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网络如何引导根瘤菌“精准导航”至宿主植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07:20 2

摘要:研究团队:由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UCLouvain)的Stéphane Declerck教授和Jiadong He博士领衔,联合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和VIB植物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研究团队
由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UCLouvain)的Stéphane Declerck教授和Jiadong He博士领衔,联合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和VIB植物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研究亮点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土壤中隐藏的“生物导航系统”——丛枝菌根真菌(AMF)通过共同菌根网络(CMN),不仅为根瘤菌提供迁移的“高速公路”,还能传递宿主特异性化学信号,引导根瘤菌精准定位到目标豆科植物。这一发现为农业减氮增产和土壤生态修复提供了全新思路。

菌根网络如何引导根瘤菌“精准导航”至宿主植物

豆科植物(如大豆、苜蓿)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氮循环机制。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肥,减少农业对化学氮肥的依赖。然而,这种合作有一个关键限制:根瘤菌通常只能感知宿主植物根系释放的化学信号(如类黄酮),而这些信号的有效距离仅有几毫米。在复杂土壤环境中,根瘤菌的自主移动能力有限,导致远距离宿主难以被“发现”。

近年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的共同菌根网络(CMN)可能突破这一限制。AMF能与大多数植物共生,其菌丝在土壤中广泛延伸,形成连接不同植物的“地下高速公路”。此前研究证实,AMF菌丝能帮助根瘤菌迁移,但具体机制(如信号传递的宿主特异性)尚不明确。

共同菌根网络(CMN)能否传递宿主特异性的化学信号,引导根瘤菌“精准导航”至对应的豆科植物,从而提高结瘤效率?

研究者以两种豆科植物(截形苜蓿大豆)及其专性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Bradyrhizobium diazoefficiens)为对象,通过以下实验揭示CMN的作用:

宿主特异性验证:在无菌培养皿中分别接种根瘤菌,确认每种菌仅能与对应宿主形成根瘤。代谢组学分析:利用双隔室培养系统,分析AMF菌丝连接的植物释放的类黄酮种类。迁移实验体外实验:在四隔室培养皿中,通过CMN连接两种植物,观察荧光标记的根瘤菌迁移方向。温室实验:构建三室盆栽系统,模拟自然土壤环境,验证CMN对根瘤菌分布和结瘤的影响。体外培养系统:使用隔板分隔的琼脂培养皿,AMF菌丝穿透隔板形成网络。在中央区域接种混合根瘤菌,通过菌落计数(CFU)和荧光显微镜追踪迁移路径。温室微宇宙:设计带管道连接的盆栽系统,管道内设置不同孔径滤膜(允许或阻断菌丝通过)。定期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根瘤菌浓度及结瘤数量。代谢组学:收集AMF菌丝分泌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HRMS)鉴定类黄酮种类。结合分子对接模拟,验证类黄酮与根瘤菌受体蛋白(NodD1)的结合能力。

大豆结瘤情况

CMN是根瘤菌的“高速公路”:AMF菌丝显著提升根瘤菌迁移效率,在体外实验中,根瘤菌通过菌丝网络移动距离超过15厘米。宿主特异性信号引导:截形苜蓿连接的菌丝释放DL-甘草素、柚皮素等类黄酮,吸引S. meliloti。大豆连接的菌丝释放大豆苷、丙二酰大豆苷等异黄酮,吸引B. diazoefficiens。分子对接显示,这些类黄酮与对应根瘤菌的受体蛋白具有高亲和力。定向迁移增强结瘤:在CMN连接的植物中,宿主对应的根瘤菌浓度提高10倍以上,结瘤数量显著增加(如截形苜蓿结瘤数达155个,而对照组无结瘤)。

菌丝试验设计

菌丝对根瘤菌的引导

盆栽试验

这项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地下导航系统”:AM真菌通过菌丝网络,不仅为根瘤菌铺设“高速公路”,还通过化学信号引导它们精准找到宿主。这一机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共生关系的理解,更为可持续农业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利用自然界的智慧,实现高效、环保的氮肥生产。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