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时候有件事,听起来挺别扭: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逃难,路上她偏偏抱着年纪大的,反而让年纪小的孩子自己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古时候有件事,听起来挺别扭: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逃难,路上她偏偏抱着年纪大的,反而让年纪小的孩子自己走。
这事被一个打扮成道士的人碰见了,他当时眼神就变了,心里一下子警觉起来。
他没吭声,站在旁边观察。
不是他多事,是这事看起来怎么都不对劲。
按常理说,小的走不动路,大的能走,为啥反着来?
他凑过去问了一句,话音还没落,那女人眼圈就红了。
她说,大的是她哥哥的儿子,孩子的爹妈都在乱兵冲杀中死了,小的是她亲生的。
自己男人出去讨生活到现在都没回,这一路上都是她一人带着两个娃逃命。
大侄子要是再受点啥罪,这一家人就真断根了。
小儿再苦,她还能撑一口气照顾他。
这话说完,道士低头没说啥,转身走了。
第二天,他又出现了,手里拿着一束艾草。
他递过去只说了一句:“明天把这东西插门口。”说完就走了。
这人不是普通道士,是黄巢的人。
那时候黄巢的义军已经打到蒙城附近,他派人混进城中打探情况。
谁家门前插了艾草,就是他们认定的“良民”,进城后不许动。
那女人照做了。
后来黄巢军进城,果然绕过了她的住处。
事情要从头说起,那会儿正是唐末,天下乱成一锅粥。
黄巢出身本不高,家里是做盐的,可他自小读书识字,能写诗,脑子也灵。
看着百姓活不下去,他带着人起义,打着“均贫富、等贵贱”的旗号,想要换个活法。
义军一开始是打顺风仗,越打人越多,越打地越广。
可兵多了,人杂了,规矩也得立。
黄巢亲自定下规矩:进城后不能乱抢乱杀。
可人心不一样,有些兵还是走偏。
于是黄巢想了个法子:谁家门口挂红灯笼,谁家是好人,不许动。
后来又加上艾草—
—端午那几天,插艾草的,全是有情有义的老百姓。
说起红灯笼这事儿,还有一段。
黄巢有次打仗被围,躲进一个小城,装成卖货的混进去,结果差点被查出来。
关键时刻,街边一老头冲他摆手,把他带回家,藏进自家醋缸里。
官兵来搜,老头装得滴水不漏。
黄巢在缸里熏了一夜醋气,命是保住了。
等他后来打下这城,第一件事就是找那老头,结果人已经被官府逼走了,街头流浪。
黄巢当即派人接回来,还在他门前挂了第一盏红灯笼。
从那以后,这红灯笼就成了义军认“自己人”的标记。
谁要是挂了,就不能碰,碰了就是犯军规。
再后来,红灯笼成了老百姓过节的一部分,年年挂,越挂越多,挂到现在。
不是为了好看,是图个心安。
再说艾草这事。
它本来是药草,驱寒止血,民间常用。
可因为那妇人的事,黄巢军开始把它当成标记。
谁家门口插这一束,义军就知道,这家人有情有义,不该受难。
这个规矩也慢慢传开了,端午节插艾草,成了讲究。
黄巢后来进了长安,登基称帝,叫“天补皇帝”。
那时候他还年轻,气势正盛。
他不是不想好好治理天下,也不是没想过百姓过日子的难处。
他减税、赈灾、提拔寒门,全是想干点实事。
可真动起手来,才知道难在哪儿。
兵多了,粮不够;人心浮动,队伍开始散。
唐朝残余势力没死心,朱全忠、李克用这些人联合反攻,黄巢的地盘一天比一天小。
最后退到山东濮州,被围死了。
没人救,他自己了断生命,五十出头。
黄巢没撑住,可红灯笼和艾草留下了。
他的规矩变成了百姓的规矩,他的想法变成了民风。
元宵挂灯,端午插草,这些事不是谁强迫的,是人心愿意的。
人活着,图个心安理得。
那母亲多抱一个孩子,少一个孩子走路,换来的就是家门口一束草、一条命。
这事讲完,没啥大道理。
黄巢死了,埋在哪儿没人记得清楚,但那盏红灯笼和那束艾草年年见,年年有人挂、有人插,谁也没说是黄巢的遗物,可谁也没忘。
参考资料:
《唐末农民起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3
《黄巢评传》,山东大学历史学院,2021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中心,2022
《中国民间习俗文献汇编》,中国民俗学会,2024
来源:一吊钱的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