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从西周时期开始,王位的传承就被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顺位继承,但是两千多年的帝制时期,除去开国皇帝之后,绝大多数的皇帝却不是顺位继承,甚至很多都没有当过太子就直接成为皇帝,这些皇帝的皇位要么是自己争取来的,要么是皇族、大臣拥立送上门来的,尤其特别的是,这
前言:从西周时期开始,王位的传承就被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顺位继承,但是两千多年的帝制时期,除去开国皇帝之后,绝大多数的皇帝却不是顺位继承,甚至很多都没有当过太子就直接成为皇帝,这些皇帝的皇位要么是自己争取来的,要么是皇族、大臣拥立送上门来的,尤其特别的是,这类皇帝成为有作为的明君概率更大一些,本文列举各个王朝皇帝的继承情况。
秦朝(始皇帝嬴政):秦二世嬴胡亥(通过矫诏杀兄夺取皇位)
西汉(汉高帝刘邦)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8位)
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藩王之子)、
大臣拥立(5位)
汉后少帝刘弘(吕后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常山王)
汉文帝刘恒(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代王)
汉废帝刘贺(权臣霍光拥立,继位前爵位是昌邑王)
汉宣帝刘询(权臣霍光拥立,继位前爵位阳武侯)
汉平帝刘衎(权臣王莽拥立,继位前爵位是中山王)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
由太子继位皇帝(4位)
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冲帝刘炳
大臣拥立(9位)
汉殇帝刘隆(太后邓绥拥立,此时刚出生百日)
汉安帝刘祜(太后邓绥拥立,继位前的身份是储副)
汉帝刘懿(阎太后拥立,继位前爵位北乡侯,由于继任皇帝不承认他的正统性,没有谥号)
汉顺帝刘保(大臣通过政变拥立,之前担任过太子后被废,继位前爵位是济阴王)
汉质帝刘缵(太后梁妠与大将军梁冀拥立,继位前是诸侯王之子)
汉桓帝刘志(太后梁妠与大将军梁冀拥立,继位前爵位蠡吾侯)
汉灵帝刘宏(太后窦妙拥立,继位前爵位是解渎亭侯)
汉少帝刘辩(何太后与大将军何进拥立)
汉献帝刘协(权臣董卓拥立,继位前爵位勃海王)
曹魏(魏文帝曹丕)
由太子继位皇帝(2位)
魏明帝曹睿、魏帝曹芳
大臣拥立(2位)
魏帝曹髦(权臣司马师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高贵乡公)
魏元帝曹奂(权臣司马昭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常道乡公)
蜀汉(汉昭烈帝刘备)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位):蜀汉后主刘禅
孙吴(吴大帝孙权)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位):吴少帝孙亮
大臣拥立(2位)
吴景帝孙休(权臣孙綝政变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琅琊王)
吴末帝孙皓(大臣拥立,继位是爵位是乌程侯)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3位)
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前身份是皇太弟)、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5位)
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穆帝司马聃、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
大臣拥立(5位)
晋康帝司马岳(权臣庾冰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琅琊王)
晋哀帝司马丕(太后褚蒜子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琅琊王)
晋废帝司马奕(太后褚蒜子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琅琊王)
晋简文帝司马昱(权臣桓温拥立,继位前爵位是会稽王)
晋恭帝司马德文(权臣刘裕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琅琊王)
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南齐(齐高帝萧道成)、萧梁(梁武帝萧衍)、陈朝(陈武帝陈霸先)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0位)
宋少帝刘义符、宋前废帝刘子业、宋后废帝刘昱
萧武帝萧赜、齐帝萧昭业(继位前身份是皇太孙)、齐废帝萧宝卷
梁简文帝萧纲、梁敬帝萧方智
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
大臣拥立(7位)
宋文帝刘义隆(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宜都王)
宋顺帝刘准(权臣萧道成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安成王)
齐帝萧昭文(权臣萧鸾拥立,继位前爵位是新安郡王)
齐和帝萧宝融(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南康郡王)
梁帝萧栋(权臣侯景拥立,继位前爵位是豫章王)
梁闵帝萧渊明(曾被北齐俘虏,被王僧辩拥立)
陈文帝陈蒨(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临川王)
通过起兵政变夺位(7位)
宋帝刘劭(太子身份,但是通过政变继位)
宋孝武帝刘骏(通过起兵夺位,继位前爵位是武陵王)
宋明帝刘彧(通过杀侄自立为帝,继位前爵位是湘东王)
齐明帝萧鸾(自立为帝,继位前爵位是宣城王)
梁帝萧纪(自立为帝,继位前爵位是武陵王)
梁元帝萧绎(自立为帝,继位前爵位是湘东王)
陈宣帝陈顼(废黜皇帝后自立为帝,继位前爵位是安成王)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齐(齐文宣帝高洋)、北周(周孝闵帝宇文觉)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1位)
魏太武帝拓跋焘、魏献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元宏、魏宣武帝元恪、魏孝明帝元诩、西魏废帝元钦
北齐废帝高殷、北齐后主高纬、北齐后主高恒
北周宣帝宇文赟、北周静帝宇文阐
大臣拥立(14位)
魏帝拓跋余(权臣宗爱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南安王)
魏文成帝拓跋濬(大臣拥立)
魏女帝元姑娘(胡太后拥立,冒充皇子身份继位)
