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2025届书法本科毕业作品展,网友:比书法家写的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9:38 1

摘要:这是当下一种无可回避的状况。然而,不战而躺平却又非有担当的勇者行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展览作品似乎在回应着这一拷问。这批年轻学子挥笔濡墨泼色烫金……在从传统伸手与借当下展示的策略中,透露出他们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自身思考。

求新何须虑,笔底释青春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2025年本科毕业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年5月18日-2025年5月28日

(09:00-17:00 节假日正常开放)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校区)2、4、10号展厅

前言

迷茫而求变,变则需战。

这是当下一种无可回避的状况。然而,不战而躺平却又非有担当的勇者行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展览作品似乎在回应着这一拷问。这批年轻学子挥笔濡墨泼色烫金……在从传统伸手与借当下展示的策略中,透露出他们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自身思考。

四年来,这些年轻学子按照学院的教学大纲潜心研习中国画的传统,从唐宋人物的典雅细腻,到宋元山水的深邃疏朗,乃至明清花鸟的笔墨抒情,借鉴文人画的诗意表达,关注民间绘画的质朴情怀,学子们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习。在临摹古代经典画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但习得传统技法的要义,更领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核心。通过眼观手摹,对传统的敬畏油然而生,经典的高度为他们的艺术探索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然而,这些年轻人并未止步于传统的藩篱与因敬畏而怯乏,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他们以自身的感知力窥探着时代的各种脉动。在他们的毕业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城市化进程的迷思,对生态环境的注视,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对自身价值认同的追寻……这些作品青涩痕迹很浓,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中蕴含着最真实而又带有试探性的艺术表达。他们用自己理解的传统笔墨描绘自己理解的当代生活,在纸绢上记录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困惑与思索。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呈现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有些作品以传统山水为框架,却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符号;有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当代视觉观看的特殊视角;有的人物画作品则直接以二次元的形式表达这一代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与状态;书法作品中不乏有将对传统的敬畏化作自身的笔线墨痕去叩问岁月抹去的那份回味,壁画的层层透染研磨也彰显着岩彩润物细无声的浪漫;斑驳缺失的画作在保存修复的学生指尖正在若隐若现地重现当年绝美的容颜……这何尝不是在一点一点地迈向成熟,从而体现了年轻一代学子对传统尊重性转化和创新性推进的深浅不一步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毕业作品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回归传统经典所展现的宁静与纯粹,这是对“古意”的一种浪漫式臆想;而另一方面又无法回避现实生活所面对的诱惑与复杂,其真实与活跃也是当下生活不可或缺的向往。这种矛盾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喃喃自语的低吟,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当下面对社会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用不确定的形象意味缓慢记录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悟,无所谓正确与谬误,却是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这是一种真实的表露,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状态。

我们从这些毕业作品看到这些学子们已经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痕迹,尽管这种思考不是那么的成熟与具有深度。但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权威的妥协与简单的技法服从,而是尝试用自己所理解的中国画语言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思,这种具有探索的精神正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尽管他们的作品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种不完美恰恰展现了艺术成长的轨迹,也预示着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艺术生涯的新起点。我们期待这批年轻学子们继续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同时保持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感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踏实,愿他们永远保持这份对艺术的真诚与热爱,在纷扰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愉悦,一份自信,一份真诚;不管对人,对事、对自己……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刘文东

2025年5月

书法篆刻工作室作品欣赏

创作感想:本作溯源章草"赴急就”之本,取汉简牍急就书写之势,重构《桃花源记》文心。秃毫苍劲含隶书波磔遗韵,飞白笔触显简牍刮削之痕,字势跌宕如断简残编缀合之态。特选毛边纸拟西北荒漠风蚀肌理,枯润墨色间藏戍卒文书急就之意,通过笔势的顿挫疾涩重现简帛书写的时空记忆,使连绵笔势既存秦汉古隶之朴茂,又具当代书写的时间张力。

书法作品

(请左转手机横屏观看)

《桃花源记》220cm x 32cm 麻纸

篆刻作品

《雁过留声》 老挝石

2.5cm x 2.5cm x 7cm

创作感想:作品以苏东坡诗词为内容,以汉碑为基, 尤重《肥致》,日日习之,偶得一二可观。为学之际,渐悟隶书“拙中藏巧”之趣。自知不足,然此间诚敬,或可通古。惟愿存此赤子心,以拙笔耕砚田。

书法作品

《东坡诗集》255cm × 135cm 麻纸

篆刻作品

《道之以德》 老挝石

4.2cm x 2.6cm x 4cm

创作感想: 宋代牧溪执蔗渣作画,方知法不在外而在心。于是东施效颦,揉碾习字废纸蘸墨而书,得此“藏真”二字。

书法作品

《藏真》276cm x 132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大雅君子》 青田石

2.6cm x 2.6cm x 7.6cm

创作感想:受王老师《将进酒》作品艺术感觉的启发,节选《短歌行》为内容,拟怀素笔意创作大草条屏作品,力求突出草书的符号感和作品点整体感。感谢毕业创作中王忠勇老师、洪权老师、陈锴生老师的精心指导!

