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三代人的菌菇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0:09 2

摘要:全国每10朵银耳,就有9朵来自古田。在古田,当地人世代以菌为业,从段木栽培的探索到如今智能化、工厂化的银耳生产流程,一代又一代古田菇农以匠心耕耘传承,用创新浇灌希望,让银耳从深山菇棚走向全球餐桌,书写着“以菌立县”的传奇。

东南网5月22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通讯员 周丽斌)

全国每10朵银耳,就有9朵来自古田。在古田,当地人世代以菌为业,从段木栽培的探索到如今智能化、工厂化的银耳生产流程,一代又一代古田菇农以匠心耕耘传承,用创新浇灌希望,让银耳从深山菇棚走向全球餐桌,书写着“以菌立县”的传奇。

近日,记者走进古田,与“老中青”三代菇农一一对话,聆听他们与“一朵银花”的故事。在“老中青”三代人的讲述中,不仅见证了三代人接力编织的菌菇梦,也能窥见一朵银耳撬动县域经济跃迁的产业密码。

育好“银花”,富了千万家

今年63岁的姚俊荣出生在“银耳世家”,父亲是“银耳之父”姚淑先,受其影响姚俊荣从小便跟着父亲研究银耳种植、菌种培育、培养基配料,这一头“撞”进去就是40多年。

在“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姚淑先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银耳专家。姚俊荣和父亲姚淑先先后用了9年时间,100多次的试验,发明了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让银耳单产提高了20倍,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之后,姚俊荣和父亲将银耳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向社会推广,使得银耳年产量大幅增长,开创了中国规模化种植银耳的时代,帮助千家万户通过“银花”走上了致富路。

为提高银耳品质,父子俩潜心研究栽培技术。如果利用药食同源的中草药作为栽培银耳的原料,是否能够生存出更为优质的银耳?

2003年开始,姚俊荣和父亲开始研究用中草药种银耳。在试验过程中,姚俊荣配合父亲一同配比了200多种本草,改良配方上千个。最终在2008年,用莲子、山药、百合等十几种材料成功研制出了本草银耳培养基,于2016年成功培育出新一代银耳珍品——本草银耳。

2019年,姚俊荣和父亲姚淑先带着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投资兴办食用菌加工企业,并选定在吉巷乡薛后村、兰溪村和大桥镇珍山村、潮洋村等高山村庄大面积栽培本草银耳。

作为本草银耳栽培技术的传承人,姚俊荣担任企业技术总监,主要负责本草银耳菌种、培养基的研发与探索,以及栽培过程的所有技术指导。

“本草银耳上市后,广受消费者青睐。”姚俊荣说,目前,他们栽培的本草银耳已形成了鲜品、干品、饮品等多个本草银耳系列产品。“本草银耳均具有蒂头小、胶质多、颜色洁白、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的优点,市场价格约是普通银耳的10倍。”

今年,姚俊荣还引进了两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其中本草银耳饮品生产线投产后可日产10万瓶饮品,即食碗装本草银耳羹生产线可日产7万碗即食本草银耳羹,推动银耳从初级农产品向快消品转型。

“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大家一起富才是富。”为了确保农户在生产中承担的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姚俊荣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当地数百名村民就业,极大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在姚俊荣的带动下,吉巷乡、大桥镇等地的银耳生产红红火火。2024年,姚俊荣的银耳栽培基地种植本草银耳210万袋,年产干品银耳60吨,产值达3500多万元。

技术革新,产业拓新链

随着银耳产业的发展,古田人早已不满足单纯种植银耳售卖银耳原产品,而是在银耳智能化种植和深加工上做大做强。

在“银耳姐姐”张家巧的银耳种植基地,室外热浪滚滚,工厂化菇房里却凉意袭人。张家巧说,“通过超声波雾化技术打造恒温恒湿的‘智慧菇房’,结合冻干技术开发即食银耳羹,企业实现全年无休生产。”

