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还没能举办一场马拉松,那么,这个城市可能显得有点跟不上潮流。根据中国田协2023年发布的《中国路跑蓝皮书》显示,仅仅2023年,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就达到了699场,参与规模达到了605万人。到了2024年,人们对于马拉松的热情只增
“
人们有时可以支配他们的命运,
要是我们受制于人,
那错处并不在命运本身,
而是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尤里乌斯·凯撒》
”
马拉松,致敬每个追求极限的人
2024年,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还没能举办一场马拉松,那么,这个城市可能显得有点跟不上潮流。根据中国田协2023年发布的《中国路跑蓝皮书》显示,仅仅2023年,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就达到了699场,参与规模达到了605万人。到了2024年,人们对于马拉松的热情只增不减。
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各个城市如火如荼地举办
马拉松在中国正在变成一种彻头彻尾的“群众运动”。在北京,不管是朝阳公园,还是奥森公园。不分节假日,从早到晚都是各种的跑团和跑友,而上海的沿江路一带,也到处挤满了跑步的人们,不舍昼夜。
2024年的北京马拉松,18万人抢3万个名额;上海马拉松的中签率仅仅为11.2,比考研上岸率都低。广州、深圳、成都皆是如此,随着各地马拉松赛事的频繁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运动当中,让“马拉松”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街头风潮。
很多人难以理解马拉松运动的魅力。以至于有人说:马拉松是“让中年人沦陷的现代苦役”,更有甚者,说马拉松是“中年人的广场舞”,实际上,标签化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马拉松运动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健康标准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于自身意志力的不懈追求。
所以,即使是再多的人对于跑马这类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但不可否认,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马拉松都是人生里程碑一样的存在。完成一个马拉松依旧是社会公认的强大意志力体现。毕竟,马拉松这个名字,不就是来自古希腊马拉松战役中那位坚韧不拔的长跑信使吗?而具体到跑者身上,则是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极限。
马拉松不仅是比赛, 更是自我挑战的旅程
如果你还没真正地跑过一场马拉松,大概永远无法体会马拉松的魅力。撕心裂肺的呼吸、不停翻涌的肠胃、止不住抽搐的髂胫束和后群,还有来自半月板和前叉的刺痛……不论何时听上去,这都像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
但马拉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竞赛,在世界的不确定开始增多的当下,人们唯一能掌控的,大概只有自己的身体。所以,对于马拉松跑者来说,濒临极限的身体,恰恰磨炼的是他们钢铁般的意志,而由此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在突破自己,很多时候,身体越疼痛,内心则越笃定。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竞技体育项目,需要超越的都是“别人”,而马拉松则不同,他们更需要超越“自己”。
马拉松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跑步是一个不需要多高的天赋门槛的运动,他不需要多么出众的体魄,也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只有在跑步的时候,他们在一次次和自己的“角力”中获得胜利,这大概是每一名爱上马拉松的人的内心追求,从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当我们脱离脑海中这些标签化的群像,生活中的跑者们,也有着更鲜活的追求。
从“佛系跑者”到只为更快
点击观看视频
凌晨四点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大概除了实在没办法的上班族和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见过她的样子。已故NBA球星科比在一次著名的访谈中说过:“我知道每一个凌晨四点钟洛杉矶的样子。”能够见证一座城市的清晨,证明你正在和这座城市一起苏醒,但同时你要克服的,不仅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有朝阳初升前凛冽的寒风。
而“沪漂”申旭平的闹钟也在凌晨4点钟准时响起,他先是用冷水洗了把脸,冰冷的清水瞬间击退了困意,4:15分,他已经穿戴好下楼了。此时,上海徐汇的天刚蒙蒙亮,这条有点湿滑的马路,就是他跑了好几年的跑道。
申旭平
申旭平用“局促”来形容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因为孩子七点多要去学校,而自己九点前要到公司,所以,“想要坚持自己的爱好,一些时间上的牺牲是必需的。”而且今年加入了BROOKS汉森马拉松训练营的他,不仅要参与团队集训,还要在业余时间完成教练为他们定制的训练课表。
尽管他已经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跑步了,但通过这次的训练营,他希望自己能跑得更快。以高强度闻名的汉森训练法,具体表现是循序渐进地实现疲劳的累积效应,能够在保持健康、避免伤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跑者实力。
