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相关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且呈低龄发展趋势。
“我宁愿得的是癌症,至少那样父母会相信我真的很痛苦。”
这是一个16岁抑郁女孩日记里的一句话。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相关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且呈低龄发展趋势。
然而,超过70%的家长坦言“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他为什么还是不快乐?”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
事实上,抑郁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或“性格软弱”,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疾病。
通过采访100位曾经或正在经历抑郁的青少年,并结合心理咨询师的临床观察,我整理出抑郁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的10句真心话。
这些真实的心声,或许能帮助父母打破认知壁垒,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我不是懒,我只是连呼吸都觉得累”
许多抑郁青少年描述,当病情发作时,他们会感到“全身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明明很想起来做作业,但身体就是不听使唤”。
这种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
17岁的小雨(化名)说:
“我妈总说我懒,但她不知道,我光是维持正常的呼吸都觉得累。不是我不想学习,而是我的大脑就像死机了一样。”
家长的常见误区:
• 将症状误认为懒惰或叛逆
• 用“别人都能做到”来激励孩子
• 认为孩子是在逃避责任
但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和执行功能)和杏仁核(情绪调节中心)会出现功能紊乱,导致动力缺乏和情绪失调。
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大脑的化学失衡让他们难以行动。
家长可以这样做:
✓ 用“我注意到你最近起床很困难,是身体不舒服吗?”代替“你怎么又赖床”
✓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明白这不是意志力问题
✓ 协助孩子制定可行的微小目标,而不是单纯要求他们“振作起来”
2“请不要说‘你有什么可抑郁的?’”
16岁的阿杰(化名)回忆:
“当我鼓起勇气告诉我爸我抑郁时,他笑着说
‘你吃得好穿得好有什么好抑郁的?’
‘我们小时候比你苦多了,不也过来了?’
那一刻我觉得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抑郁青少年最恐惧的,就是自己的痛苦被最亲近的人否定。
这种“情感否定”会加剧他们的孤立感,形成“二次伤害”。
家长可以这样做:
✓ 练习“情感确认”技巧:“听起来这件事让你非常痛苦”
✓ 避免比较性语言:“我们那个年代...”
✓ 承认认知局限:“爸爸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我愿意学习”
3“我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解决方案。”
典型对话场景
孩子:“我觉得活着好累...”
家长:“你就是想太多!周末带你去爬山就好了!”
这种“问题解决型回应”会让孩子感到:
• 自己的感受被轻视
• 父母更关心“解决问题"而非"理解自己”
从神经科学视角来看,当人情绪低落时,大脑的理性思考区域会暂时关闭。
过早提供建议就像对溺水者喊“你该这样游泳”,毫无帮助。
更好的沟通方式:
✓ 先建立情感连接:“能告诉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吗?”
✓ 使用“门把手式回应”:“嗯...然后呢?”(鼓励倾诉)
✓ 延迟给建议:“等你好些了,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4“你们的争吵让我更痛苦。”
研究显示,家庭冲突(如父母吵架、离异)往往是孩子抑郁的诱因之一。
即使争吵内容与孩子无关,他们仍会产生:
• 自我归咎:“是不是我不够好?”
• 安全感丧失
• 长期焦虑状态
家长须知:孩子对家庭氛围的敏感度远超成人想象。
10岁的儿童就能准确感知父母婚姻质量,且这种感知会持续影响其情绪发展。
改善建议:
✓ 建立“冲突解决规则”:不在孩子面前人身攻击
✓ 事后解释:“爸爸妈妈只是在讨论问题,不是你的错”
✓ 定期进行家庭情感交流
5“别把我的抑郁当成你的失败。”
将孩子抑郁内化为“教育失败”是大多数父母常见的心理防御,但这种想法会导致:
• 过度补偿(如突然变得溺爱)
• 回避问题(不敢带孩子就医)
而抑郁成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校园环境、同伴关系等。父母因素通常只是其中一环。
家长应建立正确认知:
✓ 理解抑郁是多种因素(生理、心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纯的家庭问题。
✓ 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上,而不是过度自责。
6“有时候,我只是需要安静地待着。”
抑郁的孩子可能会回避社交,甚至不想和父母说话。
这并不是“叛逆”或“讨厌父母”,而是抑郁恢复需要“情绪消化时间”,强迫社交会消耗本已匮乏的心理能量。
陪伴技巧:
✓ 提供“无压力陪伴”:同在屋檐下各自做事
✓ 设立“安全信号”:孩子可以手势表示需要空间
7“请不要把我的痛苦和别人比较。”
“每次听到我妈说‘你看人家xxx多开朗’,我就更确信自己是个废物。”——17岁小林(化名)
家长常见误区:
• 用“别人家孩子”激励
• 将抑郁归因为“不够坚强”
• 认为提及成功案例能鼓舞孩子
但这样比较会强化抑郁孩子的:
自我否定感(“我永远不够好”)
病耻感(“我的痛苦不值一提”)
社交回避(“别人都比我幸福”)
家长可以这样做:
✓ 用“你的感受很重要”代替比较
✓ 承认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关注进步而非结果:“今天比昨天多吃了一口饭,真好”
8“我希望你们也能照顾好自己。”
孩子的症状往往是家庭系统问题的呈现。父母情绪稳定才能提供安全基地。
• 家长焦虑会加重孩子病耻感
• 60%的照顾者出现替代性创伤
• 家庭情绪具有传染性
科学建议:
✓ 保持规律作息(示范健康生活)
✓ 每周安排“家长放松时间”
✓ 参加家属支持小组
✓ 明确表达:“照顾你是我们的选择,不是负担”
9“我不是故意发脾气,只是控制不住情绪。”
抑郁症常伴随杏仁核过度活跃,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孩子可能会突然崩溃、摔东西或说出伤人的话。
这不是“叛逆”,而是情绪调节功能受损的表现。
应对策略: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
✓ 保持冷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 提供安全空间:“需要单独待会儿吗?”
✓ 事后沟通:“刚才那个情况,我们可以怎么改进?”
✓ 建立“安全词”机制(当感觉要失控时使用)
10“即使我看起来好了,可能还在挣扎。”
抑郁的恢复是波动的。孩子某天突然有说有笑,不代表他们已经“痊愈”。
“每次听到‘你现在应该好了吧’,压力就会突然涌上来,反而让我更想躲起来。”——15岁小文(化名)
康复阶段特点:
• 情绪恢复可能会反复(允许进两步退一步)
• 社会功能恢复最晚(可能先恢复食欲,后恢复学习动力)
• 对压力敏感(需降低期待值)
家长最佳做法:
✓ 用“今天感觉怎么样?”代替“你应该好了吧”
✓ 关注当下状态而非进度:“比上周能多看会儿书了,真好”
✓ 创造无压力恢复环境:比如暂不讨论学业差距
写在最后
爱需要先学会倾听,才能真正有效付出。
许多父母倾尽所有爱孩子,却因为不懂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让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抑郁的孩子从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而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父母。
当父母放下“应该怎样”的期待,真正去聆听孩子“现在怎样”,疗愈才真正开始。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