书法作品

《短歌行节录》270cm x 375cm 手工楮皮纸

篆刻作品

《国脉在运河》 寿山石

5cm x 4.5cm x 4.5cm

创作感想:作品节录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锋杪承秦汉气象,融金石气韵于行间。医道贵精诚如金,书道求笃实若石,笔墨溯千年文脉,方寸寄济世仁心。

书法作品

《大医精诚节选》258cm x 62cm 宣纸

篆刻作品

《三思而后行》 青田石

2.5cm x 2.5cm x 5cm

创作感想:尝试融合金农隶书的厚重古拙与天发神谶的方劲古拙。在金农隶书中追求更古朴的味道,书写时反复推敲刚柔分寸,在篆隶之间寻求平衡。

书法作品

《梁楷志》96cm x 246cm 云龙皮纸

篆刻作品

《孟之反将功自掩》 青田石

创作感想:作品以敦煌写经体为主基调,追求率真随性的美感。结体不刻意追求整齐划一,体现自然的书写状态。

书法作品

《琵琶行》260cm x 120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尽善尽美》 青田石

3.1cm x 3.1cm x10cm

创作感想:本作取秦诏版青铜淬火之韵,以八张小篆重构《文心雕龙》文脉。刀刻筋骨融铁线银钩,斑驳笔意合古诏风骨,章法错落拟青铜残片拼合之趣。特选桑皮纸拟金石质感,浓淡墨色间凝诏书威仪,通过解构重组赋予传统篆书当代艺术新生,使方寸文字既存古制苍浑,又显现代审美哲思。

书法作品

《小篆组合八幅》198cm x 146cm 纸本

篆刻作品

《出辞气》寿山石

2.5cm x 2.5cm x 5cm

创作感想:在读书期间,我对赵之谦书法的研习较多,因此,毕业创作以赵之谦行书手札为取法。在作品中我运用魏碑的雄浑厚重,又兼融行书的流畅婉转进行书写。以赵之谦行书手札之基调,表现墨色的自然变化;以线条提按变化的节奏,表达其灵动的艺术效果。

书法作品

《东坡诗选三首》170cm × 122cm 加工宣纸

篆刻作品

《有朋自远方来》 云南天青蓝石

2.9cm x 2.9cm x 4.3cm

创作感想:此件作品主要取法北魏墓志,加之界格,拟墓志原貌,整体呈现一种野逸、率性的风貌。

书法作品

《陆放翁诗选》180cm × 175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浴乎沂风乎舞雩》 老挝石

3cm x 3.1cm x 3.5cm

创作感想:此作以金文为本,融甲骨之劲、诏版之拙,书《文心雕龙》原道、征圣篇。中锋求浑厚,结字仿钟鼎布白,枯涨墨拟金石斑驳。以动势破板滞,参楚简添活趣。大篆贵在溯古追神,以笔墨承吉金气韵,合刘勰“道心惟微”之旨。

书法作品

《文心雕龙原道、征圣二篇》193cm x 204cm 纸本

篆刻作品

《崇德》 浙江红石

2cm x 2cm x 6.7cm

创作感想:以里耶秦简为基、结字方圆相济,章法参差若散简缀连,于欹侧中求平衡,在简帛遗风里重构儒家经典的视觉韵律。

书法作品

《中庸(节选)》280cm × 48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泰而不骄》 老挝石

3cm x 3cm x 6.5cm

创作感想:我的毕业创作,是以赵之谦大字行书的风格来作为创作方向。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不少。比如上下字的字组关系,左右字的协调能力,墨色层次的表达,一行字以及整体的连贯等,简而言之欲完成一幅气韵通畅,结字自然不做作,表达出中国传统书画的笔墨精神的作品。面对挑战,我也是尽力去临帖,同时也在赵之谦的基础上,加入于右任的一些元素,使其简洁大方,目的是写出一张带有理解,有创新,但不偏离经典的碑体行书。我认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视野更加开阔。

书法作品

《魏体写意宋词一首》248cm × 341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杄堂篆刻》 石斑纸

215cm x 105cm

创作感想:我选择以汉代简牍为取法对象,从《汉书》中选取文句进行书写。简牍书法天然质朴,笔画间透着古人随性书写的意趣,既有规矩又不失灵动。简牍的率真、汉隶的雄浑,都让我对"古法"有了新的理解。书道漫漫,愿以此为始,继续探索。

书法作品

《汉书节选》264cm × 98.5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寿山石

4cm x 4cm x 5cm

创作感想:此作笔者尝试熔汉砖古拙与《祀三公山碑》篆隶风骨于一炉,以绵长篆引笔意,呈现汉砖古拙磅礴气息。

书法作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40cm × 223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修文德以来》 青田石

2.5cm x 2.5cm x 8.5cm

创作感想:中山王器铭文奇崛峻峭,线质凝练似铸铜。创作中,我尝试以金箔表现青铜铭文之质感。五色条屏如帝服翻飞,在纸上拼贴金箔,重现青铜器的铸造感。

书法作品

《九歌·云中君节选》300cm × 12cm x 5 加工宣纸

篆刻作品

《君子以义为上》 老挝石

创作感想:《书法雅言—古今》作品取法晋唐碑刻,借碑学之古拙,流露朴质、高古之美;以楷书为基础,表达篆隶笔意;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表现书写节奏之变化;以四条屏为一组,暗含四时美好之寓意。

书法作品

《书法雅言—古今》268cm × 30cm x 4 宣纸

篆刻作品

《君子之道、有始有卒》昌化石

6.1cm x 6.1cm x 1.75cm

来源:书法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