申旭平最初感到不适应,是因为常常被“拉爆”。现在,他已经能开始慢慢适应这种节奏了。这一次的上马,他想挑战一次自己的PB(Personal Best 个人最好成绩),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教练对他技术动作的纠正,细细品味着呼吸的节奏、步频和发力方式。希望自己能快一些,再快一些。
过去,申旭平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佛系跑者”,高中之后,申旭平就爱上了跑步,从三、五公里,到十几公里,一点点涨。2017年的时候,申旭平开始跑马拉松,这中间,他一直都是顺其自然,而现在,他觉得自己这一次参加上马,“要和之前不一样”。
申旭平坚持跑步锻炼
出现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是,四十岁之后,申旭平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仅是关于跑步,也关乎他的人生。和很多在大城市扎根的奋斗者们一样的轨迹,申旭平和太太稳扎稳打,毕业,就业,买房,落户,生小孩,如果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形容词,申旭平觉得自己的前半生就像自己所热爱的跑步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跑下来。”
“以前,各大赛事的直通成绩都在3小时15分左右,但现在,随着国内马拉松水平的不断提高,直通成绩已经缩短到了3小时5分左右。”对于申旭平来说,想要获得直通的资格是越来越难了。“不管我自己怎么跑,哪怕提升几秒,都变得很艰难。”
但不服输几乎是每个跑者的宿命。所以他决定,再去拼一次上马,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跑得更快,同时也是让自己重拾对于命运的掌控。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自律、拼搏、坚持或许已经不够了,还需要一些外界的指导和鞭策,而BROOKS汉森训练营专业教练的全方位指导,以及其他营员的互相鼓励,便成为了申旭平突破自我的良药。
申旭平和跑者们一起在训练营训练
也由此,申旭平很快发现了自己还能提高的地方,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跑者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快速跑与慢速跑的衔接上,以及局部小肌肉群的发达程度,简单说,除了局部的力量之外,还有就是奔跑的节奏。
“那么这一次,就在训练营里把自己当成专业运动员那样练一次吧!”带着改变的信念和决心,申旭平从一个“佛系跑者”变成了整个训练营里最卷的那个人,尽管在“破三”大神云集的训练营里,他总是吊车尾的那一个,但是他总是死死地跟在最后,从来没有掉队过。
八周后的上马赛场上,再次出发的申旭平不出意外地打破了自己的PB,过程很平淡,来源于自己平时刻苦的训练。最终用时3:06:57,比上次足足快了8分05秒。除了收获信心之外,申旭平也将马拉松精神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
申旭平和儿子一起跑步
当孩子略带稚气地问他:“爸爸,你是如何跨过自己内心(阻碍)的?”申旭平回答“其实,对于我来说,内心有诸多拦路虎,跨过他们,前方就是一片坦途。”人生亦是如斯,所谓瓶颈,都是来自外部环境的某种规训,而当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极限就是无限。
不只是快,也是心中的山川大海
无独有偶,申旭平的故事不过是万千跑者中的一个特别的切片,在BROOKS汉森马拉松训练营中,还有更多这样鲜活的例子,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但是,只要自信和自律,人生就能够收获更多可能。
44岁的女跑者方叶波是四年前才开始接触跑步的,几乎没什么训练基础,但在参加了训练营之后,他的马拉松PB成绩从人生首马的三小时五十分提高到3:20:21,对于她的运动生涯来说,这或许才是刚刚开始。
从事金融工作的杨雪妍,2023年开始接触跑步,这次上马同样以3:25:53的成绩,突破了自己的PB,提升了整整10分钟51秒。未来,她的梦想是能跑遍世界所有的大满贯赛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普通人可能永远无法完成的壮举,为什么还要追求更快?
其实马拉松始终是一种自我对话的过程,日复一日的训练除了是跑者磨练意志的方式之外、同时也是在不断突破人生的边界。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跑步提供了可预见的回报——只要坚持,就能更快。这种掌控感和目标感,是现代人稀缺的心理安慰。这种自我超越不仅提升了身体的韧性,也强化了心理的掌控感,赋予人们对抗外部变化的勇气。
在奔跑中,获得更强大的自我
与此同时,“更快”的追求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个人能力的提升与生活目标的具体化。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理论,当跑者全情投入跑步并体验身体与心智的高度协调时,他们会感受到内在满足感。这种沉浸感激发了对下一次突破的渴望,推动他们在“更快”的目标中找到持续的动力。
在过去的两年里,BROOKS正是了解到了跑者想要跑得更快的心声以及需要更专业指导的现实诉求,陆续举办了3届汉森马拉松训练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每一位跑者,完成他们“只为更快”的夙愿。“只为更快”是一种信念,它并不是让跑者去超过别人,或是达成特定的成绩。对每个人来说,需要的是比昨天的自己跑得更快,比30岁、20岁时的自己跑得更快,或者跑得更多。
而马拉松则给所有的普通人都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舞台。无论起点高低,跑步的终点都取决于努力。它无需昂贵的门票,也不依赖特殊的天赋。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给每个人提供了一种“普通人英雄主义”的体验,赋予每一位跑者独属于他们的“确定性”。
跑者脚下的这条路,正如BROOKS的品牌标志所描述的那样——“一条无尽延伸的路,象征跑者迈向胜利的道路”。这条路上,将专业而真诚的支持带给更多跑者则是BROOKS的“夙愿”。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