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深业上城商圈,华富街道执法队的蓝色身影在霓虹光影中穿梭。这支队伍通过“教育+执法”组合拳,在“五一”专项治理中,当晚即规范摊档6处、开出整改通知书6份。在深业上城商圈,记者走访时看到每辆电动自行车都按照白色标识线精准入位,车头统一朝外,与商业体的现代美学
深夜的深业上城商圈,华富街道执法队的蓝色身影在霓虹光影中穿梭。这支队伍通过“教育+执法”组合拳,在“五一”专项治理中,当晚即规范摊档6处、开出整改通知书6份。在深业上城商圈,记者走访时看到每辆电动自行车都按照白色标识线精准入位,车头统一朝外,与商业体的现代美学相得益彰。
深业上城周边整齐的电动车
这种视觉秩序的革命性转变,源于华富街道对城市治理“整治-回潮”顽疾的系统性破解。以电动自行车管理为切口,华富街道构建起“科技赋能+源头治理+空间再造”的三维治理模型,4月以来累计出动6330人次,规整车辆17900辆,让非机动车停放区蜕变为秩序美学空间,为超大型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科技赋能:三张清单破解"停车难"困局
数字化管理正在重塑街道治理效能。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街道在10余处重点区域设置60块智能指引牌,构建起“警示-引导”双轨网络,通过智能摄像头识别违停行为后即刻生成处置指令,同时,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清单闭环管理系统,实现违停问题全程跟踪,处置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在华富路等人车流密集路段,“线上派单+线下处置”模式使日均投诉量显著下降,科技赋能让静态管理转向动态治理。
民生温度:柔性执法背后的治理智慧
在城中村巷道攻坚行动中,街道创新“线上公示+线下告知”双轨机制,清运无主车辆,释放城中村巷道、地铁口等堵点区域23处。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同样体现在:新增标准化停放区与清理冗余空间同步推进,220㎡新增停车框精准填补需求缺口;可移动引导牌配合值守人员,在夜间高峰时段分流车辆千余辆;设立的电动自行车便民上牌服务点,提供预约指导、登记上牌等一站式服务,将管理压力转化为服务效能。
多元共治:文明习惯的养成方程式
“同颜色分类、同方向排列、同区域停放、同标准管理、同责任维护”——华富街道首创的“五同管理法”正在催生新型治理生态。6大商圈共治联盟的建立,让商户从管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交安员常态化劝导,使得居民佩戴头盔意识增强,占用机动车道、电动车未上牌等违规行为大幅减少;对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门店开展的源头治理行动规范了电动车门店经营。更具深意的是,通过“加减乘除”组合拳——减冗余空间、增停车资源、乘共治效应、除混乱顽疾,整齐的停车框线已演变为文明自觉的催化剂。
现代城市治理既要雷霆手段,更需绣花功夫。这场治理变革蕴含着现代城市治理的深层密码:科技赋能是手段、民生导向是内核、多元共治是关键。当商户自发维护门前秩序,当居民主动调整停车方向,华富街道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创造可持续的文明生态。
来源 | 晶报APP
记者:谢群
通讯员:谢冰洁 洪文莉
编辑:阎建伟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