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最初指的是官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09:33 2

摘要:“红得发紫”形容一个人受宠或走红,这种说法和我国古代的“品色衣”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与社会等级、政治权力紧密相连,早在周代,中国就已形成以颜色区分身份的传统。《礼记》记载:“天子着青衣,诸侯着赤衣,大夫着素衣。”此时的颜色等级尚未

五代画家赵喦《八达游春图》(局部),画中八人头戴官帽,身穿红、紫、绿色官服,骑着骏马在苑林中春游

“红得发紫”形容一个人受宠或走红,这种说法和我国古代的“品色衣”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与社会等级、政治权力紧密相连,早在周代,中国就已形成以颜色区分身份的传统。《礼记》记载:“天子着青衣,诸侯着赤衣,大夫着素衣。”此时的颜色等级尚未严格制度化,但已初步体现出“以色辨尊卑”的观念。到了汉代,随着官僚体系的完善,官服颜色开始与官阶挂钩,但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

真正将颜色与官品系统化结合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他推行汉化改革,参照《周礼》制定了以紫、绯(红)、绿、青四色区分官阶的制度,其中紫色为最高品级,仅限三品以上官员穿着。

唐代是中国官服颜色制度成熟的关键时期。首先,黄色上升为皇帝的专用色。在中国古代的色彩体系中,黄色并非一开始就是最高贵的颜色。先秦时期的礼服推崇上玄下黄,说明黑色的地位比黄色要高。从染色工艺来看,黄色染料的来源比较丰富,几乎是所有彩色布料中成本最低廉的一种颜色。因为价格便宜,黄色在民间的应用范围曾经十分广泛,不仅士卒穿黄,普通人的便服也普遍使用黄色。

唐朝初年规定,皇帝与庶人都可以穿黄色衣服,但皇帝用的是色泽略深、黄中带红的“赤黄”,也叫“赭黄”。因为大家都属于黄色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难分得那么清楚,这一点让皇帝很是不爽。恰好唐高宗年间发生了一件事,给了皇帝一个借口,直接导致了黄色成为帝王的垄断色。

有一天晚上,洛阳县尉柳延穿着黄色便服外出,被一名巡官及其手下拦住盘问,指责他违反了夜行法禁。柳延没穿官服,手底下人也不认识他,巡官便带领手下将自己的顶头上司给打了一顿。这事传到了朝廷里后,唐高宗认为就是因为色彩混穿,才导致了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发生,于是下令禁止百姓及各级官吏再穿黄色。从此,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

其次,各级官员的品色衣制度日趋完备。唐高宗时期颁布《衣服令》,明确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这一制度不仅细致划分了颜色与官品的对应关系,还引入了“赐紫”制度——低品级官员若立下大功,可由皇帝特赐穿紫服,以示恩宠。诗人杜甫在《徒步归行》中写道:“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道出了八品小官身着青袍的寒酸。而白居易的经历则更为典型,他初入仕途时担任校书郎,穿的是最低等的青袍;后来升任左拾遗,换上了浅绯色官服;等到外放江州司马,虽然品级未变,却因是“员外同正员”而得以续穿绯袍。他在《琵琶行》中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青衫”实为文学笔法,真实情况是他的绯袍被泪水浸透,颜色更深了。这种对官服颜色的敏感,正是唐代官员身份意识的生动体现。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官服颜色制度,但进一步细化了色阶。宋神宗时期,官服分为九等:一品至三品紫,四品至五品绯,六品至七品绿,八品至九品青。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赐紫”现象更为普遍,许多五品官员因受宠而提前穿紫,导致紫色逐渐泛滥。为了区分,朝廷又引入了“金紫”与“银紫”——三品以上金鱼袋配紫袍,五品以上银鱼袋配紫袍。这种“紫上加紫”的现象,正是“红得发紫”这一俗语的历史源头——官员从穿绯(红)到赐紫,意味着地位达到巅峰。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了一个趣事:真宗朝有位叫李垂的大臣,为人刚直,因不肯依附权臣丁谓,多年不得升迁。有人劝他稍事逢迎,他回答说:“吾若见丁谓,不过绯衣换紫耳,然吾志岂在一袭紫袍哉?”后来仁宗即位,李垂终因正直被擢升,得紫袍加身。

明清时期,官服颜色制度再次调整。明代废除了紫袍,改以绯色为尊,一品至四品穿绯,五至七品青,八至九品绿。而且,官服玩出了更高的花样,“补子”横空出世——文官要绣禽,武官要绣兽,一品是仙鹤,二品是锦鸡,九品沦落到练鹊和海马。但颜色的象征意义并未消失——黄色成为皇帝专属,而红色仍是高官的标志。这一变化反映出皇权专制的强化,颜色不再仅仅是品级符号,更成为皇权垄断的象征。

文/本报记者 陈品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