张家巧与古田银耳的缘分可谓根深蒂固。她出生在一个菇农家庭,从小就对银耳种植耳濡目染,深深体会到了菇农的辛苦与不易。

“银耳十分娇贵,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缺乏水分,甚至零星蚊虫的叮咬,都可能严重影响产量。”看天吃饭的无奈让张家巧从小就决心改变现状。

2013年,带着在北京打拼多年积攒的积蓄,张家巧和丈夫回到古田,开启了他们的菌菇创新之路。夫妻俩决心利用新模式再造银耳生产流程,将工厂化智能栽培作为必由之路。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他们只能和技术人员一遍遍调整参数,不断试错。经过五年的艰苦探索,张家巧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如今,在张家巧的智慧菇房里,智能新风系统成功破解了通风难题,超声波雾化技术取代了人工浇灌,制冷系统将菇房温度恒定在24℃,灭蚊灯等物理驱虫方式解决了病虫害困扰,减少了农药使用。

银耳种植不再受自然条件的过多限制,产量大幅提高,品质也更有保障。在张家巧的带动下,工厂化栽培模式在古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随着产能井喷,银耳收购价格急转直下。张家巧敏锐地意识到,银耳产业的症结已不在种植端,而在加工端。

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张家巧确定了第二次转型的方向——引入深加工技术,开发即食类银耳产品,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古田银耳从此开启了精深加工时代,冻干银耳、速泡干片、饮料、多糖提取物、预制菜等产品层出不穷。

改头换面后的银耳,不仅附加值大幅提高,还带动了原料产销两旺。第一年,张家巧所经营的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便尝到了“爆单”的甜头,实现3000万元线上销售额。

谈及未来规划,张家巧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银耳产业做精做优,拓展更多销售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更多健康、美味的银耳新产品,让古田银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电商造梦,菌菇向云端

银耳从家庭作坊走向工厂化,再到精深加工,产业正在不断拓展边界。如今,又有一群电商“弄潮儿”向销售端发力,延伸产业链条。

1995年出生的刘健,是古田“菇三代”中的佼佼者。这个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年轻人,在大学期间便展现出极强商业敏锐度,他通过在电商平台销售女装、儿童手表,凭借选品精准和流量运营,毕业时就赚了近200万元。

古田作为“中国食用菌之都”,银耳产量占全球90%以上,却长期困于传统销售模式。2019年,刘健放弃家人期待的教师职业后,将目光投向家乡菌菇产业。

“我爸妈种了一辈子菌菇,我从小就在菇棚里打转,对这些产品比谁都清楚——它们品质好、有市场,缺的只是走出去的路。”2020年10月,刘健决心重启电商梦,依托产地供应链优势,在电商平台以“极致性价比+产地直供”策略破局。

“那时候真的是孤注一掷,一个人包揽采购、打包、发货、客服等工作,没想到10天就爆单了。”刘健说,如今,公司电商版图已从拼多多拓展至抖音、淘宝等全域平台,注册近200个商标布局细分市场。团队也从个人扩展至超百人,覆盖直播、跨境等全链条运营。2024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在跨境业务上,刘健每月向东南亚出口2个集装箱菌菇干货。“东南亚市场潜力太大了,我们培训主播、整合供应链,现在一场大促能带动几十万销售额。”谈起业务,刘健眼中闪烁着光。

刘健介绍,目前企业正申请工业用地布局精深加工,下一步他将研发菌菇自嗨锅、冻干汤包,让古田菌菇变成即食产品,端上更多人的餐桌。“银耳是古田人的根,我希望这根能扎进电商浪潮里,长出更壮的枝干——不仅卖全国,还要卖向全世界。”

在刘健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古田年轻人投身电商行业,为菌菇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他们用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赋予古田菌菇新的时代内涵,让这一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姚俊荣坚守传统经验、传承种植技艺,到张家巧大胆创新,引领银耳产业智能化转型与精深加工,再到刘健借助互联网力量,开拓电商新渠道,古田菌菇产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火花。

老中青三代人的梦想交织,共同绘制出古田菌菇产业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如今,这片被翠屏湖滋养的土地上,菌丝仍在生长,故事远未终章。

来源:东南网宁德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