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四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作为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四年来,这片53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着“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产业工人下班后走进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学习直播带货,社区老年食堂每天为老人提供套餐,盐碱地上建起亩产超万
从繁华都市到阡陌乡村,奔向共同富裕,始终是温暖人心的目标。
站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四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作为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四年来,这片53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着“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产业工人下班后走进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学习直播带货,社区老年食堂每天为老人提供套餐,盐碱地上建起亩产超万元的现代农业园……
城市与乡村,从二元结构到融合一体化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潜力日益释放,一幕幕美丽乡村的精彩蝶变,一个个产业兴旺的生动缩影,展示了共同富裕钱塘样本的丰硕成果。
图景一
“未来工厂”中,自动化机器轰鸣作响
走进中策橡胶的“未来工厂”,只见上万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各个环节的数百种技术数据,并自动分派任务。物流机器人按照程序指令,自动搬运材料和产品,空中物流线、堆垛机器人等自动取件进出库,自动成型机35秒钟成型一条胎胚,通过视觉检测技术和纠偏系统完成检测和调节,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预。这里是中策橡胶打造的高性能子午胎未来工厂,也是一个让传统制造插上数字化翅膀的“试验场”。
面对人工成本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攀升等行业挑战,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中策橡胶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转型抢占发展先机。投资约5亿元打造的中策橡胶高性能子午胎未来工厂,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半钢子午胎智能工厂,也是钱塘以数字化为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向“朝阳”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据统计,当前钱塘已有266家企业达到数字化水平2.0层次,市级“未来工厂”认定47家、培育196家,数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产业是钱塘的立区之本,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钱塘必须以创新厚植动能赢得优势,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今年3月21日,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在钱塘正式揭牌落地,这是钱塘全速追逐高水平开放的缩影。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当下,钱塘正在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数字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提能升级,围绕发挥海外发展平台“桥头堡”作用,加快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枢纽上取得新突破。数据显示,钱塘已集聚1800多家外资企业,拥有78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136亿美元,成为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图景二
“共富工坊”里,居民直播带货有点忙
裕民以政,富民以坊。钱塘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推进“共富工坊”建设,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整合政策资源、企业力量与乡村闲置劳动力,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闲置厂房转化为“家门口”的就业平台,让农民变工人、田园变车间,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增收”。
“我们临江街道的比临坊主打‘文创+编织’模式,合作定制了格力公司IP公仔‘格仔’和钱塘冒险故事IP‘罗汉猫’等特色形象。大家制作的产品远销香港等地。”前不久,一场聚焦钱塘“共富工坊”的主题直播吸引了不少关注。直播中,临江街道、下沙街道等共富工坊负责人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讲述工坊的成长历程。同样受到消费者青睐的,还有由下沙街道金沙女子创艺坊三大基层巾帼共富工坊制作的一众手工艺品。这些作品大多采用非遗盘扣、藤编、手工编织等传统技艺,十分畅销。不仅如此,该工坊现已扩展至九大手工基地,培养手创老师40人、助教60人,带动500余名女性实现家门口就业……
另一边,前进街道共富市集里一大清早就已人声鼎沸,农户们有序摆好了一个个摊位,各式瓜果蔬菜吸引许多居民前来选购。“这些菜都是我自己种的,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科学种植,产量和收入都能多不少!”前峰村农户赵大爷说。
此外,白杨街道“潮水为证·自然共创”为主题的“共富市集”也是人气十足:非遗糖画坊里,液态饴糖凝固童趣艺术;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公益摊位上,义卖手作与文明养犬宣传推动善意传递;“锦麟缘”红娘馆则为到场青年现场搭建“鹊桥”……
眼下,各种形式的市集在钱塘街头巷尾全面开花,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不过,热闹也有门道——看得见的是各具特色的市集,其背后实则是与“共富工坊”的一体贯通运营,将产销之间紧密相连,以破解“土特产”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的现实难题,成效日益凸显。
“共同富裕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的坐标。”正如直播中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所言,钱塘江畔的119家“共富工坊”,无数双巧手架起的共富桥,藏着共同富裕的鲜活答案。
图景三
企业车间外,技术工人圆了“大学梦”
技术工人群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极有潜力迈向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产业大区,钱塘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700余家,产业工人30.8万人。“以技提薪”是提升他们获得感、幸福感的一大抓手。
在玳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何晓燕站上了“C位”。中专毕业的她起初只是车间流水线上的普通操作工,日复一日机械式地组装设备。“通过公司工会,我了解并报名了钱塘‘蓝领成才’工程,在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分别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习。”
如此一来,她不仅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也从操作工成长为多能工、生产线长,最终晋升为品质工程师,实现在厂门口以学提技、以技提薪。
而随着工人技能的提升,企业也有了更多获得感——
在广汽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的涂装车间里,工人们自主研制了一套节能监测装置,每年节约水电费近70万元。“过去研发是专业部门的事,现在有更多一线工人参与,一下把研发的‘金字塔基’做大了。”广汽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以技提薪”“技高者多得”,在制造业大区的钱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为让技术工人享受到待遇和地位的“双提升”,钱塘倾力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工作”见行见效,并积极探索“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钱塘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数据显示,自探索“以技提薪”两年来,钱塘47.83万名从事制造业等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中,技能人才总量首破15万人,实现平均涨薪5%至10%,核心技术岗位年度涨薪20%至30%。
回溯2022年5月,钱塘创成“技术工人安居乐业 实干兴业服务样板”省级共富试点,重点建设“成长成才、关心关爱、融在钱塘”三大场景,帮助技术工人破解成长成才路径不畅、公共服务享受不充分、属地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三大难题,打造了“钱塘技工”数字化应用,三年间技术工人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上升。
图景四
不用跑远路,好医院开到了家门口
发展的落脚点是民生。这些年,钱塘持续深化共同富裕先行探索,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钱塘院区暨浙江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期建设项目主体建筑结构全部封顶。这让区人大代表、临江街道萧东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卫芳感到十分高兴。
“按照这个进度,到2027年我就能在家门口看病了!”6年前,徐卫芳被确诊为肺癌,当时她经常清晨5点多出门,赶最早的一班地铁前往浙大一院本部接受治疗。“要换两次地铁、坐三条线,到医院需要一个半小时。等到钱塘院区建好了,从我家到这里只要20分钟,这个项目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项目,希望它能早点投用。”她说。
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是钱塘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钱塘通过挂牌区级妇幼保健院、杭州康复医院(市属第一家公立康复机构),升级打造杭州市妇儿医疗集团钱塘院区等举措,为市民引进了不少“家门口的好医院”。
除了日渐完善的“硬件”配套,还有越来越暖心的“软件”服务。周末一大早,李大爷便带着孙女来到义蓬街道义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一天的“忙碌”生活。“孩子去看书学习,我上午先和老伙伴们练练字,下午再切磋切磋棋艺。”李大爷乐呵呵地说,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带娃娱乐两不误,真是太好了!
“义盛社区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0%,结合这个实际情况,我们以‘孝善’文化为内涵,打造‘一老一小’融合场景,集中建设民生综合体、老年食堂、青少年俱乐部、嵌入式篮球场等场地,真正做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将义盛社区打造成人情暖溢、烟火升腾、幸福安康的复合型社区。”义盛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同样记录着钱塘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回应着让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的厚重承诺。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钱塘将继续扛起使命担当,推动钱塘共同富裕工作“走在前列、打造样板”,全力以赴跑出钱塘共富“加速度”。
来源:钱塘新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