了高度可复制的国际化扩张模式。
百度将 Apollo 技术架构与视觉模型 Apollo ADFM 深度融合,构建了基于多模态理解、地图感知、决策预测一体化的大模型框架。同时, 10 重安全冗余机制与 ASIL-D 级认证打通了其在欧美市场量产与商业部署的合规壁垒。
进一步来看, Apollo Labs 已升级为百度全球自动驾驶战略的本地化支点,其在海外市场不再局限于测试或示范项目,而正逐步演化为商业化 “ 盈利单元 ” 。这意味着百度正从一个技术输出者,转型为全球智能出行平台的构建者。
“ 木头姐 ” 曾多次点赞萝卜快跑,认为 10 年前预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公司,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运营,分别是美国的 Waymo 、特斯拉和中国百度。投行大买的背后是百度 AI 应用的确定性
面对持续内卷的大模型战局,资本市场愈发关注 AI 落地的商业回报路径。百度的 Q1 财报提供了罕见的验证窗口:不只是技术领先,更开始进入 “ 从效率到价值 ” 的兑现期。
公开数据显示,百度文库 AI 月活达 9700 万,网盘 AI 月活超 8000 万,二者与 MCP 能力打通后,构建了 “ 内容 + 结构 + 工具 ” 的三层生态闭环。这一闭环已开始向搜索、教育、金融等垂直场景复制,拓展出更多商业收入来源。 二者联合推出的“沧舟 OS ”,构建 MCP Server-Client-Host 三层体系,开放文档搜索、结构化理解、笔记生成、 PPT 写作等能力。
百度搜索业务也在 AI 重构中发生本质性转变:商家智能体提升投放效率,带动营销收入同比增长;百度的 AI 生态不断扩展至手机厂商、 PC 客户端、浏览器插件等终端,提升用户粘性和分发能力。
数字人直播方面, 过去一年,百度平台上的慧播星数 字人 主播已累计 超过 10 万 ,广泛用于教育、电商、客服等场景。大量中小商户借助百度 AI 解决方 案完成 “ 出口转内销 ” 转型,展示出 AI 平台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
百度的 AI 应用已经从 “ 点状试验 ” 进入 “ 系统演化 ” 阶段。 AI 能力开始以 MCP 协议为核心在全产品线分发,使百度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继微信后,另一个拥有通用型超级入口的生态平台。
这种从模型、平台到应用闭环的全栈能力,也是投行大举增持的底层逻辑所在:技术可变,但系统能力难以复制。
百度 Q1 财报展现的不仅是业绩数字的回暖,更是 AI 商业化从想象力走向执行力的转折点。对资本市场而言, 10 倍增持并不只是对短期财务数据的回应,更是对其 “ 应用闭环 + 技术基础 + 全球扩张 ” 三位一体模式的认可。
来源:阿田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