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常因周围植被遮挡光线而触发“避荫反应”(Shade Avoidance Syndrome, SAS)。植物会通过茎秆伸长、叶片变薄等方式争夺光照,但这种“求生模式”会削弱其免疫力,降低作物产量。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提高种植密度成为农业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常因周围植被遮挡光线而触发“避荫反应”(Shade Avoidance Syndrome, SAS)。植物会通过茎秆伸长、叶片变薄等方式争夺光照,但这种“求生模式”会削弱其免疫力,降低作物产量。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提高种植密度成为农业增产的关键,但密植加剧了植物间的遮荫竞争。如何在不牺牲植物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密植增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挑战。
根际微生物缓解拟南芥的避荫反应
此前研究多关注植物自身基因如何调控避荫反应,但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动是否影响这一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提出核心问题:根际微生物能否帮助植物缓解遮荫压力,平衡生长与防御?
微生物筛选:在自然土壤与灭菌土壤中种植拟南芥,发现自然土壤中的植物遮荫反应更弱。通过筛选30种根际微生物,最终锁定5种关键菌株(如荧光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和Root918),它们显著抑制了植物茎秆过度伸长。分子机制解析:基因调控:这些微生物通过降低遮荫响应基因(如PIL1、PIF4)的表达,同时增强抗病相关基因(如茉莉酸JA、水杨酸SA通路基因)的活性。激素平衡:遮荫会减少植物体内的茉莉酸含量,而微生物能恢复其水平,增强植物抗逆性。信号通路:植物细胞膜上的免疫受体FLS2/BAK1感知微生物信号,通过转录因子MYC2、PIFs和HY5调控避荫反应(图1)。关键实验:利用荧光标记技术追踪微生物在根系的定殖,发现遮荫环境反而促进微生物富集。在突变体植物(如缺失FLS2、MYC2的植株)中,微生物的缓解作用消失,验证了信号通路的必要性。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植物与微生物协同进化的新机制,还为解决农业密植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未来,通过“微生物盟友”助力植物应对环境压力,或许能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突破口。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