魏帝元钊(胡太后拥立)
魏孝庄帝(权臣尔朱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长乐王)
魏帝元晔(权臣尔朱世隆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长广王)
魏前废帝元恭(权臣尔朱世隆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广陵王)
魏后废帝元朗(权臣高欢拥立)
魏孝武帝元修(权臣高欢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平阳王)
西魏文帝(权臣宇文泰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南安郡王)
西魏恭帝拓跋廓(权臣宇文泰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齐王)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权臣高欢拥立)
北周明帝宇文毓(权臣宇文护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宜都王)
北周武帝宇文邕(权臣宇文护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鲁国公)
通过起兵、政变夺位、皇帝指定传位(3位)
魏明元帝拓跋嗣(通过起兵平叛,成功后继位,继位前爵位是齐王)
北齐孝昭帝高演(通过政变夺位,继位前爵位是常山王)
北齐武成帝高湛(没有担任过太子,由前任皇帝指定传位)
隋朝(隋文帝杨坚)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位):隋炀帝杨广
大臣拥立(3位)
隋恭帝杨侑(权臣李渊拥立,继位前爵位是代王)
隋帝杨浩(权臣宇文化及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秦王)
隋帝杨侗(权臣王世充拥立,继位前爵位是越王)
唐朝(唐高祖李渊)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3位)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
大臣拥立(7位)
唐睿宗李旦(武则天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相王)
唐殇帝李重茂(韦后拥立,继位前爵位是温王)
唐文宗李昂(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江王)
唐武宗李炎(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颍王)
唐宣宗李忱(宦官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光王)
唐昭宗李晔(宦官支持,继位前爵位是寿王)
唐末帝李柷(大臣矫诏为太子,继位前爵位是辉王)
五代:后梁(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后晋(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后周太祖郭威)
起兵、政变夺位为皇帝(4位)
后梁废帝朱友珪(起兵夺位,继位前爵位是郢王)
后梁末帝朱友贞(起兵夺位,继位前爵位是均王)
后唐明宗李嗣源(军队哗变拥立为帝)
后唐末帝李从珂(起兵夺位,继位前爵位是潞王)
大臣拥立(2位)
后晋出帝石重贵(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齐王)
后汉隐帝刘承佑(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周王)
其他情况(3位)
后唐愍帝李从厚(皇帝指定继承人,没有封为太子)
后周世宗柴荣(皇帝指定继承人,没有封为太子)
后周恭帝柴宗训(皇帝指定继承人,没有封为太子)
宋朝: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宋高宗赵构)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10位)
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钦宗赵桓、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度宗赵禥
大臣拥立(4位)
宋徽宗赵佶(向太后拥立,继位前爵位是端王)
宋理宗赵昀(权臣史弥远拥立,继位前爵位是成国公)
宋端宗赵昰(大臣陆秀夫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吉王)
宋少帝赵昺(大臣陆秀夫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卫王)
其他情况(2位)
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主人公,继位合法性未知)
宋恭帝赵㬎(奉遗诏继位,继位前爵位是嘉国公)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3位)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剌、元天顺帝阿速吉八
大臣拥立(4位)
元成宗铁穆尔(大臣拥立,他是忽必烈的孙子,继位前被授予皇太子宝)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晋王)
元文宗图帖睦尔(大臣拥立)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太后拥立)
政变夺位(1位)
元武宗海山(政变夺位,继位前爵位是怀宁王)
其他情况(2位)
元明宗和世㻋(受到文宗欺骗称帝,后被文宗所杀)
元宁宗懿璘质班(明宗儿子,接受遗诏继位)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8位)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
大臣拥立(2位)
明景泰帝朱祁钰(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郕王)
明世宗朱厚熜(大臣拥立,继位前爵位是兴王)
政变夺位(1位)
明成祖朱棣(起兵夺位,继位前爵位是燕王)
其他情况(4位)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身份是皇太孙)
明穆宗朱载坖(继位前没有被封为太子)
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前没有被封为太子)
明思宗朱由检(接受遗诏继位,继位前爵位是信王)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
由太子继位为皇帝(7位)
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历、清仁宗颙琰、清宣宗旻宁、清文宗奕詝、清穆宗载淳
来源:九章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